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陶瓷作坊空间设计中的艺术营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陶瓷作坊空间设计中的艺术营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对景德镇古窑作坊进行分析,介绍陶瓷作坊空间中的设计之美和艺术之美,说明二者的区别,但不能一味的寻求设计个体或艺术个体,最终说明设计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共同体。

关键词:艺术;设计;作坊空间;陶瓷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081-02

一、引言

古窑,位于景德镇市区枫树山盘龙岗,采用明代建筑装饰风格。虽然那“昼则白烟掩盖天空,夜则红焰烧天。”的繁荣景象今非昔比,但景德镇的陶瓷作坊确早已形成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让世人为之惊叹,为之动容。古窑作坊与其它民间作坊的建筑风格有所不同,制作―展览―销售三个环节都容纳其中,作坊内的原料加工、拉坯、修坯、装饰等工序都呈现其中。它在以实用为本的基础上营造出的艺术意境是独一无二的。

陶瓷作坊空间设计强调的是实用性、艺术性以及个性化的张扬。作坊设计不仅要给陶瓷匠人营造一种理想的工作环境,同时还要设法给人们营造一种艺术性的、审美的心里环境。盘龙岗古窑分布有柴窑、陶瓷作坊、陶瓷民俗馆、祠堂、民居等建筑,集居住、制瓷于一体。本文主要以陶瓷作坊为例加以阐述。

二、作坊建筑的空间布局

古窑陶瓷作坊主要以封闭的三合院或四合院为主,作坊中的正间、廒间、泥房个个单体建筑均向内院敞开,像一位智者在毫无保留的诉说着世间百态。

陶瓷作坊的正间坐北朝南,陶瓷制造的各道工序都在此完成。间坐南朝北,二者相互平行,南北呼应,泥房一般坐落在正间和间的西端,面朝东的位置,中部为矩形内院,各间均向内院敞开,四周砌围护墙,构成一个封闭性的四合院。作坊的建筑空间布局十分紧凑,有利于形成回行工艺流程从而缩短工作距离,提高工作效率。

(一)正间

正间是作坊的主体,揉泥、利坯、修坯、施釉等工序都在此完成。它的面积占整个作坊面积的41%。由于陶瓷坯体的传递量较大,在正间的顶部由不同的连系杆分列在不同高度的木构架上,构成坯架,一般设2~5层便于存放坯体。屋顶以“人”字形搭置,采用穿抖式木构架,利于排湿降温、节省空间。建筑内部设有辘轳陶车和其他各工种码头供匠人们工作所用。工种之间的坯体传动,是用2米长的杉木板承托传递。操作岗位井然有序,严谨协调。建筑围墙利用窑砖铺设,墙面刷白石灰,不仅能使废弃的建筑材料再次利用,增加室内光照,也是古窑作坊建筑的独特之处。

(二)廒间

作坊内的廒间为存放原料的仓库所用,建在作坊的东南部。廒间靠近作坊的东门,方便运输,也可减少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

(三)泥房

泥房是泥料陈腐和踩练、翻打的场地。建在正间西端,连接给正间揉泥、做坯,不仅可以最短距离将泥料传送给匠人而且还可以避免西晒,不易使泥料中的水分蒸发过快影响质感。

(四)内院

内院是作坊内晾晒坯体的地方,它的面积相当于正间的面积,且内院南北日照间距一般相当于正间进深,以便保持一年四季都有充足的日照。晒架墩、晒架塘和原料淘洗都设在内院。内院与坡阶临近的地段设有晒架塘,由水池和晾晒坯架组成。水池与坡阶平行,约长16.5米、宽1.20米,内深2.3米,常年储水。晒架塘是传统手工制瓷作坊必要的设施,也是景德镇传统制瓷作坊的一种独有特色。

三、设计之美

建筑的设计之美也可称作建筑的技术之美,是指充分利用一切技术所提供的可能性对建筑作出处理,并力图使技术艺术化,或者说是使技术与艺术两者和谐的结合,美学家王朝闻曾指出:“建筑的审美特点主要是在特殊的物质材料和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形体构造所体现的造型美。”古窑作坊建筑中的技术之美则体现了建筑技术美的独特性。

(一)功能之美

功能美是人类在最广大的生产时间范围内创造的一种物质实体的美;是直观形态化所体现的美;也是通过建筑的材料和结构来得以体现的美。建筑空间中的功能作用是整个建筑的基础和核心,古窑作坊中所体现出来的建筑功能之美是多方面的:作坊内院中晒架塘的使用,正间内连系杆的拼接、组合不仅节省了空间也给匠人们提供了方便之处。

