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学中的体气审美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学中的体气审美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中国“国学”自成体系,独具特色。《易经》、《老子》、《庄子》、《黄帝素问》等先秦典籍中均将人本身作为天地宇宙的组成部分,不仅强调天人一体化,而且认为人的身体与宇宙同一结构,有着美妙的内涵和规律。人以自身之美审视天地之美,以自身审美标准确定天地宇宙万事万物的审美标准。认为身体的生命活力是由元气生成的,身体之美基于元气之美,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古已有之的体气审美观念。

关键词:体气论;元气论;气道合一;天人合一 ;审美

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

中国的体气审美论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这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鲜的课题。

中国人怎样看待自己的身体,怎样通过研究自己的身体来进行美学的研究,这在中国哲学、中国美学和中国艺术学中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也就是“天人合一论”。当下整个艺术界,提到中国的美学传统都归为“天人合一”,但其本质是什么,对这些方面的深入探讨就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一个课题。

首先从人本身谈起,中国哲学直接研究的是人的自身,提出了“体气论”,即身体和元气。因此中国的本生美学就是要围绕着“我”之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自问。中国艺术首先强调精神集中,集中于“一”,从一而始,从一而终,一心一意的攻破,达到最后的目的。以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这样,身心体气才会发挥巨大的能量。

一、身体的审美定位

中国人最看重自己的身体,认为身体是人生存在的根本。他们最关心的是本身的生活,认为自己的命运就是自己在生命运行当中,在有限的时间空间里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身体的潜能并具有社会的价值和人类的价值,所以中国人的“价值审美论”是从身体论开始的。对自我的关心、对身体的关心成为中国人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老子哲学就是:“全德贵身”,就是全面的修养自己,把自己的身体从卑贱修养成尊贵。一个人有尊贵,社会价值就会增大。其观点是:因为身体的存在占据了一定的空间,对别人有利就受到欢迎,对别人没利就要被除掉。他从这个角度,说明为了解除身体的祸患,只有全面的修养自己。

儒家认为:要利用好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身体来为天下人服务,使自己成为天下之士。所以儒家讲入世之道,提出了四字法:“修、齐、治、平”。第一,修,修身,修炼自己。第二,齐,齐家。自己修炼成了,就要把家管好,要管好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人。娶妻成家了,要管好自己的家庭。第三,治,治国,参与国家的事情,为国家效力,每个人都要为国家献力。第四,平,平定天下,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天下达到和谐,繁荣。“修齐治平”思想是儒家的根本思想,认为人的一生最高境界就是“修齐治平”。

道家的思想充满了理想主义的精神,认为人可以修炼成神仙,可以长生,可以尽可能延缓身体的衰弱,使自己能够长寿。佛家的理想也是如此,不仅希望长寿,而且希望自己通过清修,使身体变为金刚不坏之体永存于世上。

二、东西方关于身体和精神的看法

西方人如何看待身体和中国有很大不同。毕达哥拉斯是古希腊最早的一位数学家,认为整个宇宙万物都带有数字的规律,而人身体有肉体和灵魂两个方面:灵魂是上帝给的,生命是有数的。在有数的时间内,上帝把灵魂给了你。过了这个有数的时间,上帝就把你的灵魂拿走了,你的肉体也就失去意义,所以西方认为人的灵魂来自于神界。身体是凡间的东西,神凡的结合构成了人的身体和精神。

中国人认为身体是精神的住所。有了身体,才产生了人的精神。身体里包括精神,人的身体里有阴阳二气,有实的部分,也有虚的部分。而且认为虚不仅与实具有相同的重要性,甚至比实还重要。老子、庄子认为:虚比实更高,但没实的存在,虚也不会产生。阴阳二气都重要,虚实也都重要,看不到的东西有时比看得到的东西更宝贵,所以中国艺术讲究空白,这种理念和西方很不一样。这种不同直接导致了艺术表现的差异。虚是间歇,是弥漫并展示活力的场所。在艺术的转换中,虚的地方最难处理。所以中国儒家的风度、道家的风度均讲究“从容”二字。

