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亨德尔与清唱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亨德尔与清唱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09年是英藉德国伟大作曲家亨德尔逝世250周年,在纪念这位音乐大师前,必须介绍一下他赖以留芳百世的清唱剧。这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产生于16世纪末的意大利,当时仅用于教堂礼拜时演唱,内容均取自《圣经》故事,因此又有“神剧”、“圣剧”之称。亨德尔一生写了32部清唱剧,其题材除取自《圣经》外,还取自希腊神话和改编著名作家作品,从而赋予了其世俗意义,并在剧院中广泛演出,从此清唱剧不仅限于教堂内演唱,而且成为音乐会上公演的声乐作品。近代,清唱剧中宗教内容已退居微不足道的地位,相反,近代作曲家都用这种体裁来表现重大历史事件或现实斗争题材。二百多年来,清唱剧之能成为广受欢迎的音乐体裁,亨德尔功不可没。

亨德尔的全名是乔治・弗里得里希,亨德尔,1685年2月生于德国哈勒,父亲是理发师兼外科医师。父亲的初衷是期望儿子成为一名律师,可是小亨德尔4岁时就在家自学起拨弦古钢琴来,而且7岁起就在教堂里弹管风琴,9岁起又随管风琴老师、作曲家蔡豪学习作曲、弹奏拨弦古钢琴、管风琴、小提琴和双簧管。10岁时他写了最早的音乐作品

6首管乐奏鸣曲,11岁时就在宫廷音乐会上演奏拨弦古钢琴,16岁时担任了加尔文教派大教堂的管风琴手。1702年他进入哈勒大学法律系(两年前亨德尔毕业于市立中学,就读法律系肯定是父命难违的结果)。就在这一年,亨德尔担任了哈勒大教堂的管风琴手和音乐指导,同时还在新教中学教授歌唱与音乐理论。从事德尔17岁之前的经历可以看出,一位天才的音乐家已脱颖而出。也就是从这时起,亨德尔倾心于严肃艺术,醉心于德国音乐的传统――合唱与器乐的完美结合,而对宗教题材却格格不入。由于对世俗音乐,特别是戏剧音乐的入迷,1703年亨德尔离开了哈勒来到汉堡,因为当时德国只有汉堡才有歌剧院。在汉堡,亨德尔结识了作曲家约翰・马台松(1681-1764年),他也是汉堡歌剧院合唱团的歌手,1705年曾在亨德尔的第二部歌剧《尼禄》中演唱。约翰作有8部歌剧、24部清唱剧及其他体裁乐曲,在德国歌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亨德尔的歌剧创作有相当影响。

在汉堡上演了亨德尔的第一部歌剧《阿尔米拉》和上述的第二部歌剧《尼禄》。但好景不长,当时封建落后的德国根本没有为民族歌剧乐派成长所需的土壤,汉堡歌剧院倒闭了。翌年,亨德尔来到意大利,先后旅居佛罗伦萨、罗马、那不勒斯和威尼斯,终于赢得等作曲家的荣誉。在意大利期间(1707―1709年),他先后创作了歌剧《罗德里戈》、《阿格里皮娜》、田园剧《阿齐斯与加拉蒂雅》等。

1710年,亨德尔回国担任汉诺威宫廷乐长,同年秋,应邀赴伦敦,翌年初上演其歌剧《里纳尔多》,获得很大成功。从此亨德尔在伦敦与汉诺威两地轮流居住和创作,直到1717年最终离开了德国,10年后获得英国国籍。之前,从1720年起,亨德尔在伦敦主持了皇家音乐院的工作,然而却遭到英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对,一些本来就与国王持反对立场的贵族,由于国王庇护了亨德尔更掀起了反对亨德尔的浪潮。与国王敌对的威尔士亲王组建了一个所谓的“大世俗歌剧院”,联合了一些名流代表一起支持与亨德尔竞争的时尚的意大利作曲家和华而不实的歌剧作者,加之亨德尔独立不羁的性格,他与宫廷的关系出现了麻烦。此外,宗教界上层人士为亨德尔的《圣经》清唱剧音乐会的演出设置种种障碍;另一方面,亨德尔在英国开创的歌剧体裁――意大利正歌剧(多取材于希腊神话和历史故事,由咏叹调、宣叙调串联构成),由于其题材多为古代神话,而且用的是异国语言,因此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倾向的英国听众很为反感。进步的舆论界知名人士,如作家斯韦夫特等人则抨击他的反民族的宫廷贵族歌剧的美学观。

