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是尽情偷懒的地方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是尽情偷懒的地方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8北京奥运开闭幕式的那场视觉盛宴,把韩立勋推到了公众视野的前台。然而,在打造自己的家时,韩立勋的设计却和奢华无关。他选择回到原点, 把家还原成一个可以让自己尽情偷懒地方

初见韩立勋,是在“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江苏淹城故地。彼时的他刚从“奥运时间”里解脱出来,作为当地请来的嘉宾指导一出大型实景演出。工作之余,韩立勋拥有一项“特权”—每天早上可以被警卫放进没有修缮好的遗址内晨跑。每天一个人跑在“烟笼寒水雾笼沙”的堤岸上,韩立勋的感受是,“吸一口气,连肺泡里都是两千多年前的性灵与飘逸”。

再见韩立勋则是在浦江西岸的洛克外滩源。应唐培里侬香槟王的邀约,他把新天安堂内部布置得光影交融、如梦似幻。“我去了一趟法国的香槟区。在唐培里侬创始人的修道院里,下午的光线从花窗玻璃投射进来,室内的椅子风化透出橡木内里的纤维。我相信,这在显微镜下一定是跌宕起伏、大山大河的感觉。这些不绝如缕的纤维,可以梳理出历史的脉络与情怀,这让我找到了一种圣灵降临的感受。”韩立勋说。

国家体育馆、春秋遗留下的城郭以及舶来的教堂,在这些公共空间中,韩立勋完成了一次次“宏大叙事”。于“公”的场域,打上“韩立勋作品”印记的空间,或豪奢,或古韵,或典丽,都让人目不暇接。反躬于“私”,则愈发让人好奇,这位身材魁伟的汉子是如何营建专属于家人的“自留地”?

驱车来到京郊别墅区“东方普罗旺斯”,一身便装的韩立勋早就候于门前招手致意。听到访客登门,一条斗牛犬和可卡的串儿欢快地扑了出来,被身高臂长的他一把搂在了怀里。

麦田里的守望者

韩立勋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一大家子同堂境况固然营建了童年的欢声笑语,也让他从小便对个人空间极度渴求。“再长大点,总得有自己的地儿吧,家里就把过道改建给了我。一张单人床,一个木桌,就再也放不下什么了。”他说。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留校,分的是合住的单元房,直到女儿降生,一家子还蜗居在筒子楼里。

从德国杜塞尔多夫留学归来,韩立勋毅然决然跳出了体制。“虽然当时体制内的环境让有些人如鱼得水,我却只觉得窒息。”与个人际遇的拓展相应,彼时的他也因缘际会的找到了居所的新址。

“那是一片一望无垠的麦田。”韩立勋点燃了雪茄,把手枕在了脑后。是的,当时他的家就伫立在一片麦田之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盘踞在京城的艺术家们大都把家安在了市郊,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去看过方力钧他们在宋庄的房子,完全就是农舍嘛,没法住的。正好一个机会让我在亦庄有了一块地,我当下就决定,自己盖一所房子。”

从选址到设计,再到备料施工,韩立勋的家都贴上了自己的厂牌。“那是一个‘人’字形的坡顶房。在内部构造上,我没有固定的风格,就是满足普通人最最原始的需求—但这个需求必须是全方位的。”

房子建好后,韩立勋时常邀来朋友在家聚会。一次,德国大使馆在里面搞了个活动,来了十几号老外。大奔堵在村口,这阵仗吓坏了村长和支书,探着脑袋愣是没敢出门。除了室内六百多平米的敞亮,最让韩立勋自得其乐的,还是户外三百六十度环绕的麦地,“一到麦熟季节,满眼一片金黄,就是光着屁股站在院子里,都没人管你。我就像是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在那里一住就是十年。”

老宅子现在已经成了亦庄轻轨的终点站,但这段过往显然形成了韩立勋如今关于打造住宅的原则和理想。“我不喜欢一下子搬进来,那会让人觉得生活立马画上了句号。划好基本的空间关系后,我喜欢想到哪走到哪—家具是要挑挑拣拣的,功能性必备没得说,装饰性的一定要深思熟虑,搬进来之后我就不想再让它搬出去。家里的每一件东西,都必须是记忆落脚的支撑。只有这样,家才会和你的情感融为一体。”

老东西没有压迫感

据韩太太回忆,从看房到装修,新家的筹备几乎耗去了一年多的光景。虽然耗时长,但却没有如想象中一样耗资不菲。“我非常不理解为什么有些人有了房子后就恨不得像从地里打出油一样地可劲造。我管这叫报复性装修,可能是对自己之前不得志时光的一种宣泄。”

韩立勋喜欢慢慢来。在雕梁画栋的邻居们看来,韩立勋的新家一开始到处都是见棱见角的原色木头,“简直就是个粮仓”。

千万不能小觑这些木头的来历。十多年前,并不富裕的韩立勋就开始在潘家园“捡漏”。“我喜欢收集民国甚至前清老宅子拆下里的大梁和门板,后来前门改造的时候,我也淘了一批备着。后来装修新家,就立马派上了用场。”榆木门板分拆后,被锯成了阶梯,走起来稳稳当当,“要的就是一份厚重的感觉”。而居室上装饰用的木头,则大都取自一条整梁,看着并不平整,有的地方甚至打了“补丁”—“装修时差点被工人用腻子抹平,我赶忙制止了。中国人讲究手工艺的质感,有补丁反而衬出木头的肌理。其实老东西接触起来比较轻松,没有压迫感。这就好像你站在前卫艺术品前,会有强烈的意识感在里面,会主动去思考,得扛着,还得扛得起。可家不一样,本来就是个让人偷懒的地方,不需要扛。”

