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的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意识形态 透视法则 空间表现

[摘 要]

中国山水画西方风景为讨论对象,通过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透视法则与空间表现三方面揭示两者之间的差异,从而使两种艺术形式更好的交融。

东方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审美情趣以及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样的表现风景,东西方均采用了不同的表现手法,各具有不同的审美艺术效果。

一、意识形态的差异

1、美学基础

受中国儒道思想的影响,中国艺术所依存的美学基础就有了儒道思想极深的烙印。道家重“心”略“物”的思想,奠定了中国山水画重表现忽略再现的美学观念。在中国山水画里没有必要讲究画面描绘的是哪儿,而是试图寻找作者的视角以及作画者的立足点去解读。但这不是中国画的特点,中国山水画讲究的就是要容纳天地万物,才能做到吞吐自如,来去无阻。因此,“因再现的艺术而追求表现,因表现得艺术而追求再现”便形成了中国画的一大特征。

西方艺术受基督教的影响,认为神圣的价值在人和世界之外存在,需要去看、去听、去感受。希腊哲学家希庇阿斯认为,“美就是有视觉、听觉产生的”,因此形成一种以希腊和基督教精神为依据的美学思想。根据基督教义的理解,艺术家对外在美准确、完美自然的体现,是完成对上帝的靠拢,是对上帝的贡献。这是西方风景画起源和发展的美学基础,也使得西方的早期风景画家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基于忠实描绘,并接近于自然。

2、创作理念

中国画讲究天人合一、心有万象的创作理念,并以此为作画的最高境界。“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或咫尺之图,写百里之景,东西南北,宛尔目前。春夏秋冬生于笔下”,很早的中国画论就有这样的阐述。笔墨渗透的是对人生的认识和感触,自然景物只是作者对人生的反思和认识的一种载体,他们的笔墨情趣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寻找的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独特意境。中国画追求的是神似,笔下的山水往往是似曾相识,与现实中的山水有较大差距,并不能去现实中对号入座。对景写生中国画也有,但不是创作,只是收集些素材罢了。西方风景画家强调对景写生,依靠丰富的色彩,细微的光感表达一种真实的存在,以此表达对自然和世界的理解。西方风景画家追求的是再现自然,采用不同的手法描摹自然的景色,寻找科学的方法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的表现自然。

二 、透视法则的差异

1、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法则

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以游动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二维空间。宗白华先生认为:“中国山水画的空间意识是基于中国特有的书法艺术的空间,因为书法是上下左右移动的不具备深度的二维空间。”(1)这在中国传统山水画、字与画的结合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三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原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飘飘渺渺。(2)郭熙三远法是一种游动的视点进行移动式的观察,即由上而下,由前而后,由远及近的不断移动的透视观察方法。所以三远法并不同于西方的焦点透视法,而是呈现出散点透视法的特征。它所构成的空间不是几何学、科学性的透视空间,而是诗意性、创造型的艺术空间。

2、西方风景画的透视法则

西方风景画的空间意识是以固定的视点为基础所形成的三维空间,这种固定是眼睛视点和观察者位置的固定。所以,以观者的视点为中心形成一个消失点,物体的边线与面积集中在这个点而消失,这就是西方的焦点透视观念。它是在二维平面上表现三维立体物的一种绘画方法。观者看上去画出的物体就像在一个视点看到的实际情形,物体具有立体感、真实感,具有近大远小、近长远短的三维空间关系。在二维的平面上表现为物体通过不断的缩小,越远越接近地平线,并且逐渐消失在地平线的一个点上,根据消失点的情况形成不同的透视。如果是一个消失点你就是平行透视,两个点是成角透视,三个点是斜觉透视。而这种透视使西方风景画具有实现写实和模仿自然的可能性。所以达芬奇曾这样说:“透视是素描的基础,”作为一名画家只有掌握了透视知识,才能更好地模仿出令人信服的真实空间以及真实性等,从而达到一个有深度的透视视觉。

三、空间表现的差异

1、中国山水画的空间表现手法――“空白”

中国山水画空间表现在一定意义上可体现为“空白”。它在表现空间时不太考虑深度空间,而且用大量的空白来表现上下左右的空间。“空白”不仅仅是空间结构问题,而且也体现了意境问题。所谓“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3)在山水画中天空是最主要的部分,其次是水,再次是烟云。这些是不需要表现但能产生画意的部分,所谓笔不到意到。作为画面的构成部分,空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知白守黑”,黑是实景,白是虚景,虚实相生。所以只要了解了空白才能表现出实景,只有懂得了空白的价值和意义,才能落墨有法。

“空白”在空间结构上,起到分割画面的作用。有了空白的分割,就有了上下左右的关系。“人但只有画处是画,不知无画处皆画,画之空处全局所关,即虚实相生法。”空白并不代表“空”,不落墨并不代表无,它是一种因心而造景,是一种空灵的景。空白也体现为画中流行的“气”,即谢赫六法所说的“气韵”。由此虚景才有可能转化为实景,所以山水画如果没有空白,就缺乏灵动的结构与空灵的境界。宗白华先生说:“中国画家面对空白,不肯让物的底层墨影填实了物体的面,取消了空白,就像西方油画。”所以,在山水里最难的是那似有似无的空白,山水画的空白处理是独特的空间意境的表现。

2、西方风景画的空间表现手法――“模糊”

西方风景画的“模糊”在体现了空间意识、焦点透视的基础上使用模糊来表现纵深,而从获得一定视觉上的真实感。“模糊”主要用于远处的景物,如达芬奇所说:“物体可以愈远愈模糊,这称为空气透视”。模糊的应用成为西方风景画中表现空间的特征,它是用颜色填充了画布的模糊,与前景比起来没有那么清晰、明确、肯定。在西方风景画中,近景物象外形描绘清晰、结构分明、造型肯定、色相明确、对比明朗、饱和度高、颜色冷暖变化丰富、色彩塑造结实;中景次之,而远景无论是物像的形,还是色彩的对比度、饱和度、冷暖的变化都不明确,很弱,很模糊。这样处理的目的就是把近、中、远三个基本层次的关系拉开,形成一个视觉空间。而这种模糊,并不是模糊得没有形的存在,它是相对与近景而言的不清晰,是弱或虚,这成为西方风景画的一个空间透视观念。

以上的分析,我们认识到中国山水画和西方风景画虽然存在着差异,但是也有相同的方面。所以在中西绘画发展的今天,借鉴西方有益文化成果来发展中国山水画,以“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态度去对待当代艺术并继承传统,在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使中国艺术更加灿烂多姿!

参考文献:

[1]李培雷.《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比较研究》 荣宝斋出版社,2006:228

[2]郭熙. 《林泉高致》 熊志庭译注:《宋人画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0:24

[3]王伯敏,任道斌《画学集成》(明――清)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