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披文入情涵泳咀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披文入情涵泳咀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荷塘月色》是篇经典美文,一直是语文教材中的保留篇目。鉴赏此文必须“披文以入情”,即通过朗读文章,体味文章的语言来感受作品中的形象,从而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因此,不能像过去那样死扣时代背景,先给文章下定论,或是急于把前人的评述传达给学生,造成学生思维上的定势。我们强调的是让阅读主体――学生,充分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感悟。因此,对《荷塘月色》的课堂教学不妨做一些改变 。

一、 让学生反复吟诵

教师可以亲自示范,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融入到作品中去,得出作品的整体印象。随后,教师稍加点拨,学生就能感觉出作者感情的变化。作者在“不宁静”的心绪中到月下荷塘去散步,追求刹那间的安宁为的是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不宁静”,而月下荷塘呈现出的一派幽静安宁的景象确实给作者以慰藉。但解脱是暂时的,作者毕竟不能真正的超然物外,一股愁思总是在不知不觉中袭上心头,于是心绪又复纷扰。反反复复,“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时,他可以“觉是个自由的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然而听到的蝉声、蛙声,联想到江南采莲的盛况,都让他心绪不“宁静”。学生首先在总体上全面把握住文章感情的基调,至于在这个基调上夹杂的思想感情,应该允许学生讨论 、思考,见仁见智,各抒己见。

一篇精美的散文在细节上也要经得起推敲。把握基{后,再深入地探讨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调整教学顺序,将以往逐段分析改为突出重点,把文章中间关键的三段文字放在第一教时来完成。先完成对这部分文字的鉴赏,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来描摹景物,抒发感情的,着重于语言表层下深蕴的感情。

缘情写景,感情的变化表现在对景物的描写上。可以通过仔细揣摩文章语言,领悟作者感情的各个层面,寻找感情线索应该是本文的重点所在,而不是过于细致的分析写景的顺序、景物的特点和表现手法的使用。

另外,精心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问题,逐步深化对文章的理解。新教材补充了原来删去的文字。这些文字到底是保留好,还是删去好?学生对此自由发言,但都要求从文字中找到依据。

比如:在上下文描写月光的和谐时,出现“峭楞楞如鬼一般”这句话,是否显得突兀?“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怎样理解这个“忽然”,潜在的感情基础是什么?学生在领悟作者感情变化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见解。有的学生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个句子的前文是‘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这里的‘他们’指蝉和蛙,那么有没有人享受过采莲的乐趣呢?于是作者自然想到了六朝采莲的盛况,因此接下去详细描写了当时嬉游的光景,气氛一下子热闹起来,但这种快乐我们也‘无福消受’了,想到这里,情绪又低落了。文章洋溢的淡淡的喜悦中始终有着伤感的基调,文中间或有一两个句子流露出这种哀愁,流淌在无边的荷香月色中……这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学生能回答出这样流利的语言,细腻的感悟,这达到了怎样的一种阅读体验,就不言而知了。我们不由微笑、默叹,引为知己了。

由此可见,文章的整体感悟应是首先把握作者的感情脉络,在这个基础上,揣摩语言,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二、 文学素养决定学习的效果

钱梦龙说:“一个好语文老师可以把坏课教好,一个差语文老师只会把好课教坏。”新教材中那么多优美的文学作品,由一个毫无文学情感和美感的教师来传授,学生会获得怎样的情感体验。文学作品教学的重要目的就在于,通过引导学生体会作品的含蕴美、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等,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力、独特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理解力,使他们更好地把握美、追求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学生感受和鉴赏文学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和创新的能力。

就文学作品教学而言,仅有一定的知识与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要用我们对作品的感知,让学生从中得到心灵的慰藉,情感的陶冶,从而拓展他们的精神空间。

新的语文教材明确了编写思路,即“以人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质,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以学生的心理、语言发展规律为教科书的主线,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确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可见,“以学生为本”的“人本”思想应该是我们教学的首要目的和最终目的,而教材这一“文本”是教学的凭借。对《荷塘月色》的教学从文学作品本身的特点出发,把教学目标定位于“帮助学生树立起审美的观念”,使美感回归课堂,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成为一种审美享受的活动,一种情感再创造的活动,唤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激情感受。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