(二)结构之美

作坊中的穿抖式木架构,上有多层枋梁,充分利用枋梁搁坯。穿抖式木构架是一种轻型构架,用料较少,柱颈一般为20~30厘米,檩距一般在100厘米以内,椽的使用也较轻,椽上直接铺砖瓦减轻屋顶的重量,有良好的防震性能。

(三)材料之美

现代社会中建筑材料的种类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旧的建筑材料还没有被人们熟悉、接纳,新的建筑材料就已投放市场等待人们的赞许。然而,在古窑作坊中我们看不到现代社会的所谓高级的、前卫的建筑材料的运用,我们看见的只是简单的、粗糙的砖、瓦、瓷、土的运用,也许,正是这些最为普通的材料才会给人们带来喧嚣城市内钢筋混凝土外的惊喜。也正是这些砖、瓦、瓷、土的巧妙搭配,随意组合,让处于都市的千面一律的建筑物中的都市人感受到美的建筑不是仅靠华丽的建筑材料堆砌而成的,最最简单、粗糙的,早已被市人所遗忘的建筑材料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四、艺术之美

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艺术产品是人类为审美为目的的精神产品。古窑作坊建筑中的艺术之美主要体现在建筑立面的装饰之美和建筑形态的韵律之美。

(一)装饰之美

作坊内不乏缺少一些艺术的气息,正门的八字形造型,上端以山花墙收头,砌成鸱尾含珠状。鸱古代指鹞鹰,传说是卑微海中的一种鱼,能喷浪降雨。塑之以作装饰,认为靠它不仅能避火灾也可给建筑增添美感。木雕装饰图案在古窑作坊中也是大量的运用,精致的木雕工艺可以看出古时工匠的娴熟技艺和劳动人民对美的追求、对艺术的渴望。有单独的以花草树木为题材的图案,也有整幅的以官府或百姓生活中的场景为题材的木雕图案,人物动作、表情都刻画的惟妙惟肖,使人置身其中去感受那几百年前古人的生活情趣。

(二)形态之美

古窑作坊内的建筑形态之美主要体现为单个建筑作坊之间形成的和谐、统一之美和整个作坊建筑形态上的均衡、尺度之美。作坊内建筑的质朴、灵动、清秀、雄浑等充分展现了陶瓷作坊的魅力和独树一帜。

作坊内的建筑是以中轴线划分,左右对称,充分体现了建筑的均衡性和稳定性,在此基础上不乏缺少灵动感,单个建筑的形态美打破了建筑以中轴线划分的拘谨性和呆板性同时赋予它生动的曲线美和性格之美。以内院为中心敞开的各个单独的作坊内匠人们精湛的工艺流程尽收眼底,仿佛置身其中,体现了建筑的贴切之美和真实之美。美即和谐,音乐中的和谐是由高低、长短、强弱的不同音阶按照不同比例组成的。古窑作坊中正间、廒间、泥房、内院不同的长、宽比例度量之间良好的关系给人以和谐、韵律之美。

五、设计与艺术的区别

从最初的无意识的简单造物到现在设计行业的发展,设计始终是为人服务的,为人们无休止的自我满足感服务,它是一种科学的、可以批量生产的脑力劳动。而艺术则是一种自我个性的张扬、它无法复制,不要求别人的肯定、赞许,要的只是艺术家自我情感的释放。借用《苏大艺苑》中李超德对设计与艺术概念的界定:“艺术是我,设计是他。”艺术是为“我”的艺术,我是艺术的主体,设计则是为“他”的设计,为他人需要的设计。“艺术是我”嬗变为“艺术是他”,这样的艺术就缺乏个性,成为某种工具,很少有真艺术。“设计是他”混同于“设计是我”,这样的作品必然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伪设计。

六、结语

设计和艺术是有相互区别的一面,但它们却是同根而生的,设计离不开艺术,艺术同样也离不开设计,只是在一件物品或是一个建筑空间中,艺术占主导地位还是设计占主导地位罢了。正如李宝传老师所说的:艺术最初是“建立在使用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加工而成的设计。”而设计则始终是“由艺术审美做指导的具有使用价值的艺术形式。”所以说,艺术是一个大的概念,而设计始终是依附于艺术之中的。在古窑作坊空间设计中我们难以明确的划分艺术与设计的界限,我想,任何一个具体或是抽象的空间中艺术与设计的完全割裂都是不存在的。教育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在教学中,师生的关系应该是所谓的“我与你”即“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不是“我与他”即“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那么,我想,在我们对艺术与设计关系的界定中也可将它理解为“我与你”的关系、“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徐淑娟.建筑中的技术美[J].四川建筑.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