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亲历阿细跳月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亲历阿细跳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阿细跳月是彝族阿细人最喜爱的歌舞形式。每逢节日夜晚,男女盛装聚集在草坪上,各为一列,相对而舞。男子弹着大小不同的三弦,女子拍手相和

彝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是以西北南下的古羌人部落为基础,在川滇交界处的金沙江两岸逐步融合了当地众多的土著部落后逐步形成的。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彝族创造出了丰富、灿烂的文化艺术。其中,广为人知的阿细跳月就是彝族阿细人最喜爱的歌舞形式。每逢节日夜晚,男女盛装聚集在草坪上,各为一列,相对而舞。男子弹着大小不同的三弦,女子拍手相和。

在云南省,彝族阿细人主要居住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县西一镇、西二镇和西三镇三个乡镇,即当地所说的西山一带。阿细跳月就是起源于这一地区。

1946年,西南联大的学生为帮助贫困的彝族孩子能到昆明上高中,组织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在昆明举办了一次轰动一时的音乐舞蹈演出以筹集资金。其中,阿细跳月就是其中的一个节目,也是阿细跳月走出阿细村寨的开始。阿细跳月1950年作为国庆节献礼节目,进京演出;1957年到波兰华沙参加第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后更是被列为世界名曲;现在已成为世界青年交谊舞的传统节目,堪称中华民族的文化奇葩。作为阿细跳月的故乡,弥勒一直为此感到自豪。1997年,弥勒县西三镇举办了西三镇首届阿细跳月比赛。第二年,西三镇又将4月8日定为阿细跳月节,每到这一天镇上都会举办阿细跳月比赛。由于阿细跳月的感染力,其他乡镇也纷纷组织队伍加入比赛中来,这一节日越来越大,每年参加的人都有数千人。

巧碰“高斯比”

在弥勒县采访时,我们碰巧赶上了这一节日,于是有了一次意外的惊喜。

阿细跳月节活动安排在下午两点开始,地点是建在两山之间的西三镇民族文化广场。午饭刚过,些许微风,彩旗飘扬。村民们结成队来到了广场两边的山上,坐在树荫下等待比赛的开始。不一会儿,参加比赛的村民们则在广场门口列成了队。一声清脆的哨声过后,男人们跳起大三弦,女人们拍起掌,踏着节拍,弹着入场。就像学校运动会上的情形一样,村民们在广场主席台前接受检阅后,在广场组成了一个大的方阵。

据当地人介绍,阿细跳月亦称阿细跳乐,阿细人自称“高斯比”,意为高兴地跳。由于没有文字记载,要探究“阿细跳月”的历史是困难的,所有的历史都化作了传说。阿细跳月有着各种动人的传说,尽管内容各不相同,但它的产生与“火”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当地人就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代,由于火石相撞引起了野火,阿细的祖先们感到好奇便把手放在火上,因为灼热而不停地拍手。同时一个叫哦布纳么的老妇人一次偶然的情况下用树枝点火取暖,于是众人争相效仿,把手和脚都放在火上烤。由于太烫,大家不停的拍手,有时抬左脚,有时抬右脚,双换着跺向地面。有了火,阿细的祖先们便不再吃生食,生活有了改变,大家内心有说不出的喜悦,便以拍手和跺脚来庆祝。阿细跳月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百花绽放

阿细跳月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早期的跳乐,男女老少皆宜,均可同场起舞,2/4拍节,舞步简单,跨步拍掌时,均适度颤蹲一下,一步一拍掌;第二阶段,男女独脚颠跳,跳完一圈又换另一脚跳,5/4拍节,突出了阿细音乐有的135核心音律,随后出现了排跳与圈跳并存形式,男女边跳边奏响助舞乐器(多为二胡、竹笛和小三弦),女的则双手于腹前每拍一跳一拍掌,每二十的后四拍作垂手曳腿转身,男的可转可不转,即今阿细老人舞;阿细青年舞是在阿细跳月发展的第三阶段产生的。在解放战争时期,经过血与火洗礼的阿细人对阿细跳月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他们在原单脚弹跳的基础上改为双脚弹跳,并加快了动作节奏。男的由一人带队吹哨,其余拨弦引笛,女的拍掌相迎,一进一退,起落有致。

比赛评委告诉我们,阿细跳月比赛一般年轻人较多,所以基本上都是青年舞。同时比赛有很多评分标准,包括乐器高中低音和谐响亮、上场演员不得少于20人、场上演员表情自如等要求。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演员要全力投入、激情满怀、热情奔放,动作有新创意、整齐统一。这一标准约占最后得分一半的权重。

随着大三弦的响起,比赛开始。虽然有些细节不同,但舞蹈动作大体相同,粗犷豪放、欢快热烈是他们的共同点,也是要着力表现的部分。为表现粗犷的特点,可邑村村民还对乐器大三弦进行了改进,做成了两把长约2米、高约1.5米的特大三弦,以期得到特殊的效果。最终他们如愿以偿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

跳出爱情

比赛结束,夕阳西下,人们准备打道回府。在镇上,我们惊奇地发现刚才比赛完后离开广场的村民并没有踏上回家的路,而是到街道上跳起了阿细跳月。现在没有比赛的压力,他们可以放松地跳了,真正的阿细跳月才刚刚开始。

同行的乡镇干部给我们说,阿细跳月是人们节日里的重要娱乐项目,更重要的是,阿细跳月还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的媒介。自古以来,阿细人实行的是恋爱、婚姻自由制度。他们有一种独特的婚俗就是通过跳月寻找意中人。阿细人的婚姻禁忌中有一条是亲戚之间不准结婚。为了避免出现这种情况,过去的人一般都很少找本村的人结婚。不同村里的小伙子和小姑娘会约时间和地点来跳月,一般都是约在晚上,在两个村子中间的地方来跳,借着这种方式,年轻人可以互相认识。

跳月的过程中,阿细人可以自由选择,喜欢谁就对着谁跳,不喜欢了就可以在下一场对着别人跳,这样互相传递着一种信息,既含蓄又明确,彼此还不会伤面子。如果几场跳下来,某个小伙子一直和某个小姑娘对着跳,说明双方就互相看中了,这时候小伙子就会拖小姑娘来自己的村里看看,或者到树林中聊聊,互相了解家史等。如果聊得来,再多约几次,互相了解的更全面,彼此认同了,就可以商量结婚了。

以前,阿细人的配偶基本上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找来的,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媳妇都是跳回来的”。那个时候,各个小伙子都非常努力的学阿细跳月,白天晚上只要有空就自己练习,目的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弹和跳,吸引姑娘,这样才有机会认识她们。如果自己跳的不好,就会被姑娘看不起。虽然现在年轻人谈恋爱的方式多了,但在阿细地区,这一浪漫而又传统的方式依然保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