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有笑”才会“有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有笑”才会“有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轻负担,高质量”是全世界教育界共同追求的目标。“负担”与“质量”之间并没有存在着必然的关联与比例关系,衡量学生学习负担的轻重也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尺,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目标并非易事。

一、搜索“负担”的因子

我认为“轻负担”指的是一种合理的负担,或指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那学生的学习负担有哪些呢?细细想来,学生的学习负担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身体负担。(1)一天中大多要在教室里坐听6节课(这是目前学校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2)体罚或变相体罚(这是法律所禁止的);(3)做作业(这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一种具体形式)。二是心理负担。(1)自身内心对学习的厌恶(在数学学习中无法寻找到快乐,感到数学是枯燥乏味的,听课、做作业等学习活动是一种痛苦的煎熬);(2)外界施加的压力(主要是教师、家长与社会对所谓的学业成绩,实指分数的过分关注与要求);(3)人际关系的处理(特别是师生关系)。

这些负担中,有些是必须存在的,如听课和做适量作业;有些是必须杜绝的,如体罚和变相体罚;有些是可以转变的,如作业量的控制、自身对待学习的情绪、外界的压力和人际关系的处理。

二、寻找“轻负”的入口

辩证法告诉我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根据辩证法的原理,“轻负”的切入点应该在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上,并且是那些可以转变的“负担”,“心旷”才能“神怡”。作业量容易控制,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人微言轻,人际关系的处理又往往带有浓厚的个人感彩及传统观念,因而我认为我们应该探讨或者说应该去做的便是提高学生对待学习的积极感受程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使学生勇于探索,从而体现和建立成功的信心,形成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和品质。”这是课程标准依据小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对数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所提出的明确要求。

试想,如果一天6节课,每节课都能让学生如沐春风,这样的课堂还会成为学生的负担吗?作业量到底多少为宜,无法用一个具体的数字来形容,但如果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来对待作业,负担感肯定会减少不少。可见,只要学生能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再加上外界宽松的学习环境及融洽的人际关系,“高质量”才有可能变为现实。诚然,脸上写满笑意的学生人际关系一定不差,外界不合理的压力也只会把焦虑与忧愁张贴在脸上。因此,我认为“有笑”是“轻负担”的外在表现,“有笑”的课堂才可能是“有效”的教学,而“有效”的教学才有可能带来“高质量”结果。

斯宾塞曾说过:“孩子在快乐状态下的学习最有效,即使是一个天才,也有可能被不快乐所扼杀。”于是,我对中国形容学习的一副名联警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科学性产生了怀疑。如果说“勤”可能会为“径”,而“苦”你还会去作“舟”吗?俗话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啊!只有感觉是“乐事”或“趣事”,才会喜欢去做,因为这是人的天性使然。

有些人总喜欢将一味宣传“苦读”的文章给孩子看,而且似乎愈苦愈高尚。我常常百思不得其解: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成年人都在力求愉快地进行生产劳动,为什么却要使孩子认为读书做作业是“苦”的呢?愁眉苦脸是什么事也做不好的。斯宾塞曾说过:“许多成年人以爱的名义对孩子所犯下的错误,结果却让孩子用一生的痛苦来承担。”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笑”能笑出青春,也一定能笑出“轻松”。我认为要实现“轻负担,高质量”的教学境界,应从“笑”着手,从“乐”与“趣”出发,“有笑”才可能“有效”,而“有效”又能衍生出“有笑”,“有笑”是条件,“有效”是结果。我们应让学生笑对学习,笑对生活,笑对人生,一天笑满24小时。我们追求的课堂应是有“笑”的课堂。当然,这里所说的“笑”,并不意味着都是“哄堂大笑”“肆无忌惮的笑”,也不包含诸如坏笑、奸笑等贬义性的“笑”。或许这个“笑”只是一丝丝、一缕缕,如轻风拂面。

三、探寻“快乐”的泉眼

如果有人问:什么是数学?作为一个小学数学教师你会怎样回答?如果你告诉孩子:“3乘以7等于21,这就是数学。”噢,原来数学这么无聊,因此可能就会吓跑一大群孩子。但如果你说:“各种扑克牌玩法,做推理侦探题都是数学。”这时,就连打瞌睡的孩子都会睁大眼睛:“什么?数学这么好玩?”

爱因斯坦说过:“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所以说兴趣是快乐学习的泉眼。”

那一堂课我们应该从哪些地方去挖掘这“快乐”的泉眼呢?

日本著名的教育家佐藤学教授曾指出:“所谓‘学习’,就是跟客观世界的交往与对话,跟他人的交往与对话,跟自身的交往与对话。”从佐藤学教授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学习”是“构筑世界”“构筑伙伴”“构筑自身”的三位一体的实践。

可见,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应从“构筑世界(联系生活)”“构筑伙伴(合作探究)”“构筑自身(体验成功)”三个方面入手,开发“快乐”源泉。当这三个基本涵盖了课堂全部的“泉眼”不断喷涌出“快乐”的泉水时,我们的课堂一定是“笑靥如花”。

四、开设“有笑”的课堂

1.一笑:数学活在我身边

佐藤学认为,教科书上的知识犹如存在的世界在洞穴深处照出的影子。倘若回转身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尽管展现出无垠的、多彩的、活生生的真实风景,然而,长年在暗洞里凝视“影子”的目光,即便转向外界,也会由于暴露在耀眼的光芒面前而招致失明的危险。也有人把这种学校的知识虚拟性比做“筒装方便面”。基于学习这一人的渴望,人们不断地食用虚拟性食品,这些食品即便能够暂时消解饥饿感,但由于营养缺乏,持续的强迫进食,久而久之,就会处于饱腹状态以致饿死。

可见,要实现“轻负高质”的目标,我们必须创设学生能与客观世界对话的情境,把现实生活与数学课堂紧密联系在一起,把教科书上的“信息”转化为“无垠的、多彩的、活生生的真实风景”,让学生在欣赏美好生活风景的同时,满心欢喜地进入学习中去。

如教学《升与毫升》时,课前我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超市逛逛,观察、调查、记录几种大小不同饮料的容量,先入为主地体验升与毫升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与运用,初步感知升与毫升的意义与大小,及其之间的关系。这样把枯燥的“量”学习变成了一种“逛超市”的享受,学生能不高兴吗?

