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中国石油进口定价权缺失及对策建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中国石油进口定价权缺失及对策建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石油进口量不断攀升,而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微乎其微的价格话语权与自身石油大买家的地位极不相称。石油进口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动荡局面下的价格风险以及相对进口价格较高的被动局面。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石油进口价格的困境,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中国石油进口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针对国内石油市场现状,从石油进口成本出发,分析了中国石油进口定价缺失的原因,并探讨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石油;进口;定价权

中图分类号:F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6-0152-04

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石油已集稀缺性、金融属性及战略属性于一身[1],石油进口成本的稳定性及可控性对中国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具有非同一般的影响。21世纪以来,在国际石油价格突飞猛涨的背景之下,中国石油进口量不断飞升,对外依存度稳居高位(见表1)。但是,中国石油贸易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向来以“高买低卖”著称,这不仅使中国石油贸易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且给中国石油经济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而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没有获得相应的定价权。

一、中国石油进口价格现状

1.国际油价动荡局面下巨大的价格风险。2011年中国原油进口量约2.54亿吨,与2010年同期相比进口数量增加了6%,而进口金额则增加了45.3%(数据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网海关统计)。进口成本的大幅增加,一方面反映出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动荡,另一方面则折射出中国石油进口面临巨大的价格风险。由下页图1可知,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石油价格经历着较之前更剧烈的波动。在巨大的石油进口量和高比例的对外依存度的进口背景之下,石油价格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石油进口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2.价格控制的被动地位导致进口价格相对较高。国际油价的变化是受以国际市场供求状况为主的诸多因素影响的。而此处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中国进口石油相对成本的拉高。“相对成本”是指在任何价格水平下,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进口原油的成本要高出1美元/桶左右[1]。当每桶石油进口成本上升1美元,按照2010年的石油进口水平,中国每年将多支付3 000多万美元[2]。中国石油进口量占到世界石油供给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3]。中国巨大的石油进口量只能被动接受国际油价变化,在国际石油贸易定价上几乎没有发言权。

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波动极大地影响着中国石油进口成本的稳定性,加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经济风险,威胁着国内经济的稳定性。另外,对国际油价的被动接受,不仅导致中国外汇的巨大损失,加大了国内石油产业链的压力,而且对国内物价和通货膨胀率也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对国内经济的平稳发展造成重大影响。

二、中国石油进口定价权缺失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际石油市场供应紧张使得产油国处于石油现货卖方市场的有利地位。但总体来说,OPEC对石油市场的控制能力有所下降,这主要是因为OPEC国家经济发展过度依赖石油出口、投资不足导致OPEC国家剩余产能短缺、OPEC内部体制的局限以及来自非OPEC国家的挑战等。西方石油消费国家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程度也有所降低,且从石油消费中征收了大量的税收收入,它们凭借完善的库存调节机制、实力雄厚的跨国石油公司、发达的石油金融体系,逐渐在世界石油市场格局中占据了有力的地位[2]。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第三大石油进口国,是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需求方,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石油进口价格控制力的缺失呢?

1.石油定价机制不完善。中国现行的石油价格机制从形式上看已经与国际油价接轨,但实际上并未体现市场规律,是被动跟随国际油价态势,并不能体现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现阶段中国油价格调整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连续22个工作日和国际市场三地油价平均变化超过4%。这种价格机制导致时间上的滞后性进而导致国内市场反应迟钝,扭曲了国内石油市场的供求关系,是中国石油进口价格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国石油价格话语权缺失与“买涨不买落”现象产生的重要因素之一[4] 。

2008年8—12月,国际油价持续下跌70%,美国、加拿大等国平均零售价跌幅高达50%,但是,国内在10月反而上调成品油价格,最终导致国内油价明显高于国际油价,国内外油价差距超过40% [5]。现阶段国内石油价格机制下,油价上调和下降的起点不平等,加之国内市场体系不健全、竞争不足和受政府干预的影响,国内石油价格出现“只涨不跌”现象。

另外,在国内石油顺价销售体系下,石油垄断企业在高价进口原油和成品油的情况下,也可将石油销售出去,并且有利可图。加之现有企业之家缺乏竞争力,石油企业在石油进口成本方面的压力大大降低,导致中国在石油贸易方面争取降低进口成本的动力不足。

2.市场化程度低且流通体制存在限制。依照中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于2004年取消了石油进口配额制度,逐渐打破了原油、成品油专营局面,并开放外资从事原油、成品油和化工产品业务。但是,中国石油的生产、加工、进出口、批发仍然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集团及其控股子公司所控制。其他企业即使拥有批发和零售经营权,其油源也大多为两大集团所控制,即使获得了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大多也必须经由两大集团进口,并交付两大集团所属的炼油厂炼制。

目前,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石油供应却处于过度垄断之中。石油流通的垄断格局,使得石油价格改革无法取得多元化、竞争性的市场主体基础,不利于形成竞争性的现代石油市场体系,因此缺乏降低进口成本、增强石油贸易价格话语权的推动力。

3.石油期货市场不完善。如今,国际石油定价机制中,石油期货市场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石油期货市场的发展,期货市场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替代了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成为原油价格变化的重要指标,世界原油贸易大多参照交货前后一段时间的期货市场价格定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