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互联网+高校教育的现状及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已经深深地影响着各行各业,而对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教育而言,“互联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但是现阶段,我国高校教育虽然都在倡导“互联网+”的概念,但只是趋于表面化,并未落到实处,没有真正实现互联网和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因此,本文从“互联网+”的背景出发,分析了现阶段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发展建h。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融合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71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1 互联网+高校教育概述

1.1 “互联网+”概述

按照百度百科给出的定义,“互联网+”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各行各业有机融合,促进传统行业转型升级,实质上是现代信息技术与创新 2.0相互作用共同演化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和新业态。“互联网+”是两化融合的升级版,是将互联网思维及其技术等核心特征提取出来,与传统行业、产业的全面融合,但这种融合不是1+1=2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创新产生1+1>2的“聚合反应”,这其中创新是关键。同时,“互联网+”的“+”,不仅是技术上的“+”,也可以是思维、理念、模式上的“+”。

“互联网+”的三个核心特征:一是跨界融合,把互联网技术跟行业内容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模式、新的业态和新的领域;二是创新驱动,运用互联网思维、平台和技术开展自我变革、实现创新驱动,这正是互联网的特质和优势所在;三是重塑结构,“互联网+”已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工作中,并将更深入、广泛地打破原有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地缘结构和文化结构等。

1.2 互联网+高校教育

互联网+高校教育不是在线教育,而是一种变革的思想,是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创新高校教育的组织模式、教学模式和服务模式等,进而构建数字时代的新型高校教育体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社会活动,是以大学生为主体,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新一代高素质的大学生。所谓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就是高校教育利用互联网技术,集合自身优势,进行创新融合,探索教育新模式,打造新型的高校教育生态体系。互联网+高校教育是高校教育领域新的研究课题,这种模式将会具有无穷的生命力。互联网+高校教育所带来的不仅仅是教育技术的创新,还有对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的冲击,以及对教育教学理念和体制更深层次的影响。

2 互联网+高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新一代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终端等互联网技术已深度融入高校,并被广泛使用,实现了数字图书馆、在线课堂、网络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学习者获取知识渠道的便捷程度越来越高。“掌上大学APP”等项目应运而生,进而实现了移动教学。例如南京大学的教师打破常规,要求学生使用微信平台,通过规定时间内回答问题的方式进行签到,此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微信平台“随堂”交作业,这门课也成了南京大学首个鼓励学生用手机的课程。然而在这种看似和谐的互联网+高校教育模式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2.1 互联网技术和高校教育表面结合、实质分离

现在的互联网+高校教育只是趋于表面的形式化,将传统教育生搬硬套在互联网上,教育结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等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仅停留在表面结合、实质分离的状态,即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高校教育,高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体系还没有真正做到“互联网+”的创新融合。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是寻找互联网技术的运用与高校教育本质理念之间的平衡支点,促进互联网与高校教育跨界融合。

2.2 教学资源无法真正共享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的不断扩招,已将我国高等教育推到大众化阶段,随之而来的是,我国教育进步,科技突飞猛进,同时也涌现了大批的优秀、顶尖人才。但仍存在进步的副产品,并不可避免地制约着教育科技的前进,成为“绊脚石”,其中之一便是高校的教学资源共享问题。在高度互联网化的高校,虽然有一些精品课的资源已经共享到网络教学平台上,但是仅限于精品课的教学资料,大部分的课程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方式,学生无法实现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学分置换等交叉学习的方式,很多教学资源也没有真正实现网络共享。

2.3 缺少认证、监管及考核机制

现在国内存在的几种常见的互联网+教育模式有慕课等形式。虽然国内很多著名高校都加盟了慕课平台,且纷纷提供了各自学校的特色课程,实现了所谓的“开放大学”,但是,这种模式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即学生在慕课等平台学习课程无法得到学生所在学校的认可。究其根本原因,一是认证问题,学生所学的课程无法得到认证,学校无法确定该课程是否符合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监管问题,学校不能保证学生是否真正学习过该课程;三是考核问题,学校以及学生本人都无法准确定义完成课程的程度,是否真正学会。

2.4 高校教育趋于大众化,学生学习比较盲目

放眼现在的高校课堂,学生学习的内容大多一样,然而学生的资质各不相同,兴趣迥然,学习能力和接受程度不同,“大课堂”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为了保证课程进度也可能会遏制学生个性发展。学习基础不同的学生根本无法在一个课堂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这就导致绝大多数的学生处于想学习却不知道自己学什么的状态,学习比较盲目,缺少针对性。而从学生本身来说,高校课堂的这种现状,使学生学习没有着力点,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3 互联网+高校教育的发展建议