亨德尔受到更严重的打击是在1728年伦敦上演了英国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别普升(1667-1752年)为剧作家盖依(1685-1732年)作词的讽刺模拟剧《乞丐的歌剧》谱写的叙事曲。对亨德尔的抨击导致亨德尔所主持的歌剧院难以为继,亨德尔本人也卧床不起。《乞丐的歌剧》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响?这是因为当时英国的歌剧爱好者对传统歌剧中翻来覆去的希腊罗马神话故事感到厌烦,此时盛行于民间的音乐剧穿插着活泼的民歌、流行的咏叹调,而剧中的角色多数是盗贼、流氓、浪人等底层社会人物,题材与内容很合伦敦公众的口味,因为人物大多出自社会底层,因此得名“乞丐的歌剧”。亨德尔呕心沥血搞出的意大利正歌剧,却是取材于希腊罗马神话和历史故事,亨德尔也因此被认为是最有声望的“意大利”作曲家,在《乞丐的歌剧》轰动一时的情况下,亨德尔的命运可想而知。不久,亨德尔恢复了健康,马上重整旗鼓投入创作和社会工作。1729年他重新执掌重建的皇家音乐院。1730-1733年是他歌剧创作的有一个鼎盛时期,直至1741年他热情地写作积极地演出,然而结果是屡遭失败,此时已56岁的亨德尔对歌剧的创作与演出完全失望,因此转而从事神剧――清唱剧的创作。果然,亨德尔的清唱剧《弥赛亚》于1742年在爱尔兰都柏林首演,获得成功,深受都柏林市民的喜爱,然而《弥赛亚》及亨德尔随后的一些清唱剧在伦敦上演时却遭到“大世俗协会”的攻击,亨德尔在精神上受到严重的伤害。也就在这一年,亨德尔多舛的命运中发生了转折,英国爆发了反对斯图亚特王朝企图复辟的斗争。亨德尔写了《志愿兵赞歌》和《急需的清唱剧》,号召民众抗击斯图亚特王朝军队的进犯。这些爱国主义的作品,特别是歌颂军事胜利的英雄主义的清唱《犹大・马克白》,使亨德尔博得英国公众广泛的承认,后来写的清唱剧也受到热烈的欢迎,从此,亨德尔拥有了新的听众,具有民主意识的听众。亨德尔在英国从此备受尊重,乃至1759年去世时,英国人民把亨德尔的去世视为一位大英帝国的民族作曲家的陨灭。

由于英国资产阶级文化的局限性,当时的英国未能为高雅体裁的民族歌剧提供发展的条件,使一生热衷于戏剧音乐的亨德尔经过了长期奋斗,终于无奈地放弃了这种体裁。亨德尔所作的意大利正歌剧总共有四十多部,这些歌剧体现了亨德尔对戏剧体裁的长期认真探索,具有丰富的旋律,其音乐令人激动。但是,这种体裁在总体上束缚了作盐家对现实主义的追求。早在18世纪30年代,亨德尔就注意到清唱剧的声乐交响乐这一体裁,这是一种毋须舞台表演的音乐体裁,也许是亨德尔多年来在歌剧创作生涯中的失落和对歌剧竞争感到厌倦,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10年光阴献给了清唱剧的创作,没想到他的清唱剧的创作,是他一生中最有历史意义的成就。

亨德尔早年作品与宗教音乐是格格不入的,那么亨德尔为什么在晚年却投身于“神剧”的创作?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很微妙的。亨德尔因为厌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