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聆听亨德尔的《弥赛亚》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聆听亨德尔的《弥赛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亨德尔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曲家,在他的墓前我要脱帽致敬”――贝多芬。

亨德尔(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著名的英籍德国作曲家,生于德国哈勒。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他一生创作的作品浩如烟海,而最大的成就要数其歌剧和清唱剧了,其中清唱剧《弥赛亚》堪称巅峰之作。作者在创作《弥赛亚》的过程中,他说他感受到了上帝的爱。因此,他的墓碑上刻着“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

“弥赛亚”这个词源于希伯来文,原文的意思是“受膏者”,即被用油膏涂抹的人,在旧约中,受膏者指的是上帝所选的人,具有特殊的权利和作用。圣经指出耶稣基督是上帝的受膏者,其使命是来拯救被世间各种私欲和罪恶所捆绑的人类。因上帝的公义和圣洁,世人达不到其完美标准,所以神差遣他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背负世人一切的过犯罪孽,最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三天后复活回到上帝的身边为我们预备永生的家园――天堂。凡信奉耶稣基督的人其罪能得赦免,死后能进入天堂。这个好消息称为福音,它传达了上帝对人类长阔高深的爱及其因信称义的奥秘。

《弥赛亚》全曲内容完全取材于圣经,歌词也一字不漏的完全采用圣经原文。以赛亚书为重心,诗篇、福音书及书信为辅佐,约伯记及先知书(哈该书、撒迦利亚书、玛拉基书)则适当地穿插其中。《弥赛亚》实在是一首颂赞救主基督的作品,从旧约圣经的预言,到新约主耶稣的出生、生活、受难、受死、复活,以及荣耀的再临。它准确地表达了福音的普世性,即耶稣是为每一个人而死的。

1741年,亨德尔开始着手创作《弥赛亚》剧本的音乐。历史上对于这部作品的诞生有非常详尽的纪录――亨德尔在当年8月22日(星期六)下午开始写作《弥赛亚》,6天之内便完成了第一部份,9月6日完成第二部份,9月12日完成整曲的架构,然后写了管弦乐部份并加修整。完成整部作品前后一共只花了短短24天,速度是极其惊人且无丝毫的敷衍、懈怠。据闻作曲家在写作过程中,时常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甚至湿透手稿。尤其当他写到第二部分终曲《哈利路亚大合唱》这一段时,还双膝跪倒在地,双手向天,喊著说:“我看到天堂,还有至尊的主了”。作曲家似乎已经亲身看见、亲手触摸到救世主。可以说亨德尔是在上帝的感召下,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完成这一作品的。

《弥赛亚》全曲共53首(章),其中包括序曲和《田园交响曲》两首器乐曲。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讲述了基督即将来临的预言和基督的降生,共21段。第二部分讲述基督的受难、死亡、复活和基督的教义,共23段。第三部分讲述救主战胜死亡及最终的审判,共9段。第一部分第三首《一切山洼都要填满》,是一首田园风味的行板男高音咏叹调,音乐华丽而富有激情,并且具有一往无前的气势。该部分第十二首《一个婴孩为我们而生》中的合唱采用对位的手法,将华丽的乐句交织在一起。整首乐曲既强调旋律的流动性,又注重和声的厚重感,结合巧妙。第二部份三十三首《众城门哪,你们要抬起头来》,是选自圣经诗篇的24章7至10节。这里用问答式的方式重复轮唱,重在宣扬神至高的权柄和力量,带有附点节奏的音型具有浓郁的世俗气氛,将福音的普世性直接释放出来,无情地抨击了中世纪教会黑暗期的宗教集权制。第二部份的结尾是《弥赛亚》中有最著名的合唱曲《哈利路亚》,意为“将尊贵、荣耀、权柄归给独一真神上帝”。这也被誉为天国国歌,全曲庄严激昂。该曲以主调和声为主,中间穿插一些复调段落,由于织体不断变换,而使音乐高潮迭起、层层深入,在反复咏唱的“哈利路亚”这一颂词中,混声合唱气势宏大,特别在高潮部分的女高音声部,运用了同音反复的曲调向上做了四度、二度的移位重复,仿佛向世人宣告弥赛亚的得胜,使听众感受到自信、喜悦和胜利的情绪。那是由悲剧变成的喜剧,是由堕落化成的崇高, 是由信仰导致的胜利。它是永恒的和神圣的,是纯粹的和广阔的,就像天堂中的真光一样,它令人沉浸于其中,让人的心灵与之融合,在崇高的感动中直趋光明的境界。这也是为什么1743年3月23日《弥赛亚》在伦敦再次上演时,亲临剧院的英王乔治二世,听到此曲深受感动,从座位上站起肃立,一直到曲终。此后,在欧洲各国肃立聆听《哈利路亚》合唱,几乎形成一种传统习惯。