传统的教育模式阻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教育的互联网化也只是停留在初级阶段,这二者都无法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使教育管理模式适应时代的发展,高校不能再以统一的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为目标,要转变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必须建立一套与高校教育实际情况相符合、以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为目标的教育管理模式。

3.1 转变观念,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联网+高校教育的跨界融合

现今,作为高级人才输出的高校面临着“互联网+”的冲击,因此,教学过程中越来越“PPT”化的照屏讲课、教育的单向传递等传统的教育观念与模式需要转变。教学的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等都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思维和模式,用创新的思维实现互网技术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跨界融合,大学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而应是借助多媒体、移动网络和智能终端的、活跃的师生互动,甚至可以是以学生为主的新模式,且各高校间也应该共享教学资源,开放式办学。这种教学理念可以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实现,如同淘宝等电子商务平台,通过对高校资质的评估,通过考核认证的高校,可以形成一个高校联盟,联盟内的高校之间可以通过教学平台实现跨校、跨专业选课;学生通过教学平台进行在线课程学习,规定学分学完后,在线进行结课考试,考试的成绩可以和自己所在学校的对应课程进行学分置换,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互联网+”模式下的高校教学资源的共享,做真正意义上的开放式大学。学生如同买家,在平台上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实现真正的跨校、跨专业选课,使各高校做到互联互通,教学资源共享。此外,也可以邀请一些知名的企业进行在线的职业培训,学生可以在平台上选修企业的培训课程,并和学校的学分进行置换,甚至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一些实习工作,这样也有利于校企合作的深入开展和课程的实践实训,也更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

3.2 共享教学资源,实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模式

借助“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真正带给学生更大的学习便利。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通过在高校教学平台上共享的教学资源,学生可以按照个人的兴趣和未来的职业规划进行跨校、跨专业选课。平台还可以成立网络学习班级,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选择上课时间。课前,教师会提前将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安排等教学资源共享到网络课堂,供学生预习,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课堂上将不再是教师“一言堂”式的授课方式,而是由教师组织学生根据课前布置的问题,进行讨论。通过这种学生自主预习、学生讨论、师生互动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学生也不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而是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生在自学和讨论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会将生硬的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可以改变传统枯燥的教学模式。且这也是高校教育的初衷,以学生为主,而不是限制学生的发展。

3.3 解决认证、监管和考核问题

高校教学平台要和权威的政府教育监管部门合作,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加盟高校进行评估和认证,对在线授课的教师和学生进行实名认证和资质考评,通过考核的教师和学生才能在平台上进行授课和学习。对于考核方式和成绩也必须保证其真实、合理、有效,加盟的高校必须承认这个平台所公布的成绩,并允许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学分置换,或者平台有权颁发结课证书,并得到各高校的认可。学生选课后受平台、开课方和所在校方三方监管,通过平台签到、开课方授课时人脸识别,统计上课学生名单、在线学习时间等,综合完成在线学习的监管问题,提防学生选课后不上课,而平台应同时确认开课方开课是否及时,并给予等级评定。学生完成课程指定学时后,开课方组织学生进行在线测试。开课方可将评定的学生成绩公布到平台上,平台还可根据学生完成课时及考试成绩给予综合成绩,成绩通过者可得到相应学分与本校课程进行学分置换。这种变被动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将给予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互联网+高校教育的模式将改变现在大学生应付考试的学习认知和考什么学什么的学习现状,也将冲破传统模式的屏障,使高校教育得到质的飞跃。

3.4 利用大数据技术显现个性化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高校教学平台应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追踪并分析每个学生的个人情况、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及专业素养,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出学习或者职业规划的建议,使学生真正了解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职业选择。通过平台提供给学生充足的、筛选过的高质量的资料,使学生及时了解行业现状及职业的发展方向,并根据学生现阶段的学习程度,对每个学生给出合理的学习建议和选课方案,这样可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盲目、没有针对性的问题,实现孔子“因材施教”的现代化、互联网化。与此同时,企业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实习表现,提供给学生实习或者就业的机会。

综上,高校应该抓住“互联网+”的机遇,用创新的思维改革教育理念,通过建立高校教学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先进技术,实现高校间的资源共享和深度的校企合作,建立高校教育体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能动性,真正做到兴趣主导的因材施教。

主要参考文献

[1]陈丽,林世员,郑勤华.“互联网+”时代中国远程教育的机遇和挑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1).

[2]周逸.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教育模式探索[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5(12).

[3]李楠,杜刚.浅谈我国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J].经济视野,2013(5).

[4]康玉洁,梁艳艳,田冲.“互联网+”对传统大学教育的冲击[J].河北企业,2016(12).

[5]李鹤.“互联网+”时代信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财经类院校为例[J].科技视界,201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