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中的“知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中的“知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知止”是中国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观念。《礼记・大学》一开篇就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可以说是儒家对“知止”观念的经典解释。

什么是“知止”?我们先从字源上对“止”作一个简单分析。“止”字最早可见于甲骨文中。《尔雅》将“止”解释为,“止,待也”。在这里,“止”就是“等待”的意思。《说文解字》里则解“止”曰:“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凡止之属皆从止”。那么许慎实际上是认为,“止”是指物的根基,就比如说人之足。因此,后来人们才从“足”这里引申出来“停止”、“立定”、“居住”、“栖息”等含义。总的来说,“止”一般就是“停止”之意。对于这一点,《大学》下了解释:“《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大学》引用《诗经》,以鸟为喻,说鸟尚且知道以山林为家,选择适宜之处而“止”之。《论语》中也记载:“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及“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可以发现,在儒家思想中,“止”的一个最主要的含义是“停止”。什么是“知止”?就是知道停止。而从现代意义上讲,就是知道自己该在哪个位置立定、停歇,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定位。孔子曾感叹:“《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礼记・大学》)孔子感概:人之为人,往往忘其所止,忘其所应止,人有时候还不如鸟呢。

一、“知止”的社会定位

每一个人都存在这样一个“知止”、“定位”的问题。首先,这样一个“知止”要能让人挺立为人,在社会中获得自我的尊严。人之为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所止之处,也就是人在社会关系中的根本定位。而儒家认为人的挺立、人的尊严在于人的伦理性。与西方以理性为基础的定位不同,传统儒家指出:“仁者,人也”;“仁者,爱人”(《论语》)。

离开“仁”,离开人与人之间的爱,离开人伦关系,就没有人。因此,从人伦的含义来讲,所谓“知止”,就是知“止于仁”。因为“仁”本身就是各种道德规范的总称。在孔子看来,“仁”为人心所本具,是众德之全体,不过由于对人对事的不同,各方面的表现遂有别,故其德目亦有别而已。例如:“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礼记・大学》)等,无一不须以“仁”为基础。故宋程颢说:“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明道学案・识仁》)就是此意。

止于仁,说起来简单,但却又很难。因为人所处身的人伦关系不是单面的、直线的、静态的关系,而是交叉重叠的动态网络,而“我”正是这个网络的中心。比如,我相对于子,是父;相对于父母,是子;相对于上级,是臣;相对于下级,是君;等等。在这种交错的关系网当中,如何把握这个“仁”、“敬”、“孝”、“慈”、“信”,使它们并行不悖,这是个不易掌握的尺度。只有同时都把握准了,才算做到了儒家讲的“止于至善”了。可见,这个“止”并不是最难的,关键是你知道在哪“止”、“止于何”,“知止”才是重点。而到了这个层次的“知止”,也就是《礼记・中庸》讲的道合外内而“时措之宜”、孔子讲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所以,我们可以说“止”既是一种使命和责任,是外在道德规范的恪守;也是一种德行和智慧,是内在生命的自由和超越。

二、“知止”的生命定位

正因为知止并没有一个僵硬的规矩可循,所以“知止”更是内在智慧生命的超越。由此可见,“知止”并非在人伦关系上就完全停止了,“知止”不是止步不前。相反,“知止”恰恰是内外贯通,生命由外向内无限超越的流转不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礼记・大学》)这定、静、安、虑、得,讲的就是“知止”所必须的心性修养。定、静、安、虑、得都是指心而言,定是心志有定向,静是心无妄动的状态,安是从容安详,虑是思考周密,得是能得其所止。由于知止是接着止于至善讲的,所以这五者应当是止于至善的道德意识所带来的一种心理状态和境界。知其止,定其志,静其心,安其境,修其身,虑其周,得其道。如此,“止于至善”中的“止”当可解为“之”,“止”与“之”通,作动词,意使人们到达善的最高境界。

既然人之所止就是“至善”,那么,至善就是人在其存在中所能达到的最高和最远的地方。于是,它是人的目的地。它作为人的所归之处,但反过来也是所来之处。只有到达并居留在这个地方,人才能获得自身的规定性。知止不是要意识停止不前,而是让人的心灵回到自身并且可能去思考。人知道了目的地,也就能确定自己的志向,达到宁静,获得平安,并能思虑,最后心有所得。知止,必具大德,而有大智慧。“止于至善”表达的是一个人内外合一的最高人格理想或者说最高的生命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