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生活经历投射出的婚恋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生活经历投射出的婚恋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男人与女人、爱情与婚姻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和简・奥斯汀可以说是这一题材的行家里手,她们作品都以女性人物为主角,都关注爱情婚姻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冲突。然而她们的婚恋观又有所不同,张爱玲侧重于悲剧宿命色彩,侧重于女性的被动地位;而简・奥斯汀则侧重于喜剧色彩和圆满结局,突出女性平等意识。二者婚恋观的不同正是她们不同的生活和情感经历的一种投射

一、生活经历的投射

1、张爱玲

张爱玲生于上海,长于上海,上海这片土地给予她无尽的个人情感与文学意蕴。张爱玲所熟知的上海,是一个“大上海”,有像她母亲一样的进步女性、知识青年,追求摩登、追求革新,企图摆脱旧有家庭的桎梏,寻求个性解放;她所熟知的上海也是一个“夜上海”,所到之处尽是灯红酒绿、繁华落寞;她所熟知的上海更是一个“旧上海”,充斥着像她父亲一样的遗老遗少、没落贵族,周身散发着一种破落的旧时代气息。

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多取自于她所生活的圈子:遗老遗少、没落贵族,姨太太贵妇人,满心怨怼、生活不幸的女子……她更多地关注一种相对富足、却又满心无奈的闺阁或是婚姻情感。20世纪40年代,是张爱玲创作的黄金年华。一批经典作品如《金锁记》、《倾城之恋》、《沉香屑――第一炉香》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金锁记》更是代表了张爱玲创作的顶峰时期,是与鲁迅的《狂人日记》占据同等地位的经典作品。

2.简・奥斯汀

生长于乡下的简・奥斯汀与大都市并没有太多的接触,她熟悉那些小地主和乡村牧师,熟悉他们相对简单安静的中产阶级生活,所以在她的作品中,不存在大的社会矛盾。透过女性细腻独到的视角,她真实地描绘了周围的那个小世界,特别是决定女性一生社会地位的爱情与婚姻。她在意生活的小细节,她的作品风格轻松、幽默,充满着喜剧性的冲突。她的六部作品无一不与爱情婚姻与财产的矛盾相关,无一不以女性的平等意识和圆满结局为特色。

二、不同生活经历投射下的不同婚恋

回到两位作家的个人生活经历。简・奥斯汀生长于英国乡下一个有文化的牧师家庭,她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乡下度过的。而张爱玲生于上海,学在香港,她的作品以这两座城市为基点,因而充满了大都市气息。尽管简・奥斯汀有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却因财产原因而终身未婚。而张爱玲虽然与胡兰成和赖雅分别有过两段婚姻,却都极其不幸。

1、张爱玲――宿命视角下的悲剧结局

张爱玲的世界观是极端悲剧宿命化的――童年,母亲出走、父亲再娶;少年,贵族家庭日渐没落;成年,享受名望与财富,却失意于爱情与婚姻。正如她所说:“人短的是生命,长的是磨难。”(张爱玲,《传奇》:1941)。在她的作品里,男女主人公因为欲望而结合――对金钱的欲望、对性的欲望、对社会地位的欲望,等等,却惟独不是因为真爱。他们追求爱情,是因为他们要以爱情为垫脚石去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经济利益。在男女主人公相处的过程中,必然是体会过所谓的爱情的,但这种爱情很快就会消失。爱情的失去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因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

在张爱玲的笔下,再没有纯粹、光辉的爱情:“无利益,不爱情”。尽管在《十八春》、《沉香屑――第一炉香》中,人们能觅得爱情的一点影子,但一旦面对现实,这些爱情都如同泡沫一样破灭。在《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婚姻从头至尾都只是一种利益的交换,她从未体验过真正的爱情。在《倾城之恋》中,香港的沦陷成全的是白流苏的婚姻,却不是她的爱情。如果香港不曾陷落,范柳原决计不会给白流苏婚姻的承诺。爱情只是他们在面对不可预知的未来时寻得的一种偶然慰藉。