《哈利路亚》全曲分为五段及短小的尾声,D大调,4/4 拍。第一段由八小节组成,有三小节前奏,它用雄伟而富有气势的和声手法写成,唱出了连续的赞美欢呼声,情绪饱满而逐渐高涨,这个动机式的旋律贯穿全曲,在后面的发展中以变化的手法再现。

在这里我们可以听到被反复咏唱的“哈利路亚”,大三和弦基础上,节奏明快,和声坚实;由男低开始,然后男高、女中、女高依次进入,音域逐渐扩大,音响逐渐加浓,最后汇成一股巨大的音流,它仿佛是千百万民众的汇合,它象征着信仰上帝的人从最初的一小群人开始,逐渐的扩大,最终万民都要成为主耶稣的门徒,一起来赞美神。

第二段由同一材料用不同的手法写就的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十小节,像赋格段主题和答题的形式,构成了五度模仿,用混声合唱。第二部分也是十小节,运用第一部分主题旋律进行发展构成的赋格段,主题和答题先后在各声部出现,“哈利路亚”的主导动机穿插其中,气势激昂雄壮。

第三段也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共八小节,用和声手法构成,节奏、音调平稳,旋律前抑后扬,气氛庄严肃穆。第二部分共十小节,赋格段,主题在男低音声部先出现,答题先后在男高音、女低音、女高音声部出现。音乐由低向高发展,形成步步高涨的气势。

这部分是综合性的段落,它将赋格与对位的主题融合成一体并层层推进; 声音浑雄,和声丰满,充满赞颂的感情,再以较强――强的力度持续到结尾。

第四段共十八小节,采用在主旋律下方以伴唱形式发展的手法,伴唱部分又以主导动机与上方构成和声织体,主旋律采用三次向上模仿的形式达到全曲的高潮。

第五段,采用了第三、四段的主题,并保持各自的复调及和声手法相互交替发展而成,持续音乐高潮的展开。最后的尾声由主导动机构成,在“哈利路亚”的赞美声中热烈地结束全曲。

可以听得出这是最辉煌的胜利,是最深刻的喜悦,是最崇高的感情,是最博大的公义和爱。他曾被弃绝,曾被杀害,又在十字架上获胜。他的受难就是他的胜利,他的血成就了他对世人的救赎。他的王国不在这地上,而在天上;地上的万国却都将变成他的国。他必作王直到永永远远。他是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再也不会有痛苦和悲伤,因为神必擦去他们的眼泪。

亨德尔的《弥赛亚》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是因为他将人们心中对光明、自由、美好、爱及一切人类所向往的高尚情操用音乐表达出来,而创造这一切美好的上帝,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神,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和我们站在一起,对人类有着最深刻爱的救赎主。

《弥赛亚》是一部伟大的作品!从艺术层面而言,《弥赛亚》既充满着巴洛克时期独有的特点,又显得极其与众不同,其平易近人、雅俗共赏的特点使它成为影响力最广泛的宗教音乐作品之一,其高度的艺术性也让它成为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喜爱的声乐作品。崇高的思想、圣洁的气质以及优美的旋律造就了《弥赛亚》的不朽。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