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肝病实脾法治疗肝硬化肝衰竭的案例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肝病实脾法治疗肝硬化肝衰竭的案例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肝硬化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致病因素长时间损害肝脏所致,肝脏一般呈现出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肝硬化最终会发展成为肝衰竭。肝硬化、肝衰竭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应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的方法给予治疗。肝病实脾法是目前临床上治疗肝病的常用法则,通过临床经验探讨该法的临床应用,为临床治疗肝脏疾病提供更充分的指导作用和循证医学依据,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肝病实脾法;肝硬化;肝衰竭案例分析

1临床资料

陈某,男,50岁,农民。因出现呕血、解黑便(出血量约1000~1500ml)就诊。症见:神情,精神差,头晕,心慌,烦躁不安,剑突下隐痛,腹胀,四肢乏力,纳眠差,小便量少,大便稀溏、色黑。患者既往有乙肝病史、饮酒史、吸烟史。查体心率130~140次/min,血压85~90/50~55mmHg,全身皮肤黏膜中度黄染,剑突下压痛,脾脏一度肿大,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活跃。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弱。

辅助检查:血常规:RBC:2.07×10^12/L、HGB:44g/L、HCT:13.7%。生化:TBIL:51.7umol/L、DBIL:28.9umol/L、IBIL:22.8umol/L、ALT:122U/L、AST:157U/L、ALB:26.3g/L、BUN:14.23mmol/L。DIC:PT:19.9sec、INR:1.7、PTA:48%、APTT:49.4sec。血氨:59.2umol/L。大便隐血试验(+)。胃镜:胃底静脉曲张(重度);门脉高压性胃病。腹部超声:肝实质损害,脾大。CT:肝硬化征象,脾大,少量腹水。

西医诊断:①上消化道大出血 失血性贫血(重度) 失血性休克;②酒精性肝硬化失代偿期 Child-Pugh C级 慢加急肝衰竭[1] 门静脉高压门脉高压性胃病腹水形成。西医以一般治疗、止血等对症治疗为主,3d后患者自动出院。

出院3d后患者来门诊就诊,诉感头晕、四肢乏力,时有心慌,剑突下隐痛,腹胀,进食后加重,纳眠差,小便正常,大便稀软,色黯,2~3次/d。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辩证为肝脾不和、脾虚湿盛,以调和肝脾、益气健脾为主。方药:生晒参15g、茯苓15g、炒白术15g、扁豆15g、陈皮15g、莲子15g、山药15g、砂仁15g、薏苡仁15g、桔梗15g、焦山楂15g、荆芥15g、防风15g、甘草10g,水煎服(100mlpotid),进7剂后,患者头晕、四肢乏力、腹痛腹胀症状明显缓解,无心慌、腹泻等,继续坚持服用该方药10剂后,患者无头晕、心慌、腹痛腹胀、乏力、泄泻等,纳眠可,二便调。

2讨论

2.1中医之灵魂―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根据患者症状可辩证为肝脾不和、脾虚湿盛。治宜以调和肝脾、益气健脾为主,兼以渗湿。“脾胃喜甘而恶苦,喜香而恶秽,喜燥而恶湿,喜利而恶滞。方中人参、扁豆、甘草,味之甘者也;白术、茯苓、山药、莲肉、薏苡仁,甘而微燥者也;砂仁辛香而燥,可以开胃醒脾;桔梗甘而微苦,甘则性缓,为诸药之舟楫,苦则喜降,能通天气于地道矣”。山楂“化食积,行结气,健胃宽膈,消血痞气块”。荆芥、防风辛温,归肝、脾经,辛散能疏肝解郁、升发脾胃清阳,温能燥湿。

2.2中医对肝脾关系的认识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的作用实现的。生理上五脏相生相克,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病理上五脏病邪相互影响、相互传变。因此当一脏发病时,必须从整体出发,即在治疗本脏病变的同时应积极调治其他脏腑,以防止疾病的传变。肝主疏泄、主藏血,协调脾胃升降,促进脾胃对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的吸收和传输功能。如张锡纯所云:“盖肝之系下连气海,兼有相火寄生其中……为其寄生相火也,可借火生土,脾胃之饮食更赖之腐熟。肝脾者相助为理之脏也”。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有生血、统血之功能,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生化有源,肝体得以濡养而使肝有所藏、肝气冲和调达,有利于疏泄功能的发挥。如叶天士指出:“木能疏土而脾滞以行”。因此肝脾在生理病理上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难经・七十七难》云“所以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其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中,从整体观念出发,提出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清代徐忠可说:“假如见肝之气病,肝木胜脾土,故知必传脾,而先务实脾,脾未病而先实之”。《医宗金鉴》说:“良医知肝病传脾,见人病肝,先审天时衰旺,次审脾土虚实”。以上论述均体现了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传”的治疗原则。因此在治疗肝病时,就必须调治脾胃,即“实脾”既可以使脾胃得治,又可使肝病早愈,起一举两得之功[2]。

2.3中医与西医认识的接轨 现代医学认为,肝硬化在代偿期患者常表现为腹胀、纳呆、乏力、精神倦怠等症状,当失代偿期、肝功能衰竭时患者往往出现胁下胀痛、口苦、黄疸、呕血、腹胀(腹水形成)等,这也体现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的正确性。

2.4治疗肝硬化肝衰竭西医存在局限性,中医具有独特优势 肝硬化是一种由不同病因长期作用于肝脏引起的慢性、进行性、弥漫性肝病的终末阶段,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肝脏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液供应遭到破坏,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3]。其病因复杂,最常见者为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炎。西医目前无特效药物,主要以对症治疗及防治并发症为主,肝移植因各种条件(肝源不足、价格昂贵等)限制未能广泛开展。祖国医学有其独特优势,以“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为原则,以“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理论为基础,充分发挥了中医优势,为临床治疗肝脏疾病提供了更充分的指导作用和循证医学依据,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这对提升医疗质量以及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兰娟(整理),黄建荣(整理),王宇明(整理).肝功能衰竭诊疗指南[J].中华传染病杂志,2006,24(6):422-425.

[2]康积成.浅谈肝病实脾法及其在临证中的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8,28(6):15-16.

[3]陈灏珠,林果为,王吉耀.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997. [4]聂青和.肝硬化慢性肝衰竭临床治疗实践[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3(9):698-701.

[5]辛丽,王素红,丁新伟.肝硬化与肝功能衰竭的观察及护理[J].中外医学研究,2010(25):13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