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撤点并校不能搞“单边行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据报道,6月12日,河南伊川县鸦岭乡西窑村一中学被撤点并校。但村民们称,撤点并校他们未接到任何通知,突然将学生全部接走;现在临近中考,孩子们到一个新环境,恐对生活学习造成一定影响。 (中国新闻网6月14日)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要求,地方政府“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要“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教育部公布的《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还针对“盲目撤并”现象提出规范要求:多数学生家长反对或听证会多数代表反对,不得强行撤并;已经撤并的学校或教学点,确有必要的应当恢复。
出台如此严格、严谨的措施和法规,就是为了将撤点并校工作做好、做实。特别是针对撤点并校后学生的住宿、交通、安全等问题,相关法规明确提出要注重在协商与沟通中解决,做好新老学校的“无缝隙对接”,让撤点并校发挥应有的教育优化功效。
但是,看看伊川县此次的做法,显然有悖于相关工作原则。被撤并学校的校长称,“头天接并校通知第二天即落实”,硬生生地把学生“哄”到了新学校。而新学校也没有教师来上课,各项设施不完备,管理非常混乱。可见,当地根本没有做好充分准备就匆忙合并,而且不顾学生“临近中考和期末考试”。
无视国家相关规定,采用简单粗暴的手段强推撤点并校,不仅有失坦荡,而且涉嫌违规。此外,针对并校后学生的教育费用会相应增加的问题,相关部门也没有和家长及时沟通协商,仅仅考虑单向度的教育调控需要,而将学生、家长应该享有的参与权、协商权都扔到了一边。如此“单边行动”,人为增加了撤点并校的群众阻力,也让地方政府的形象暗淡很多。
撤点并校引发的争议,近年来并不少见。撤点并校后也衍生出不少问题,比如学生上学距离远了,交通安全问题凸显;吃饭也成了较为麻烦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的是,容易造成学生的情感孤独等问题,让一些孩子成为“事实上的精神孤儿”。当前,不少地方都在认真反思、纠正这种一哄而上、简单粗暴的撤点并校。
在一些地方,撤点并校也许真有必要,但无论如何,也应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候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最起码要做的工作,是问问家长们是否认可,尤其是学生们愿不愿意。而不能采取“霸王硬上弓”的方式搞“粗鲁合并”,否则,损害了学生的教育权益,同时也损害了当地政府的形象,“一举两不得”,绝非明智之举。 (来源:《中国教育报》 耿银平M文)
生源危机倒逼高校转型
近日,中国教育在线的《2015高招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些“大数据”。报告显示,包括河南、山东、广东等地在内的多个地区,已连续4~5年未能完成招生计划,尤以二本与三本院校最为突出,个别地区超过10%的招生计划无法完成。
“生源危机”背后,是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加速上升。近两年来,这一数据平均增长4%,2013年已达34.5%。入学率的大大提升,使得学生和家长的主动选择权大幅增加。“考上好大学”取代“考上大学”,成为许多家长和考生的最高目标。而高校从过去的“我选择”变为现在的“被选择”,其教育结构类型的不够合理、部分高校办学质量不高、特色不鲜明、同质化倾向严重等问题,就愈发鲜明地暴露出来。
因为种种原因,近年来,一些高校在考虑自身定位时,出现了高层次、综合性、研究型的趋同追求。不仅本科院校朝着综合性大学迈进,高职院校也如此,导致的一个负效应,就是失去了自身特色。其中尤以地方院校最明显。以湖北为例,2013年全省67所本科院校中,有62所开设了英语专业,仅从设置的专业角度看,各校之间差别并不大。
还有一些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顾自身定位和条件,什么热门就开什么专业。在2014年度高校新增本科专业名单中,新增开设物联网工程等10个热门专业的高校,竟占申请新增专业高校总数的22%以上。
凡此种种,使得高等教育机构出现了规模变大、学生变多,但质量却难以提升、文凭“含金量”不足的现象,带来招生难与就业难的双重压力。应该说,高等教育的普及,是我国培养高素质劳动大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但如果高校求数量不求质量、求规模不求效果,这样的目标将难以实现,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人所说的“高教泡沫”。
当前,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在全面启动,改革的指向是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这就使得一些高校的“生源危机”在未来几年或将持续,甚至更为严峻。换个角度看,招生进入“买方市场”,正可成为高校实现差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倒逼一些高校推进综合改革,激发办学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升特色办学理念和办学效能,最终实现“质量与特色自觉”。
优化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这样的办学思路已提了多年,但似乎从未像今天这样紧迫。期盼市场的自由选择,能够成为高校提升质量的驱动力,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过程中,真正“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来源:《人民日报》 赵婀娜M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