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塑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创新型教师的塑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高校新型人才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应具备合理的智能结构,具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与志趣,掌握创新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关键词】高校 创新型教师 培养 塑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1-0057-02

【Abstract】The training of innovative university students depends on innovation university teachers who should boast reasonable intelligent structure, spirit and interest of devoting themselves to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techniques.

【Key words】University Innovative teachers Training Shaping

创新活动是人类最高级的智能活动,是人类最有价值的社会实践。创新活动的主体是具有创新力的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创新型教师。高校创新型教师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以及人类创新活动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校创新型教师应具有哪些智能结构?如何进行自我塑造?

一、构建智能结构

创新型教师应是文化基础知识广博、专业知识深厚而又富有创新精神的教育行家。其智能结构不是单层的平面结构,而是多因素多层次的立体结构。构建模型如图1所示:

博大而精深、系统而扎实的综合知识智能结构是创新型教师的基本形象,它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一是深厚的专业知识。创新型教师在其主攻专业方面应有较深的造诣,熟悉和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及发展趋势。为此方能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尽快进入本学科前沿阵地、进而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创新,做到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二是广博的科学知识。随着人类对社会和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化,各种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各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也日益增强,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文科教师还是理工科教师,都必须学习和掌握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对自然辩证法、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横向科学也应有所涉猎,尽可能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和所培养的学生能够从各学科的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中把握本专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及时扩展和更新专业知识结构。三是教育技能。教师要争取优化的教育效果,单凭热情与气力是不行的,必须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熟谙大学生身心发展和教育教学过程的内在联系,掌握创新型人才培养、发展的客观规律。

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应变能力并列构成第二层次,它是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塔身”,是从事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它们各自又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的复合体,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智力则融合于各种能力之中,成为各种能力的基本组成因素和赖以存在发展的基础。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认识能力,它主要是通过观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等活动表现出来。它在教师身上则主要表现为教育观察力、教育思维力以及教育想象力等。

创新力是第四层次,即智能结构的最高层次。它既与中间层次的各种能力渗透、交叉,又高于中间层次的“普通”能力。一般来说,教师的创新力集中表现为教育创造力。所谓教育创新,即教师对一切信息不是采取盲目的态度、不加分析地兼收并蓄,而是敢于突破习惯势力的束缚,大胆探索教育最佳方案,既善于博采众长,又不拘泥于他人之见,勇于坚持自己的独特见解,追求与众不同的教育风格,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设计、建立自己的经验体系,提高教育技能和技巧。教师的创新力主要包括独立获取知识、信息,更新知识结构的自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批评鉴赏能力和教育机智等。当他着手改进教育工作常规时,总是从实际出发,遵循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善教育、教学过程,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效果之目的。富有创新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根据学生的知识、能力状况和科学发展状况对教学内容进行缜密思考,匠心独具地加以选择与更新,组成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体系,并运用通俗易懂、鲜明生动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二、培养为师志趣

为师志趣即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志向和兴趣,对创新型教师来说很重要。因为一个轻视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毫无兴趣的人,即使有很好的知识基础和能力素质,也不可能在教师岗位上有突出的表现。只有热爱教育工作,充分认可教育工作的价值和意义,具有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志向与精神的人,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充分调动主客观积极因素,探索教育工作的客观规律,追求并达到教育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培养为师志趣是塑造创新型教师必不可少的、非常重要的环节。

1.要切实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要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使人们充分认识教育工作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增强振兴中华教育的光荣感、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认可教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才会自觉地把个人理想与发展我国教育事业结合起来,达到热爱教育工作、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境界,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勤于耕耘、勇于开拓、善于创新最重要的支柱、最深厚的根源和最持久的动力。作为高等院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一定要把加强专业思想教育作为一项根本性的工作来抓,并使之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之中。

2.要深入搞好专业理论教育

教育也是一门科学,有其特定的规律性。作为一名教师特别是创新型教师,只有深入学习和钻研,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才学等教育专业理论,掌握教育、教学和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才能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和教研工作沿着科学的轨道向前发展,才能达到预期目的,这对于高校教师尤为重要。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并非来自师范院校,缺少专门的教育专业理论的系统学习。因此,对新分配到高校和高校教龄较短的教师,采取办培训班的形式,集中进行教育学、大学教育论、心理学和教学法等教育理论和方法论的学习非常必要。