再如,我曾指导过苏教版数学《我们认识的数》一课,在引入环节,我们设计了“答记者问”情境。

师:今天老师到你们班上课,我就先来开个新闻会,你们每个人都是记者,有什么问题尽管向我提问。

生1:老师,你今年几岁了?

师:我今年不小了。

生2:老师,你家有几口人?

师:我家人不多。

生3:老师,你家住哪里?

师:我家住××路那个号。

……

学生纳闷了,过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笑着说:老师,你这样说,等于白说。

师:为什么呢?

生:你没把具体的数字说出来。

在这个仿真游戏过程中,学生的脸上始终写满笑意,在“笑”中充分感悟了数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现实世界其实是数的世界,数学就在我身边。

这样,因为学生是与客观世界进行了“零距离”的接触与对话,他们的心情是愉快的,他们就能心甘情愿地进入学习状态,所建构的表象是清晰的、真实的,结果肯定也是“高效”的。

2.二笑:我与同学肩并肩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在师生组成权威与服从关系的课堂中,学生是难以展开充分对话与交流的。通常在课堂对话中,由知道正确答案的教师提问,不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回答,然后教师作出评价。这样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评价”三要素组成的自我完结的人为单位的连续,支配了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中能露笑脸的学生有多少呢?况且,这样习得的知识,既不是“我”的知识,也不是在“我”和“你”的关系之中生成并发挥作用的知识,也不是从“我”出发,引导“我们”的知识,教学效果肯定不会令人满意。

佐藤学认为,我们不应是通过对于环境刺激的“反射”被动地学习的,而应是提出问题,运用工具,挑战环境,展开洞察、反思、深究之类的探究式主动学习的。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缺乏经验,由学生个体独自完成数学探究活动有点不现实。实际上一切的学习都是内蕴了同他人之关系的社会性实践。因而,高效的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动手操作、自主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手段。随着探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就会有收获,并相伴产生快乐的体验。可见,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学习活动中的理解,是在学习的不断深入理解中得到的。

因此,培养和发展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不仅要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来体现,更重要的是提供适合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和条件,引导学生与同伴一起积极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之中,让学生作为数学学习主体,乐于接触数学信息,对学习数学抱有积极的态度,勇于接受数学问题的挑战,能够不怕困难攻克疑难问题,从中获得成功后愉快的心理体验。

如教《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只提供给学生每人一根长短不一的小棒,放手让学生去围成一个三角形。除了极个别学生把一根小棒折成三段来围外,大多数学生自主地去寻求、与周边的伙伴进行合作,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他们就会发现:为什么有的可以围成,而有的却不行呢?于是,他们在做进一步的合作与探究时,就有了小组激烈的讨论、睿智的思辨。通过反复对比、验证就可以发现“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科学概念。

因为我们创设了与他人交往与对话的机会,这个知识是在“我”与“你”的关系中生成的,是“你”“我”共同努力下取得的,那肯定是“有效”的,他们的脸上洋溢的是成功与满足的笑容。

3.三笑:我又有了新发现

佐藤学说:“在我们所谓的制度化的学校课堂教学中,学生自身生活的时间、空间与关系被剥夺了,自我内对话的前提――习惯于一个人的条件,也被剥夺了。”所谓学习中的自我内对话,意味着以自己的语言接近客体的省察活动,并以这种省察活动为对象展开反省性思维的活动。作为探究过程的学习,倘若不加以组织,在儿童的经验中就不可能有自我内对话。

教育最直接而又简单的目标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自我内对话”。因而,我们的课堂要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我内对话,通过自我内对话,改造自己所拥有的意义关系,重建自己的内部经验。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客体,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对象。在每一次的动手操作前,要引导学生先观察对象,精选活动工具,构思操作程序;在每一次的合作交流时,要引导学生先组织好自己的语言,注意倾听并尊重他人的发言;在每一次自主探索前,要引导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分析可能存在的困难及解决办法。当他的探究与他人产生差异时,教师要及时帮助反思、分析与修正,且要做到让每一个人的认识与表达的个性化都受到尊重与鼓励,让每个学生都会尊重自己的形象与语言,重建自己的形象与语言。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教师能以诚恳的态度,客观、公正而积极地评价和机智、幽默、生动地教学,学生的自我内对话活动就会更加活跃。

这样,由于我们在课堂上不断地生成与自己对话与交往的平台,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我发现与反省,使学生在享受成功的愉悦氛围中学习,他们的表情也一定会如阳光般灿烂!

总之,我们的数学学习要力求变成犹如在教科书这样的葡萄园里品尝葡萄那样的快乐。教科书就是一个“葡萄园”,一页页纸张就是葡萄房里挂满葡萄的“葡萄棚”,一道道习题就是“葡萄”。学习活动,就是徜徉于“葡萄园”(教科书),把一道道习题作为熟透了的“葡萄”加以品尝的“快乐”。这样享用的“葡萄”(习题),不久即会发酵成香醇的“葡萄酒”(丰硕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