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画创作的意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画创作的意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中国画的意境是中国画的灵魂。意、笔、线、墨、色是中国画创作的几个环节,其中“意”最关键。意境要靠笔墨技法和形象思维来表现创作,是一种内心的“悟”,也是自然和心的沟通,是对画中境界的“心愿”和意向的追求。中国画追求意境抒发主观情感的倾向,主导着中国画的艺术发展。“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二者巧妙结合而构成中国画的“意境”。

【关键词】中国画 意境 意象

中国画自古以来都崇尚意境。“意”既指“意象”又指“意境”。包含着感情、意念、认知、想象、意志、理想等多种主观因素,并以感情为基质融合这些因素。所谓“境”则是富于气势、精神的景象或直观生命的形态。意与境的和谐统一,便能构成艺术意境。意境的根源是自然、现实,意境的组成因素是生活中的景物和情感,离不开物对心的刺激和心对物的感受,因此情景交融、情景结合才会有意境。作品常常是反映对象的特征和画家的感受、感悟、“物我两忘”的境界。真实表现 “意中有意,味中有味”,才是耐人寻味的艺术佳作。

例如,画者都去描绘四川峨眉山的风景,有些人像拍照一样把峨眉山描绘出来,这样只能表现峨眉山的“形”。有些人不仅仔细观察峨眉山的外形,还去领会峨眉山的性情、生命和内在气质,把峨眉山看着像人一样有情感、思想。这样画者掌握了审美的主动权,“意”主宰着“形”,作品就有神韵 。这种通过主客观统一的合二为一,就是艺术上的“物我合一”的境界。

庄子梦蝶的故事,讲的是庄子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却不知蝴蝶是自己变的,还是自己是蝴蝶变的,这就是中国画艺术精神中“物我两忘”的状态。在中国画创作中形象地表现了“物我合一”、自然与人相交相容的境界。庄子美学的基本精神就是以“物我合一”的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与本体精神,是人格心灵与自然冥合的最高审美境界。把这种境界运用在所描绘的对象上,就会使作品充满生命与活力,这样的作品就是以“意”成“象”了。

意象中的“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结合。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是想象力对实际生活所提供的经验材料进行加工,而在画者头脑中形成的图像显现,是画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画者的作品通过读者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这也是“审美刺激”,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

画者不能孤立地停留在有限的物象上描绘作品,要体现大自然的本体和生机,要从有限进到无限。中国画强调“凝神物象”“形与神游”“以形写神”“写意形神”以及“以象尽意”的造型观。因此,中国绘画在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很重视形,但又不完全被形约束。在绘画上,要追求形神兼备,发挥创造性,要把客观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过来,经过集中、筛选、锤炼完成艺术品。

中国古代画论的中心范畴是意境。而中国画创作过程中意境的呈现,在于表达画家在观察大自然客观物象时画家的思想、情感等与物象本身的形象特征相结合,在画者主观情感的带动下,产生出一种超越于客观物象之外的意境。如齐白石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诗境、画境相融,非常生动,画中溪水在流动,蝌蚪在溪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画趣都融入在这山间,画面中无蛙,却使人联想到清泉潺潺,流水将至十里之外,联想到山间里生活着无数的青蛙。以虚写实,画中体现了深邃的意境。

在中国画创作中,“以形写神”画者对形的追求不在于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摹,而是在意象的形成过程中主客体的侧重要求,这体现了画者的艺术修养。这要求在写生和创作中利用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去描绘物相。所谓主观就是画家对形象的思维过程,所谓客观指尊重对象实际存在的特点,使主、客观相融合。画者在绘画过程中,主观表现太多,会弱化客观物象的整体特征。客观物象描绘过于充分,又会太俗而失神。可见中国画创作在于内在意蕴的传达,而并非只是对物象外在具体形貌的刻画。齐白石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似与不似的度,需要我们在造型时好好把握。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中国画家正是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画者把自己所看到的具象的山峦、乱石、山泉等物象,经过加工、再造成可以表达画者内心感受的东西,这就是创作作品。

可见,中国画都包含着物象和画者自身思想情感的审美信息,并把画家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到绘画中,形成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国画创作要做到胸中有数、意在笔先,这样才能用笔墨去概括物象的结构和内在气质,既能有原则地掌握造型特点和规律,又可以准确表现物象。在造型过程中做到尽精刻微,认清构成形象的规律,笔墨造型才能有条件的“象形”,提炼、取舍,突出形象的主要部分。

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意识。意境就是画者心中抽象的意蕴最终要呈现为具体、可视的形象。所以,画者所描绘的意象是可言、可视的艺术形象。在审美意境中,实物的本来面貌是不会改变的。需要画者经过整理、熔铸、升华、再造,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境界。中国画喜欢把画的对象人格化,将自然山川赋予人的品格。相同的题材,不同的画家会表现出迥异其趣。这是因为每个画者为人处事的方式不同、人品不同,使得画者创作出的作品表达的意境也不同。这样更提高了作品的审美意境,这在花鸟画中尤为明显,如梅花、荷花、兰花等都象征着人们的崇高品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总结出了它们坚强和刚毅的品格特点,在审美角度上讲,已经超出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范畴,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了,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意境”。总之,意象具有独创性的特征,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

中国画重“意”,画者在创作作品时强调主观情感与外界自然的交融,是画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思想感情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可见,绘画不是简单地对客观物象的描摹和随意拼合,而是客观现实的形神与画者的主观情感有机统一的产物,是画者在创作过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碰撞所得的结晶,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三方面高度和谐的体现。

参考文献:

[1]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

[3]陈振濂.中国画形式美探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1.

作者单位:四川民族学院美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