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一位农村小学教师的情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所在的乌鲁木齐市第109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学校,我就在这所农村小学从事语文教学工作15年了,虽然外出学习、听课、培训的机会很少,虽然这里的孩子不如城里的孩子学习条件优越,但是我只要一接触学生就会有很多的灵感。我不论在本校上课或外校上课,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不愿下课,下课了围着我问这问那,有的要我下次再去上课;有的要我的签名留言写地址;有的还告诉我,我的课有趣、印象深。所有这些,对我来说确是莫大的欣慰和鞭策。
我想,我上的课之所以在学生中有这样的反响,主要有以下三种原因。
一、动之以情
古人云:“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而入情。”语文教材凝结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不少作品具有震撼心灵的感染力。如果我们善于把作者蕴涵在课文中思想感情发掘出来,移情给学生,渗透到他们的心田里,就能使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涵的意思,激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表达起来也有感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我在不同的班级执教过。这篇课文,内容不难理解,语言文字也不难懂,我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段,采用“自读、自悟、读中感悟”的课堂教学方法,着重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一课3~6自然段的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具有感染力的导语:“几经辗转终于找到了适合移植的骨髓,让我们聚焦这个台湾青年,一起来密切关注这次救援行动,关注这个年轻人的命运。”接着让学生自由读课文3~6自然段,边读边用横线画出让自己感动的词、句,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汇报谈感受时找到了这一段:“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有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我先让学生说说体会,然后再带着自己的理解个性化地读。
当学生读不出来台湾青年那种一心为他人着想的感动时,我趁机出示了四川雅安地震图片,我一边让学生观看图片,一边深情地、低沉地讲述这场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好多学生泪花闪动,我直入课文:“此刻,台湾青年顾不得家人,就顾不了……(学生答:家人)。台湾青年和小钱认识吗?(不认识)但是他却选择了(学生答:小钱),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你觉得哪一句该读的强烈一点?自由地读读吧。”学生读第二句话,那可真是声情并茂,随后高高地举起了一只只小手。
二、激起兴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从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只有当一个人对所学的东西有了兴趣,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开动脑筋,想方设法去学。
我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两个方法来提高学生兴趣:一是把语文课上成基本功训练课,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使智能得到发展和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感官,尤其是思维器官始终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二是发掘课文中的语言因素。
如,教学《火烧云》一文时,一开始,我是这样启发的:
1.我问学生:什么叫“火烧云”?要求默读课文,找出一句话来回答。
学生读了课文后,都只会照书念: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着了火。
我启发大家想一想,这样的回答是否完整?
学生思考后这样回答:天空的云……好像天空着了火。这种云叫火烧云。
这样的启发,能使学生学会回答问题的本能,从而进一步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我问学生:这几句话中的“烧”字,改成“红”字,通吗?学生刚开始说“不通”,读了几遍后才领悟到“通的”。我问,既然通的,作者为什么不用“红”字,而用“烧”字呢?学生反复品读,先后说了三个原因:点题、避免跟“红彤彤”重复、跟后句的“火”字照应。当学生自认为答对时,我却强调还有一点,看谁最聪明能说出来。这下子学生的尽头又上来了,经过耐心地启发,终于说出“烧”字不仅包含着红的意思,还有一种无穷的动感,而“红”字仅仅表示红色。
3.我问:“火烧云”还可以叫什么名字?学生思考后先后说了七个名字。以上仅是上课十分钟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兴趣已经被激发起来了,接下来的教学就别愁启而不发了。
三、面向全体
不论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我十分注意面向全班学生,尽量不让一个学生落下。我知道,甘心落后的孩子是没有的,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一时掉队确实是存在的。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鼓励帮助他们进步,不能歧视,更不能放弃不管,要像对待自己亲骨肉那样关心他们。一方面思想上开导,另一方面可以个别辅导,甚至降低要求,帮助他们逐渐提高,发现点滴进步,即使是微不足道的,也要加以肯定,树立他们的信心。
上课时,我非常注意后进生的一举一动,观其眼神,观其面色,只要他们有一点想学的样子,我就充满信任地请他们发言,热情地帮助他们把话说清楚、说完整,使他们感到自信。对不肯举手的学生,我也经常鼓励他们发言,说对了,风趣地对他们说:“你说的多好啊!为什么不举手发言,是不是保守呀,在学习方面可不能先人后己,要争先恐后呀!”同学们笑了,这位学生笑了,笑的多轻松。有的被点名站起来了却还是闭口不言,我就对全班学生说:“我知道他想说,就是一时不知道怎么说。”我又转身对这位学生说:“你说是不是?”他不好意思地点点头,我接着说:“这是我不好,没有举手就叫你发言了。”等会儿他自己举手了,不过举得不高,我一发现立即请他发言,并动员大家鼓掌表扬。
我常以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来鼓舞其他学生,使大家看到班级在前进,同学在进步;我也常以成绩好的学生为榜样,鼓励学生像他那样刻苦学习。这叫做:“后进促先进,先进带后进,共同向前进。”
不知怎么的,我不在学校上课,我班的学生显得特别让人放心,课堂上没有老师却鸦雀无声,他们自己预习新课,复习旧知识,书写作业,听写生字、词语……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这些情况我当时并不了解,都是校领导和同事之后告诉我的,还问我有什么妙法吗?哪有什么妙法,我只知收获和耕耘是成正比的,大家看来我似乎很轻易就得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其实,在这背后我不知有过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我哭过、怨过,在这所农村学校将自己的青春耗尽,将我远大的抱负埋没。但是通过学习陶行知,我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作为中国乡村教育的先驱,他爱满天下的高尚境界,求真奉献的人格魅力,平凡而崇高的精神值得我们这些农村教师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