英国的科学理论家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古代科学思想史》中,指出中西对身体的不同认识。法国汉学家马博勒也指出:希腊人很早就习惯于精神和物质的对立,所以希腊最早的宗教认为肉体是形而下的,灵魂是形而上的;而中国人没有把精神和肉体分开过,他们认为一个人的身体,其精神和肉体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化的有机整体。灵魂和物质从来没有处于相反的地位,而总是处于相和的地位,并且在中国人的身体里好像还不止一个灵魂。李约瑟和马博勒都认为中国人的灵魂和肉体是一个整体,那里面藏着三魂七魄,三魂即睡之魂、醒之魂、思之魂,魄即内脏。身体是精与神的家。只有肉体长存,精神才能长存。所以在中国人眼里,身体是以肉体为基础且与灵魂相统一的有机整体。精神是为虚,血肉是为实,心灵和头脑同样会思考。孔子把人的心思当作比耳目更高明的东西。

三、中国人眼中的身体和元气

中国人特别注意政治上的显露虚实。其实政治和艺术一样,显露虚实就是会把握做人的道理。历史反复证明有些人过分追求名利而被其所累。中庸思想讲究适度为妙,把握适度是存身的需要。身体的概念在中国包括思想、感情,认为人身体的本质即元气。“元气论”认为:气来则生,气走则亡。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自然的,不应悲喜。由于元气的存在,人的肉体能够活泼,而且形成了生命的一种光彩。人所以能进退自如是气的作用。基于这种作用,气度大者能成大事,气量小者不成事。庄子还提出,人的内美与外美,认为内美重于外美。孟子认为人应该养浩然之气,用遇到的事来修炼自己,以达到恢弘博大,大气磅礴。并提出充实之美。充实即善于通过自己的身体来表达一种生命态势,使之不断升华,不断修炼自己,使自己气度不凡。

道家认为,在身体(肉体)和元气的关系中,首先是身体和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使之活跃起来的是靠元气。元气是通过吸收天地日月精华来产生的,人生的过程就是冲气的过程。这是道家的一个主要理论基础。按照道家的理论来看,世界的万物是气的化生与生成。庄子在《则阳》中说:“天地者,行之大者也。阴阳着,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乎?”在老庄的哲学里,气和道是两个概念。道和气的关系,实际上是体和肉的关系。这个气即元气,是最活跃的,贯通一切。有了气,才能有形,道才能有活力,气息流通是一种契机。气是可以修炼的,道是客观的。如果没有气,道是静的,气才把这个道活跃起来。道无处不在,既非常通俗,又非常高雅。万物都有生命,万物都有道,但活跃起来需要气机流动,需要元气畅通。气看是虚的,又是实的,物质的。

老子具有“返璞归真”的思想,从道家的观点来看,它希望人的最高境界像宇宙一样本真。人本来是万物之灵,是高于万物的一种生物,应该体现人的自然化、本真化。但历史发展证明,往往事与愿违。人生活在群体中,其一生实际是社会化的过程,这使人很难回到自然界的本真状态,因此人们努力在艺术中达到自然本真的境界。庄子认为:气是本质的,其正邪足虚只是一种现象。所以庄子注重内美,尽管有的人外美很美,但是其心地很恶很坏。有的人长得很丑,而心很好,形只能看出一个现象,气才是本质。

在古代哲学当中,人是自然当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万物之灵。但人生活在自然之内,本身是由自然的形态构成,其构造和自然物是一样的。淮南子说:天人相辅,天和人是互相辅合的。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了“天人感应论”,认为天人合一,人命和天命是相合一的。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实际上来源于淮南子的“天人相辅论”。它的理论是:天、人之间,人是自然当中一个组成部分,人对自然万物都有感应。在所有的规律中,天是大自然,人来于自然,又归于自然。《说文解字》说书法就是随心所欲,讲艺术时都与人有关。造字时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是人身体进行艺术和审美的活动。而且中国的艺术往往以人身作比喻,如:坡说书法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为书法。所以中国人对体气审美的研究是中国美学的一个本源,这是中国体气审美论的重要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