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丘陵台地题材对于黑龙江地区山水画风格形成的价值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丘陵台地题材对于黑龙江地区山水画风格形成的价值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黑龙江西部有一条呈东北――西南走向的风景带,北起黑河市途径五大连池、克山、依安、甘南,南到碾子山等县市,延绵七百余公里。其由小兴安岭中段和大兴安岭的东南边缘所共同构成,是典型的丘陵台地地貌。其由于独特的地质地貌、植被物种等特征而极具山水画艺术价值,成为与山地密林、平原湿地并列的黑龙江地域山水画三大表现题材之一。对其地貌及植被物种的自然形态分析、表现技法探索对于丰富黑龙江地域山水画艺术的表现题材和地域艺术风格的探索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丘陵山地;黑龙江地区山水画;艺术风格;艺术形象

一、丘陵山地题材的自然特征

了解表现题材的自然特征是山水画艺术理论分析和创作实践的第一步,黑龙江境内的丘陵台地即有所有丘陵台地的共性特征,又有独特的自身面目。

(一)地质地貌特征

各地丘陵台地的地貌特征多相近,上为平顶,下为斜坡,整体类似于圆台形,如我国西部的黄土高原地区。但以黄土高原为代表的多数丘陵台地其台顶高低错落,落差很大。从固定视点出发,常会看到多个不同高度的平台。这为画面物象的高低落差和前后景物层次的丰富变化提供了依据。但黑龙江境内丘陵台地的高度落差很小,同一地区范围内部的台地高度几乎一致。这使得景观在整体上的形式感更倾向于“单纯齐一”而非黄土高原台地那样的“多样统一”。形式感的独特性决定了黑龙江境内丘陵台地题材在画面构图章法上会有自身的特色。

(二)植被物种特征

黑龙江境内丘陵台地的植被密度远要比大小兴安岭深处林地稀疏,而且以次生林、混交林为主,不同于深山树林那一的单一树种。次生林和混交林在视觉形态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色彩及形态丰富,极具多样化。树木的高度、树冠的形态、树叶的密度和大小对比等方面的差异都很大,尤其在秋季更是色彩斑斓,即为著名的“五花山林”。这是油画、水彩、水粉、摄影、版画等艺术形式最为钟爱的风景题材因而多有佳作问世,但是作为山水画艺术表现题材的研究和创作还尚处于初级阶段。在理论研究和技法探索方面都还在摸索而远未形成明确思路和可操作的表现语言体系。

二、丘陵山地题材的表现技法

(一)地质地貌内容的表现技法

黑龙江地域山水画属于东北地域山水画的范畴,有针对性且具艺术高度的表现技法的缺失是其发展缓慢的最大掣肘。在黑龙江地域山水画风格发展尚处于起步期的当下,其表现技法的研究方向应以成功塑造经典艺术形象为主,而不能如当代江南山水画那样执着于笔墨语言的独立审美价值探究和符号化锤炼。对于丘陵台地的表现亦是如此,其表现技法应强调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将具象造型原理与传统意象造型原理并举并重,而非如同当下中原及江南山水画那样以传统意象造型原理为核心兼取西方具象造型原理的方针。因丘陵台地题材与传统山水题材迥异,传统山水画艺术语言对其多有不适,传统的章法、笔墨等都很难得以直接运用。而且,丘陵台地题材的自然形态和由此产生的形式美感都决定了具象造型原理会有较大的应用空间。尤其是在章法方面,依据具象造型艺术原理则会较顺利地解决自然形态难以刻画的难题。而这个难题的化解是解决丘陵台地表现技法的第一步和最重要的一步,至于具体技法的使用则较为自由宽泛。但鉴于黑龙江地域山水画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能够有利于具象造型原理发挥,能更便于深入细致地刻画物象的技法还是应大力提倡的。如焦墨法就因其极强的适应性、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而应广泛运用。而且,近年来焦墨法对其他地区丘陵台地题材的成功刻画也可以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直接借鉴成果,如张仃运用焦墨法对黄土高原台地和太行山台地的成功刻画。

(二)植被物种内容的表现技法

中国画笔墨语言及对于画面黑白构成的独特审美要求使得在视觉情感和审美心理上已经被认定为理想题材的五花山林在毛笔宣纸面前显得无从下手。很长一段时间里,五花山林都被片面地认为“不适合于中国画的表现手法”,其作为艺术形象多只存在于油画、摄影等艺术中。但其实只要技法运用得当,丘陵台地题材中的植被物种还是能够实现与中国画语言的顺利对接。不但能够为白山黑水代言,更能够丰富中国画艺术语言的表现力,为探索当代中国画艺术新的表现领域和学术高度做出贡献。以高大乔木为主的树木表现技法应以传统山水画语言为主,而对西方绘画语言成果的借鉴则须慎重。这既是对树木自然形态本身的尊重,同时也是传统山水画树木表现技法强大生命力的体现。至于传统山水画语言符号的具体操作和审美标准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不必在此累述。其在现当代的新发展以黄宾虹、陆俨少、李可染、贾有福等为代表,其都是黑龙江地域丘陵台地中树木表现技法研究的绝佳范本。

三、丘陵台地题材的审美挖掘

(一)对同类题材艺术审美的借鉴

因与传统的自然观和相应的艺术审美差异巨大,丘陵台地题材在传统山水画中出现较少,其发展主要是是现当代。前有石鲁、赵望云、张仃等老一辈画家的探索,后有孙本长、李明等画家的努力,该题材在今天的山水画题材中也占有一席之地。丘陵台地多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自然条件艰苦,故其人文精神多坚韧不挠、倔强不屈。由此衍生出的审美思想也必定是以现实主义的审美取向为主,以追求强劲、霸悍、雄浑、刚猛为主线,这些都完全适合本课题的研究。

(二)独特历史文化的载体

黑龙江地区历史独特,尤其是在20世纪更为特殊。其受传统中原及江南文化熏陶的程度较小,其文艺审美是以自身独特民族文化为基础兼取周边他国文艺审美的产物。特殊的历史使黑龙江境内留下了多处俄式及日式的文化遗存,既有物质化的建筑,也有非物质化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等。本课题相关在美学思想方面的研究势必不能对此避而不谈。

以上就是有关黑龙江丘陵台地题材自然形态、表现技法及审美的分析。鉴于丘陵台地题材在黑龙江地域山水画中的特殊地位,本课题的研究势必对黑龙江地域山水画艺术风格和审美的探索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昊.东北地域山水画笔墨语言研究[M].哈尔滨:哈尔滨

工程大学出版社,2010.

[2]崔昊.焦墨法对当代东北山水笔墨语言探索的价值意义

[J].南京:艺术百家,2011(1).

[3]张充吕.古代山水画的风格与地域性[J].兰州:飞天,

2011(2).

作者简介:

崔昊,齐齐哈尔大学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画、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