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真的会发生银行危机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值此全球需求疲乏之刻,中国成长对于东亚各出口国的经济成长愈发重要。但矛盾的是,即使中国表现如此耀眼,主要的国际媒体和金融专家仍毫不留情,许多人甚至预测迟早会发生银行危机。如果中国发生银行危机,不仅将严重打击经济,也将浇熄东亚各国复兴的指望。若危机真的发生,是否意味着中国的强势成长,终会被它漏洞百出的银行体系抵消?另一方面,若银行体系病况不轻,中国能继续维持20年来的强势成长,并且摆脱危机吗?两种截然不同的预测,哪一种才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命运?
的确,银行体系的效率低落,是造成流动性过度充足的原因之一,然而许多人忽略了,中国银行体系的债务,一开始就必须视之为国家债务的一部分。这与市场经济的诸多个案中,银行发生危机,政府被迫承接银行坏帐,因此事实上成为国家债务的情形有所不同。
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环境不稳,经常会引发银行体系的系统危机,特别是在该国银行体系相当脆弱的情形下。也有人认为,中国在WTO协定下对外资银行让步,将造成本国银行大幅失血,导致银行危机。表面上看,中国政府努力完成人世谈判,当然不是为了要“达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崩溃。正好相反,中国政府希望引入外资银行之后,可以强化本地银行的效率和竞争力。
另外,外资银行最可能的策略是利用其特点,开发高利润产品,而非在传统与低利润产品上与本地银行正面竞争。本地银行或许会丧失某些主力客户与流失存款,但是本地银行的分行网络遍布,此项优势外资银行既无意愿、也不可能与之竞争,因此本地银行的损失能被控制在一定范围,特别是当他们面对外来威胁时,也能藉提升效率以为因应。
就中、长期而言,我们也有理由对中国政府解除危机的能力保持乐观。国有商业银行绩效不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以前是计划经济。但中国正积极转型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其效果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经济环境正逐渐改善。最重要的是,银行在审核贷款方面获得更大的自主性,并且必须为它们的决策负责。另外,银行的主要客户――国有企业也在进行改革,增进了绩效。国家财税机关以其健全的赋税政策支持银行改革。从1994年初即展开的税制改革增进了国家的征税能力,使得税收大幅增长,从1995年GDP的10.7%大幅增长为2001年的17.1%,这对解决银行坏帐问题至为关键。未来税收持续增加不仅可以预期,也是必要的。政府为了展示避免银行危机的决心,也逐渐强化金融监理构架。最后,外资银行进入市场,或许也会有更多本地私人银行加入,将持续刺激银行部门改善效率。当本地银行着手改善作业、引进风险管理技术及建立人力资本之后,市场的竞争效应就会产生正面结果。
因此,中国银行只要能够掌握机会,在不断茁壮的经济成长中就有非常多的空间能够提供服务,并随之成长。
原载《天下》200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