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国书法普世性价值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书法普世性价值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简介:冯猛(1985-),男,济宁人,河北省新乐市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摘要:书法文化能够调适人的心理,调适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弥合西方竞争文化带来的对抗、反抗。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它的普世性审美经验也同样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人类提供差异性的文化认同。

关键词:书法传播;书法接受;书法普世性中国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但这份经典的“文化大餐”千百年来却只属于中国或一些和中国文化有渊源的东方民族。当下,书法在国际上的影响还不及中国音乐、舞蹈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原因在于中国书法的和而不同的民族异质性。

“中国现当代书法的西向传播经历了以蒋彝为代表的‘自说自话’、以熊秉明为代表的‘引西润中’和以学院派为主的‘中西互渗’三大阶段,当前,中国现当代书法西向传播的最新基础为中国专业书法教育体系。”[1]在中国现当代书法史上最早向西方异域文化地区传播书法的学者是蒋彝先生。蒋彝先生用英文编著了《中国书法》一书。在此书中,蒋彝先生多半是以中国本土的理论话语对西方人推介传播中国书法,例如在结尾处蒋先生用“石涛画论、易经、八卦”等中国文化阐释书法的美学精神。

熊秉明先生1968年起在巴黎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从事书法教学,历时十余年编撰《中国书法理论体系》一书。熊先生使用西方文艺理论术语重新建构中国书法理论使得中国书法向西的传播更进了一步。例如在“缘情派”的分析中,熊先生使用西方的表现主义、心理分析等理论分析中国书法创作,以“浪漫主义”、“酒神精神”、“丑怪”“疯狂”等西方艺术理论术语来阐释中国书法的创作形态类型,这种“引西润中”的阐释手段,极大地提升了西方人理解中国书法的可能性。

20世纪90年代已来,中国书法西向传播的中坚力量是从事书学研究的“学院派”。走在书法外向传播前沿的学者以陈振濂、邱振中、王冬龄、朱青生为代表,他们将中西艺术的理念在书法教育中得以融会贯通,这种探索在一定程度上超越蒋彝先生书法传播立场的封闭性,拓展了熊秉明先生传播书法的开放性。

尽管众多书法学者和书法家在书法的西向传播上作出了各种努力,但书法在西方的接受并不尽如人意。面对这种局面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中国书法在西方的接受远不如中国音乐和绘画?中西艺术的区别在哪?西方艺术家在审美过程中重视直觉、重视逻辑、重视法度、求“真”。所以他们的作品,特别是古典画派总是可以写实,甚至以“三角量之”,创造出符合0.618原理的艺术作品。而中国艺术家恰恰相反,他们重视审美过程中的感受、悟性。重视想象,尤其重视内心的体验。

在这里我们仅从文化传统差异和审美心态差异两点对中西艺术思维差异做简要分析。

文化传统上的差异表现在“西洋文化的基础在希腊,西洋绘画的基础也就在希腊艺术。希腊民族是艺术与哲学的民族,而它在艺术上最高的表现形式是建筑与雕刻。希腊的庙堂圣殿是希腊文化生活的核心。它们清丽高雅、庄严朴质、尽量表现‘和谐、匀称、整齐、凝重、静穆’的形式美。远眺雅典圣殿的柱廊,真如一曲凝住了的音乐。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视宇宙的基本结构,是在数量的比例中表示着音乐式的和谐。”[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艺术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当属老庄道家思想,尤其是庄子。徐复观先生认为:“老庄所建立的最高概念是‘道’,他们的目的,是要在精神上与道一体,亦即所谓的‘体道’,因而形成‘道的人生观’ ,抱着道德生活态度,以安顿现实的生活。”[3]当西方艺术家手拿圆规、三角尺做着精心测量的时候,当达•芬奇在人体解剖室兴致勃勃地求证着 0.618 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们却徜徉于自然山水和社会万象之间,并从中汲取艺术灵感与创作激情。

审美心态上的差异。西方艺术家们的视野开阔,空间感强烈,例如埃及金字塔里的甬道,希腊的雕像,最能体现这种西方人的空间感。而这种开阔的视野和强烈的空间感,导致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所以,西方艺术家笔下关于人类起源、历史、战争、宗教以及神的内容,占了很大比例。而在中国,长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形成了一种比较封闭、单调的人文环境,加之中国圣哲们 “推倡‘反己之学’,强调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强调生命的超越” [4]使得他们“多偏于平和与内在,多偏重于内在的精神修养,尤为注重表现内在神情气韵、意境格趣”。 [5]所以,中国的艺术家大都表现得感情丰满而细腻、多愁善感。

我国书法艺术强调“中和之美”,契合了 “贵和尚中”的儒家精神。儒家文化强调“天人合一”的价值理念,也正是追求“中和之美”和“充实之美”,认为“不全不粹,不足以为美”。这种“以平和为贵”的艺术表达,正是儒家“和合”思想的完美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这一理念可谓博大精深,它是对目前世界主流价值观单极思维的补充与纠正。军事上,安全困境预设下的军备竞赛增加了所有国家的不安全担忧;政治上,极端的政治诉求和膨胀的民族主义日益成为潜在的冲突导火索;文化上,文明和的差异成为地区动荡的深层诱因;生态上,工业化进程引发自然和生态环境急剧恶化,从根本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和”的价值观为当今许多全球性危机提出了启发性的解决方案。“和”从阐释上具有鲜明的中国儒家文化特色,从运用上却拥有可以推及世界的价值观意义。

中国书法是东方的特质文明和精神文化,它记载着文明、传承着精神、创造着辉煌、代表着和谐。它是一个经历几千年不断发展、不断完善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完整文化体系,具有深奥的学术性和研究范畴;它积累的文明与文化产生着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并影响了其周围民族和周边国家,而这种强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含有任何的强加性和侵略性的主观意图。中国书法所承载的文化人格理想与希腊人的理想是相同的,它们表现出共通的普世性价值。

书法文化能够调适人的心理,抚平人类生存的焦虑,调适民族间的文化差异,弥合西方竞争文化带来的对抗、反抗、暴力和自我戕害。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国历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和情感依托,它的这种普世性审美经验也同样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审美经验,为人类提供差异性的文化认同。中国书法的形而上价值在西方现代性面前凸现出来,并将成为对人类灵魂的安顿和终极关怀,成为解决西方世界技术理性冲突的钥匙。

参考文献:

[1]屈立丰.论中国现当代书法的西向传播[J].宜宾学院学报,2010(10).

[2]宗白华.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A].二十世纪中国美术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416.

[3]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l: 124.

[4]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5]潘天寿.潘天寿论艺[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0: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