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情感因素与二语习得研究的综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作者通过对近五年有关情感因素二语习得影响有关文献的回顾与思考,发现过去对二语习得的研究多强调语言学与社会学的因素。现在,不少学者开始研究情感因素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虽然成绩斐然,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本文就第二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研究的概况,情感因素的界定与类别,以及对外语教学和研究的一些启发做了扼要评述与分析。

关键词: 二语习得 情感因素 研究综述

第二语言习得(SLA)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左右正式被确立为一门学科的,它是指一个人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习得第二语言的系统研究。在此,第二语言与外语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倾向于将它们同等看待,并将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学习教学中。二语习得研究一直关注语言学习中的认知因素,而对于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Stern说过,情感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至少和认知因素一样大,而且往往更大。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感因素的研究价值并不亚于认知因素的研究价值。直到1985年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了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情况才有所好转。

1.第二语言习得中情感因素的界定与类别

正如Bills(1976)所说:“情感的定义如此模糊和难以界定,而对情感的测量又如此困难,所以教师在课堂中根本无法充分驾驭,除非等到我们对情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Beane(1990)指出:“尽管对于情感的定义尚有争议,但是这种现存的无序状态更加要求我们做出更大的努力,因为,几乎我们在学校中做的每一件事情都与情感有关。”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情感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情、感觉、情绪、态度等(Arnold,1999)。

Arnold将第二语言习得中情感因素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学生的个别因素,包括焦虑、抑制、性格的内向与外向、学习动机等。第二类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和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情感因素,包括移情、课堂交流、跨文化意识等。

2.第二语言学习中情感因素的研究

2.1动机

动机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主要情感因素。第二语言习得的动机是指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愿望和推动力,它是学生个体发动和维持行动的一种心理状态,影响第二语言的动机一般分为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

有些研究者认为,融合性动机学生往往比工具性动机学生更容易成功习得第二语言。但实际情况是,两种动机对第二语言习得都是有利的。对学生来说,如果两种动机兼而有之,那么第二语言学习一定会成功。在我国,同时具有融合性动机和工具性动机的学生很少,绝大多数属于工具性动机学生。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社会要求第二语言习得者加强跨文化交际中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作用,形成“多元化”思维观,明确学习动机,摆脱为分数为文凭而学的不良倾向,向更高境界转化。

2.2焦虑

第二语言学习中的焦虑,主要是指学生在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时出现的紧张、担忧、恐惧等情绪体验和焦虑状态,它是由诸多自我威胁因素引发的多种不愉快情感反应和心理不适的集合。

Cardner和Maclntyre(1993)指出影响语言成绩最大的因素是焦虑。以下是焦虑会影响到的方面:语言课程成绩(Aida,1994;Horwitz,1986;Trylong,1987);语言水平(Ganschow,Anderson,Javorshy,Skinner & Patton,1994;Gardner,Lalonde,Moorcroft & Evers,1987);口语和写作水平(Trylong,1987;Young,1986);自尊心,即自我评价(Horwitz & Cope,1986;Price,1991;Scarcella & Oxford,1992)。

焦虑按其产生原因可以分为性格性焦虑和环境性焦虑,性格性焦虑由学习个人性格决定,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环境性焦虑由不同环境引发,具有短期性和易变性。

2.3性格的内向与外向

外向与内向是影响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格情感特征,按一般人判断,外向与内向是一组相互对立的概念,其实,“外向与内向代表了一个连续体(就是说,个人的外向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刘润清、文旭,2006)。

一般认为,性格外向有利于语言学习,性格内向不利于语言学习。Vaiman(1978)在一项调查活动中发现,31%的学生认为外向型性格更利于口语学习。Strong(1983)的研究也发现外向型性格的儿童语言学习要比内向儿童快。但Smart等人的试验得到了完全相反的结论,Busch(1982)进行的定量研究也发现外向型性格跟语言学习程度成负相关。实际上,性格外向的学生更需要得到来自外界的承认来维护自尊,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可以从自身内部寻找支持,往往有较强的毅力和同情心,因此性格内向的学生不一定抑制程度高。

2.4抑制

为了保护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缩的行为就是抑制(Arnold,1999)。在一系列的研究中,Alexander Guiora和他的同事发现抑制对语言学习是一种负面影响,至少在二语习得口语中是这样。Dufeu(1994)指出了一些有效建议:在外语这个世界里,学生应该努力营造一种可以被自己接受的气氛,以激励自己的自信心并鼓励别人参与和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不应该有尴尬的想法。

2.5同化倾向

Schumann(1987)所提出的“同化”(acculturation)模式是从社会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分析第二语言习得的。该假说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与目标语社会的接触量,接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同化过程,而同化行为则决定学习者全面掌握目标语的程度。Schumann的研究对象主要是侨居在目标语国家或地区母语非目标语的外来学生,生活者和工作者。和Schumann持相同观点的人很多(如Krashen,Filimore,Pierce等),他们均认为语言是社会的众多特点之一,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融入目标语社会的过程亦是目标与习得的过程。这一观点可以得到很多理论和现实实例的支持。学生在接触和融入目标语社会时,真实的语言环境可以使学生对第二语言进行“系统学习”(system learning)。该类学习在方式和程度方面有别于语言课堂上的“单项学习”(item learning)。学生在对目标语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目标语的语用知识。Ellis(1997)指出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包含“斗争”(struggle)和“投资”(investment)两个方面,学生不应是处理语言输入的计算机,而应是通过战斗方式来确定自身社会身份的斗士和希望对其努力得到回报的投资者。

3.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鉴于感情因素对二语习得的重大作用,无论外语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法调动积极情感参与学习。第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不影响正常交际的前提下,应对学生所犯的错误持宽容的态度,排除干扰使学习兴趣维持正常。第二,创设轻松愉快的语言环境,使学生不感到拘束,能在一种活泼的学习气氛中不断探索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第三,善于进行学习后的反思。当学习效果不理想时,不要产生自我责备、内疚甚至生气等消极情感,而是应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方法和态度,通过分析和研究来营造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的心理氛围,包括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自我评估过程中,学生更应该注重学习过程而不是考试结果,制订相应的计划,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4.结语

本文较为全面地综述了第二语言习得中情感的研究。情感因素的研究在心理学上很早就开始并有很深的认识和发现,但涉及第二语言习得方面的情感研究较少。对第二语言习得情感因素的几个重要方面,以及他们对教学和学生成绩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和归纳,发现相应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学生和目标及学生与老师的关系表层上,而语言学习机制使学生产生的情感却没有涉及或相当少。事实上,学生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知道在某个习得过程终会有不利的情感产生,但是无法避免,对二语习得心理机制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使学生解决很多情感问题,从而更好地促进第二语言的习得。

参考文献:

[1]Bernard Spolsky.Condi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2]Child,D.Psycology and the Teacher[M].London:Edward Arnold,1986.

[3]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ris,1981.

[4]Ellis,R.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5]Gardner R.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The Role of Attitude and Moivation[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6]Krashen,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e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Pergamon,1982.

[7]高一虹.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社会心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8]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9]刘润清,吴一安等.高等英语本科教育调查报告[R].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991.

[10]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11]于洋,唐瑞.从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的录用标准反思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J].理工高教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