3.要扎实开展教育实践

教育实践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的尝试,是教师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的开始,也是他亲身感受和认识教师职业的开始。高校教师的教育实习可采取上岗跟班助教的办法进行,即给每位实习教师安排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在助教期内,实习教师参与指导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在备课、讲稿撰写、试讲、授课、教研、课外辅导、批改作业、组织学生实习等各个方面接受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并进行实践,这对教师的起步与成长极为重要。

三、掌握创新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创新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创新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前提。因此,作为创新型教师,不仅要构建合理的智能结构,培养献身于教育事业的精神与志趣,还要掌握创新性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创新性教育方法与技巧的核心在于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创新性的思维状态,因为积极的创新性思维是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性成果的前提与基础,这也需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课题。作为创新性的教育过程,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授课艺术与风格等,都必须着眼于启发学生进入积极的创新性的学习和思维状态。

1.要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愿望,培养学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知识充满强烈的获取欲望,才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索。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需要教师做大量细致的工作。首先,要让学生懂得掌握所学知识的价值。为此,既要讲清“掌握知识报效国家”的大道理,也要有针对性的讲清掌握所学知识对学生今后成长发展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报效国家必须掌握知识,但任何人都只能根据各自的主客观条件,从特定的角度,掌握相应的知识为祖国服务,报效祖国也需在追求和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中体现。其次,要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教师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用自己对本专业的热爱、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对国家的高度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愉快地、积极地学习,才可达到热爱的程度,以“苦”为乐。如果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学生只是觉得必要而毫无兴趣,那么他最多只会被动地机械地加以接受,而不可能积极主动地去追求和探寻,因而也就难以进入积极的创新性的思维状态。作为教师,要使学生对传授的知识感兴趣,除了上述的方法和语言生动;教学形式活泼多样;以及运用多媒体教学、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外,最重要的就是在知识内容上突出“新”、把握度:即对于新知识,学生能够依据学过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间接资料,经过独立思考加以理解和把握。

2.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

要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创新性思维状态,另一个主要的前提是必须使学生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因为创新性的思维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已学知识进行重新组合,产生出新思想的过程。显然,要进行积极的创新性思维,没有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不行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精神呢?其中一个非常值得重视的方法就是在学生中经常性的开展学术讨论活动。这种讨论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但从课题的选择、材料的收集到新观点新思想的提出,各种不同观点的辩论和完善,应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这种讨论,不仅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受到锻炼,而且从中感受到创新的意义和乐趣,必将大大增强创新的意识、勇气和自信心。作为创新型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及时给予充分肯定。

3.要着眼于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要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创新性的思维状态,并持之以恒,除了提高学生的内在素质,如提高学生求知欲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外,还必须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这方面有两点非常重要:其一,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充分相信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到,自己不是只能被动地从教师那里获取知识信息的“机器”,而是能够创造新观念、新思想、新成果的具有无限创新力的“人”。当学生在创新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教师要根据“错误”的具体情况进行指导,启发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并予以纠正,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智能”,跨入新的更高层的创新领域。其二,要让学生养成相互尊重人格;尊重他人创新成果;相互交流、相互鼓励的行为和思想,放弃一切后顾之忧去开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活动。

4.要着眼于运用和改进设疑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设疑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性思维状态的有效方法。作为创新型教师,应注意掌握和运用这种方法,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第一要抓住设疑的重点。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解决的各种问题,教师不能不加区别都进行设疑,而应牢牢抓住重点和难点。这样既有利于引导学生把思维的注意力集中在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上,又能避免因设问过多而产生疲惫感。第二要突出设疑的启发性。一方面教师提出的疑问应是整个知识体系的“关节点”,对学生理解整个知识体系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提出疑问,这样做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掌握学生思想上的疑点和难点。第三要把握设疑的“度”。教师提出的疑问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但难度又不宜过大,要给学生进行积极的创新性思维留下一定的空间,又要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信息加以理解,使学生得到良好的思维训练,充分发挥学生潜力。要把握好设疑的“度”,教师必须对整个知识体系、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等有充分的了解。

参考文献

1 程瑞峰.探讨高校教师的质量[J].黑龙江教育,2008(3)

2 袁祖望.高校教师需要转变哪些教学观念[J].中国大学教育,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