“这是自家的阳光房。”室外的院子很是敞亮,因地制宜用大块玻璃做了隔断,光线很好。房里的茶几和条凳非常别致,细看之下才发现竟然是由马槽改制而成,边沿被马脖子上的油迹蹭得溜光水滑,“起码得三四代马儿同槽欢实地吃马料,久而久之才能蹭出包浆的味道。”如果白天在家,韩立勋和太太基本都会“泡”在这里,享受阳光的惬意。冬天也可以生起壁炉,在松枝的劈啪作响中,不多时便满室生春。

壁炉上方专门腾出一块地方,端端正正地摆放四块灰色的方砖,砖面上分别用楷体刻着“云、蒸、霞、蔚”字样。字写得清秀,取义更是典丽。“我的母亲生在江南大户人家。这方砖是母亲老家的祖宅拆迁,我们专程赶过去从老房子上拆下的念想。”韩立勋说。

“特供”,现如今成为舆论场沸沸扬扬的敏感词,韩立勋却道自己吃菜从来都是特供。奥秘就在“阳光房”外的菜园—韩立勋专门辟出菜地,施上有机肥料。菜地分为五畦,国庆节前辣椒和西红柿已经丰收,现在种下的分别是韭菜、鸡毛菜、柿子、菠菜以及南京市面上才有的野菜脑。“我们家吃沙拉最新鲜。”韩太太很是自豪。

有了美食,不够,还得上杯美酒相佐。韩立勋喜欢在下班回家后开上一瓶红酒,就着佐餐Baguette犒赏自己的味蕾。他的酒窖里藏着近千瓶红酒,有拉菲,也有日剧《神之水滴》里推荐的品牌,“开始的时候我喜欢法国红酒,现在觉得新世界的酒也不错。前者老派,你很难触摸到它的力量感,需要长时间的聊天才能知根知底。不像澳洲、智利的酒,一入口就像是交到了新朋友。旧雨新知,不亦乐乎。”

【对话韩立勋】

我喜欢踩着人的印记前行

韩立勋 中国著名舞美设计师,曾任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并在很多大型文化体育活动或文艺演出中担任舞美总设计或造型艺术总设计,如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首都各界庆祝香港回归祖国大会大型文艺演出、第21 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

记者:做“舞台美术”这么多年,现在的创作更多地被定义为“视觉艺术”。在你看来这两个名词有何不同?仅仅是说法的变更吗?

韩立勋:舞美是一个时代特有的语汇,以前所谓舞美是封闭在室内一个四四方方“盒子”里完成的作品,它有空间限定的概念。可是现在的演绎空间早已超越了舞台本身,或者说舞台只是空间的一个形式,无所不在的空间内我们都可以进行创作,小到舞台,大到体育场,现在江河湖海、百川大山都可以成为“舞台”。

记者:当代“舞台”的外延扩大了?

韩立勋:是的,旧时人们的观赏方式和习惯决定了他们要修一个剧场,现在人的观赏是非常自由的状态,只要是睁眼所见,都可以锁定在艺术和景观的领域中,既然做的是景观艺术,所以我现在对自己的定义是视觉空间的设计者。

记者:在你看来最美的建筑在哪里?

韩立勋:这个问题问倒我了,最美的建筑我不愿意去恭维,但最差的建筑我愿意说两句。建筑是为人而存在的,不是某个主义或意志的试验品,南方很多水乡改造,把村民赶了出去,这恰恰是本末倒置,留下一个空壳让游客来吃喝玩乐,纯粹是一种伪民俗。

记者:谈谈你设计自己的私宅的小技巧?

韩立勋:最最根本的是空间布局要合理,人进去感觉要舒服。中国富人现在有种报复性装修的心态,就像办开幕式一样,只会给自己的生活留下包袱。我喜欢选用老的东西,比如这些柱子都来自大栅栏改造的大料,老的东西已经和人共同生活过了,有过对话,有过砥砺。

记者:你为何对木头情有独钟?

韩立勋:木头比较软,容易留下生活的痕迹,而痕迹又可以不经意地唤起你的记忆。我不喜欢用新木头,反而是那些用过的老木头,上面一个钉眼,一个没有刨平的凹槽,这些都是人生活的印记,我喜欢踩着人的印记前行。

记者:你如何看待室内设计的光线与色彩?

韩立勋:自然光是最好的。我喜欢暖光,排斥冷光。色彩只由眼睛来判断,非常直观,只要你看着舒服就是对的。比如,我很讨厌纯白色的墙面,你看我家的墙面虽然是白色的,但是你拿色度表去比,绝不会是纯白。因为刷墙的时候我在里面滴了几滴墨汁,降低它的亮度,这样视觉就会变得温和。与工作的场所不同,家还是要给人暖色调,应该让人感觉不到周遭的环境。它不是个展厅,不需要服务于你的工作状态、你的大脑运转。

记者:你怎么看待居家之“食”?

韩立勋:严格意义上,我不吃市场上买的菜,特别是生吃的时候。我会借鉴农村的生活方式,纳入一个可循环的微系统。

记者:你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

韩立勋:今年是我知天命之年,年轻的时候我觉得我命在我,现在我希望顺其自然。我希望和大自然的时辰、节气同步安排生活,比如卧室有个大的天窗,每天看着星星就可以安排起居。在我们这个社区,有钱人居多,但是反而回归了一种村落文化的交融和互助,起码的邻里间会常通音讯,每天中午自己家不用生火,不停地有邻居相互请大家去试菜。经常晚上回家看到门口摆着一堆菜,谁家摘多了就转送给邻居,很像一个男耕女织的乌托邦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