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演绎视觉风采的世博会海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演绎视觉风采的世博会海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世博会,作为世界文化经济的展示窗口,一直是各国设计家进行各自艺术创作表现的一个绝好舞台。特别是在平面设计领域,从第一次世博会开始,从会展的海报到各种应用性和宣传性的设计,呈示出璀璨多彩的视觉风格,为一个个会展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采。

视觉设计历史的风向展示

从19世纪1851年最早的世博会到今天,一百多年来,世博会的视觉设计风格就是近现代设计发展历史的一个最典型的缩影。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各种艺术的设计的流派,都可以在世博会的海报和其他作品中找到它们的发展踪迹。

以精致的写实和装饰样式为特点的早期工艺美术运动,以法国的“艺术招贴(ART POSTER)”设计风格为代表,在1889年的巴黎世博会的海报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其略带变形的写实人物形象、具有手写风格的字体、以及活跃的的编排构图,无疑具有被称为现代招贴之父的当时法国设计代表人物雪瑞和著名画家劳德累克作品的影子(见图1、2)。

同样,曾经风靡欧美的新艺术运动、装饰艺术运动在那个时期的世博会上也可以找到非常典型的视觉样式。1900年世博会海报反映出象征主义和神秘主义的新艺术作品的特色,其充满诱惑性的曲线勾画出的造型风格,可以在新艺术的“PSN”作品中找到相似的回响(见图3)。而1904年的世博会海报描绘的仕女形象在造型、笔触和构图上则和法国设计大师马卡的作品非常相似(见图4、5)。1937、1939年的世博会海报,运用了当时的“装饰风格(ART DECO)”人物变形造型的基本要素――简洁、典雅,具有一种象征意味的雕塑感(见图6、7)。

现代主义源于德、俄等国,在设计上强调抽象几何图形和蒙太奇的摄影图像处理。著名设计家李茨斯基设计的1929年巴黎世博会俄罗斯苏维埃政府展览馆海报,是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方面的经典之作。巧妙的人物蒙太奇组合,红、黑两色的画面效果,简洁的方形字体,具有透视感的构图,将现代主义崇尚功能、追求锐利的视觉表达力度的设计理念进行了完美的演绎(见图8)。

现代主义视觉风格在以后的世博会上也有很好地表达。1939年纽约世博会和1973年的冲绳国际海洋博览会的招贴都运用了几何图形作为主要的表达手段,但在总体的效果上,越来越简约,但在所谓的视觉表达内容表现上也越来越清晰(见图9)。

在当代飞速发展的视觉传达空间中,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新浪潮、解构主义等各种设计艺术流派呈爆炸型发展态势,各种过去的和现代的设计语汇以合乎现代思维的逻辑样式组合或构造着,世博会的海报设计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面貌,原先发展的线性路线已经被替代,因此,对此要做具有・定高度性的概述反而变得有些困难。但我们仔细观察新近的一些世博会海报,仍然会找到一些视觉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向,只是由此作出有概括性的结论,显得有些时间过早(见图10)。

民族地方文化的视觉演绎

世博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展示国家形象的大舞台。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世博会上各国的展厅上常常展出很多精湛的海报作品,或宣传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形象,或宣传本国展馆内容和演出内容,它们在设计的风格上也表现出强烈的地方和民族的特色。我们可以将它们视为一类具有特定的艺术价值的平面设计创作。

著名美术活动家朱国菜先生,收集了大量美术作品,其中包括了很多海报、招贴等平面设计。作为有心人,他在本届上海世博会上也采集了一些招贴设计。他认为,这些作品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体现了各国不同的文化特色。在这里,我们推介几张作品供大家共赏。图11是有关日本的电影广告,作者采用了传统的日本版画要素,组成了画面主要的平面化矢量图形效果,同时他还引入了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刷笔笔触,使作品的戏剧性在视觉上达到了预点。图12是波兰设计大师沃尔克斯基为电影“danton”设计的海报。作品运用了梦魇般的惊骇图景,给了观众不可磨灭的视觉印象。这是当代平面设计在超现实主义方面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图13也是电影海报,作品的设计风格体现了东欧传统视觉艺术的装饰性特点,具有幽默感的人物造型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种体现(见图11、12、13)。

朱国荣先生提供的图片中,本次世博会摩洛哥国家馆上展}H的一批宣传国家旅游方面的系列列招贴,十分引人注目。在插图的造型风格上,这些作品以写实为主,带一点平面化的装饰性。色彩浓重而强烈,画面闪烁着带着热度的眩目阳光和神秘而充满诱惑力的人文气氛。摩洛哥馆展示的这些海报,确实是这个国家的文化瑰宝(见图14、15、16、17)。

最后,向大家展示的是两张为世博会设计的各国歌舞海报。我的一位好友负责着世博会的各种歌舞演出的组织工作,他当时希望我们能为各国各地区的演出设计一些海报。我因此也设计了几幅,希望作品能体现出各地的视觉文化特色。这也算是我对“重在参与”精神的一种实践吧(见图18、19)。

(本文中的海报作品主要由朱国荣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