在张爱玲的作品中,金钱是女性悲剧的外因,而更深层的原因则是女性根深蒂固的“被动意识”。在她笔下的男女关系中,女性处于明显的被动地位,这使得她们无法将幸福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能设法祈求命运的眷顾。在婚恋中,女性深受这种封建意识的困扰,因此她们甘愿拜倒于男性的金钱与地位之下。无论是知识女性如白流苏(《倾城之恋》),或是文盲如霓喜(《连环套》);无论是追求金钱的陆曼妮(《十八春》),或是追求真爱的葛薇龙(《沉香屑――第一炉香》),她们都自然而然地被这种被动意识所浸润,服从于男性,甘居男性之下。因此,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心理上,她们都不是独立的,这样她们的婚恋悲剧也就无可避免了。

2.简・奥斯汀――喜剧视角下的圆满结局

18、19世纪之交的英国正处于上升期,社会政治、经济所发生的巨变对年轻人的文化教育以及生活态度都产生了深刻影响。简・奥斯汀的作品反映了当时中产阶级女性的婚恋观,描绘了一种相对积极的婚恋关系。与张爱玲相比,她更从一种正面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叙述男女关系时,简・奥斯汀传达出一种平等意识。尽管她也强调金钱在爱情婚姻中的作用,但却不如张爱玲那样彻底,无论金钱有多重要,婚姻一定要以彼此相爱为前提。在她看来,尽管女性在财产方面处于不利位置,但在精神与情感层面,女性与男性是平等的,为了证明这种观念,她给作品以圆满的结局。这无疑是女性平等意识的一种胜利。

与张爱玲相比,简・奥斯汀的婚恋观更突出爱情的作用:“无爱情,不婚姻”,她强调相互理解与尊重,强调自由与平等,而这些对美满婚姻而言,都是不可缺少的。这样的爱情会让女主人公们超越阶级和封建宗法制度的桎梏,最终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在处理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关系时,简・奥斯汀始终坚守着她的婚恋原则――自尊、平等与独立。伊丽莎白不会屈从于达西的情感,不会为了金钱而玷污爱情,她希望未来的丈夫能与她精神相合。她与达西的爱情充满着曲折与误解,而最终他们摒弃傲慢与偏见,彼此尊重,才获得了圆满的爱情。

简・奥斯汀笔下有一众与传统习俗和封建势力做斗争的光辉女性形象。她们用平等意识武装自我,用女性独立意识为自己定位。如自尊独立的伊丽莎白(《傲慢与偏见》)、最后反抗崛起的范妮(《曼斯菲尔德庄园》)等。尽管她们都有不足,却又都超出了对传统女性的定义,并闪耀着女性意识的光辉。在她的作品里,无论男女主人公经历怎样的波折,最终都会因真爱而走到一起,这显示出了简・奥斯汀浪漫的一面。

结论

综上,笔者结合张爱玲与简・奥斯汀的个人生活经历剖析了她们不同的婚恋观。张爱玲创造出一系列悲剧的女性形象,显示出她们在与男性、与现实、与命运作斗争的过程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进而突出了她宿命论视角下的悲剧观。而简・奥斯汀则创造出了女性主义光辉照耀下的新女性形象,她们与男性平等,甚至在精神层面上超越男性。张爱玲用她的宿命论和悲剧结局揭开了社会矛盾的面纱,简・奥斯汀却用她的喜剧色彩和圆满结局歌颂了女性意识与平等意识的崛起。(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

参考文献:

[1] Claire Tomalin.Jane Austen:A Life [M].Gardners Books,2000

[2] Maggie Lane.The World of Jane Austen[M].Hainan Press,2004.

[3] Mr.Rubenstein.From William Shakespeare to Jane Austen[M].Shanghai:Yilin Press,1987

[4] 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Z].南京:译林出版社,1990.

[5] 林幸谦.荒野中的女性――张爱玲女性主义批评Ⅰ[M].桂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 石白.梓陌才韵[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7] 伍新德等.从殊途到同归:简奥斯汀与张爱玲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之研究[J].作品研究,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