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涵泳虚词悟人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涵泳虚词悟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设想

《兰亭集序》作为王羲之散文体裁的代表作,古往今来被无数仁人志士精评细品,其中探讨最多的是作者通过《兰亭集序》表达的情感态度和人生境界。该文作为高中语文必修篇目出现在我们视野中,如何在达到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同时,引导学生品味、感悟王羲之对生命嗟叹,探讨此间透露的人生哲学,是教师应该认真研讨的重难点目标。名师学者对此篇序言散文的解读不胜枚举,本文另辟蹊径,从课文中三个主要的语气助词“也”、“哉”、“夫”入手,引导学生涵咏品味其间妙处,领悟作者在特定时期特殊环境下传递出来的真情实感。

教学目标

1.掌握文言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熟读成诵;

2.把握书序的体裁特点,掌握文言鉴赏的方法;

3.通过“也”、“哉”、“夫”虚词的比较探究,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在于对文言知识的掌握和对语言特点的鉴赏,难点在于体悟作者的情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新课

在开始今天的新课之前,老师想与大家分享一则小故事:

(PPT展示)临川之城东,有地隐然而高,以临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临川记》云也。羲之尝慕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此为其故迹,岂信然邪?――(宋)曾巩《墨池记》

提问:这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哪位同学能简单概括或者复述一下。(请学生回答,提示难解的字词,帮其疏通文意)

明确: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故事,也正是由于王羲之孜孜不倦的勤学苦练,才最终使他成为一代“书圣”,才创造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PPT展示兰亭集序书法图片)兰亭集序不仅具有极高的书法艺术价值,其内容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兰亭集序》。

二、诵读: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语气语调,把握节奏,读准字音,结合文下注释把握文章大意。(5分钟)

点拨:癸丑、会稽(kuài jī)、修禊(xì)/事也、流觞(shāng)/曲(qū)水、趣(qǔ)舍万殊,“趣”通“曲”、感慨系(xì)之、嗟(jiē)悼

齐读。

点拨:读后发现文段各段内容区分明显,作者的情绪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有什么不同,我们再细细品读一番。

分段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第一段。第一段是兰亭集会盛况的概要,作者心情较为愉悦,读时娓娓道来。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第二、三、四段,并说明该段大意和作者的情感变化。找出表明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并用文中的话概括。

明确:“乐也”――“痛哉”――“悲夫”

精读:思想探究

“乐也”、“痛哉”、“悲夫”,我们发现不同的心境,使用的语气助词也不同。“也”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明确:也,在这里放在句尾,作为语气助词,表陈述语气,表达的是对事物固定状态的肯定或确定。如“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二)如果我们去掉“信可乐也”中的“也”字,变成“信可乐”,句义上有没有变化?哪里有变化?

明确:句义上没有变化,但是语气上和句式上有变化。助词本身就是起语意表达的辅助作用,对句子本身的意义的影响实际上并不大。说话人是在传达一种新的事情或状态,若去掉“也”,只是一种平淡的叙述,带上了“也”,则是特别地传达出一种肯定的语气,说话人的语气得到了加强,情感也得到了深化。三月的江南阳光明媚,春风和煦,作者与志趣相投的友人会与山川林野之间,饮酒赋诗,抛开尘世的纷纷扰扰,享受大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目之所至,大好风光尽收眼底。感情美和句式美达到了完美统一。“所以游目骋怀”,这里的两个动词“游”与“骋”极力表现了动作幅度之大和胸怀之宽。所以作者的感慨“信可乐也”。乐的是此情此景,是乐人也是乐事。“也”字在这里不仅加强了作者喜不自胜的情感,也在句式上使行文整齐划一,富有韵律美。

“岂不痛哉”的“哉”的使用又有什么意义,如何使用“哉”表达作者的心境的?

明确:“哉”在这里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呢”或者“吗”,如“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岂独一琴哉”(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此处加强了反问语气,表明作者痛之切,难道不悲痛吗?“哉”字含有强烈的语气,且常用在反问句、疑问句中肯定有力。在此段中,作者的思绪由眼前的景物转而至对人世的感慨。由“乐”转“悲”,“俯仰一世”夸张的手法极言人生短暂,人们应该怎么度过这短暂的一生?虽然人们选择的生存方式存在差异,但思想上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快然自足”。然而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仓促,一切将随着死亡而消失殆尽。此段其实就是在论述一个问题,那就是“俯仰一世”。时间是残酷的,死亡的不可抗拒感和人在生命长河中的无力感交织在一起,对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来说,心中自是无限慨叹。一句“岂不痛哉”戛然而止,悲痛之情萦绕不尽,思绪满怀!

最后一段最能体现作者情绪的句子有哪些?(“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夫”字在表达作者情感时有什么作用?

明确:“夫”作为语气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啊”或“了”,在一定的语境中含有一定的感彩。在这里,我们结合上下文,可以推断出“夫”字是作者对人生苦短的悲叹,也是对庄子“齐物”思想的一个否定。“一死生”和“齐彭殇”是庄周对人生死的看法,庄子夸大了生死的相对性,否定了生和死的区别,认为“方生方死,方死方生”,这种观点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是荒谬的。活着能创造价值,死了却一无所有,一切归零,活着和死去不可能等量齐观,所以作者扼腕而叹:“悲夫!”

史料补充:对人生苦短的感慨植跟于魏晋士人的心中,纵情山水的快乐是短暂的,老之将至的痛苦是必然的,所以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所以《古诗十九首》中说:“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相较于西晋文人对仕途功名的追逐,东晋的王羲之淡化了对物欲的享受和对功名的贪恋,而寄情山水,淡泊明志。既清正为官,又“放浪形骸”。所以他不会有庄子的绝对的逍遥,是务实而不物质的人。所以他明白生的可贵和死的可叹,“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提醒世人在有生之年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是多么必要。

三、研读:各抒己见

学习了王羲之对待生死的看法,你持何种态度?说一说你的人生观或者生死观。(学生自由陈述观点)

四、小结

王羲之从人类审美同构的角度,把个体放在历史长河中来看待,由此“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共同的情感,共同的嗟叹,共同的感叹,使古往今来的人们相沟通,相延续,肉体虽灭迹,但精神之流水滚滚而东,永不停息。王羲之从横向的天地万物到纵向的历史长河,超越了个体生命,而走向了永恒的精神不朽。“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王羲之《答许询诗》)我们每个人,都应当把握短暂的生命,驱散浮华之物的遮蔽,使生命放射出本真自然的荧光,使个体获得充分的发展,做出对人类有意义的事情,从而获得精神的永生。

五、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对照王羲之的《兰亭诗》,比较诗与《兰亭集序》,品味二者的异同,深切体会诗人的旷世情怀。

兰亭诗 王羲之

三春启群品,寄畅在所因。

仰望碧天际,俯磐绿水滨。

寥朗无压观,寓目理自陈。

大矣造化功,万殊莫不均。

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板书设计

畅叙幽情:信可乐也

兰亭集序 俯仰一世:岂不痛哉

虚诞、妄作:悲夫

(方洁 安徽师范大学 2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