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用户不再是滴滴的主角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尽管事故频发,用户抱怨增加,却仍然阻挡不了滴滴飙升的估值,和资本市场的追捧。据报道,滴滴已经融到来自苹果、阿里巴巴等公司大约3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250亿美元,相比一年前增长了两倍,这一速度就像2012-2014年时期的小米。
这就让人有些不解了:通常而言,一家处于创业期的公司,总是会想尽千方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而类似的与用户有关的恶性事件,往往会带来灭顶之灾。而在滴滴的案例中,来自用户的抱怨甚至重大伤亡事件,似乎失去了影响。
对滴滴而言,目前唯一的瓶颈,也许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用户和司机,并留住他们而必须采取的价格补贴政策。据公开数据,滴滴去年的亏损可能达到几十亿元,这意味着互联网出行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资本的游戏,即通过外部投资来先期填补运营上的亏空。由于资金通常宁愿选择滴滴这样的龙头,这又会使滴滴的竞争者处于很不利的局面。
用户使用方式是滴滴与传统出租车公司最大的不同,在滴滴这种模式中,用户需要先有一个互联网入口,而在传统情况下,用户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入口。这是滴滴可能变得更加强大的另外一个特点,即用户并不需要太多的互联网出行服务商,尽管他们过去打过交道的出租车公司要多得多。
尽管在这个市场早期,用户是最重要的因素,至少和司机或车是同样重要的因素,但经过几年的用户培养和规模角逐,现在滴滴可能已经走在通往垄断的道路上。尽管这其中不乏运气因素,比如滴滴和快的分别选择了腾讯和阿里巴巴这两大金主。在新的阶段,资源已经超过用户成为唯一重要的决胜因素,包括:政策博弈能力、资本影响力、签约司机或车的数量及纵深(尤其是当司机或者车发生处于短缺状态时)。
滴滴对签约司机或车的控制可能并没有表面上那么强大,因为司机们对补贴高度敏感,而现在他们又已经通过滴滴学会了如何使用互联网,可能随时会被其他采取高补贴的潜在竞争对手挖去,但政策博弈能力和资本影响力会强化滴滴的掌控力。
从本质上,滴滴的模式有点类似携程,只不过后者的供应商中包含了一些大型连锁酒店,以及处于寡头地位的航空公司,这让携程在价格博弈中处于很不利的地位。而滴滴的供应商(司机或车)则弱小得多,这强化了它的议价能力。
不过,随着滴滴规模和影响力的进一步上升,它也将一步步接近它的天花板,那时,用户将重新迎回在商业天平中的话语权。这些天花板包括:
政府管制的加强,特别是当政府不得不对越来越多的用户安全事件做出重大反应,以及滴滴对产业控制能力持续上升而产生的垄断担忧,导致各方力量的反弹;当估值超过一定规模比如500亿美元后,在滴滴与资本的博弈中,资本的影响力将上升,它们将越来越注重控制,而不愿意持续增加投资;IPO将使它不得不注重短期回报,从而丧失部分价格制定能力。
结果,即便它始终维持处于垄断地位的市场份额,它也不一定能真正获得垄断地位,因为它的定价能力还会受到诸如这些因素的制约:一旦它的价格没有竞争力,消费者还有公交、出租车、购车等方式可以选择;它也无法始终使自己在与司机或车的管理费率谈判中处于主导地位,因为司机或车可以选择做黑车、放弃出租或加入某家区域性的传统出租公司。
而当它进入这一阶段后,它还可能迎来一些新的竞争对手,比如类似地图、团购、旅行等这样的生活服务入口,理论上也可以通过同样的模式快速获得部分用户――如果它不能锁定司机或车,而用户又已经接受了没有补贴的日子,并因累积的不愉快使用体验而逃离,那么它自己将被短期财报束缚住手脚而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