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钢琴学习中的五个原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钢琴学习中的五个原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长期以来,学习钢琴的人大多都很认真。然而付出很多的努力却不一定有相应的回报。总结一下,其实是与钢琴学习中没有相应的原则有关系。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定的原则,如开车不能逆行、闯红灯,说话不能恶语伤人等。当然,原则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一件事情,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死规定,笔者要阐述的在钢琴学习中的几个原则,希望能够帮助学习钢琴的人们提高学习效率。

一、量化管理

说到量化管理原则,首先得确立目标,没有目标就无法量化。比如就练习时间而言,一个想成为钢琴演奏家的人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练习时间是完全不同的。当目标确立以后,时间就产生了,一个想成为钢琴演奏家的人得练习一万个小时,当然不是说练习一万个小时就会成为演奏家,要成为演奏家是受多方面因素制约的,正如文学专业的人读了好多书,但很少有人成为文学家,但想成为文学家必须多读书,那么,要练习一万个小时的钢琴,一天练习一个小时,需要二十七年多,一天练习六个小时,需要将近五年,我们算的这个时间,一天都不能间断,所以,有志于成为演奏家的人可能就会选择每天练习六个小时。本文说的这个时间只是一个大概的共性推算,并不能代表所有的练习者,因为每个人的个体因素也很重要,人与人之间有非常大的差别。

那么一个业余爱好者的练习时间就取决于他想达到的程度,比如他想把贝多芬的《致爱丽斯》演奏的得到大众认可,他至少需要学习到车尔尼849的程度,要学到这个程度,至少要练习一千个小时,当然,有的学习者会说,我只学一首《致爱丽丝》根本不需要那么多时间,千万别忘记,我们这里说的是程度。如果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硬要去高中读一年级,那是他的一种选择,结果肯定是不行的。也就是说,凡是与贝多芬《致爱丽丝》程度相当的作品,只要通过适度的练习均可以弹下来。所以,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点,我们的原则是有范围的,是在大的艺术原则之下来实际地谈钢琴学习的,不能面面俱到,个别人要违背艺术的循序渐进的原则而拔苗助长,效果肯定不佳。

练习的内容也要有详细的量化,通常情况下我们把练习的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纯技术练习;练习曲;复调作品;中外乐曲;视奏作品。纯技术包括五指练习;二十四个大小调的音阶、琶音、和弦、双音、八度、远距离跳动、跨越等。练习曲包括最常用的车尔尼作品599、849、299、740,以及克拉莫、贝伦司、克列门蒂、莫谢莱斯、肖邦、李斯特、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利盖蒂等。复调作品通常用得最多的是巴赫的《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创意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十二平均律曲集》等。中外乐曲浩如烟海,这里不再一一列举,练习者可以练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奏鸣曲,当然千万别忘记《小奏鸣曲集》,外国作品和中国作品均可以在相应的曲集里去选择。

作品内容的量化原则主要是要遵循“结局决定过程——过程到达结局”的规律,那么练习者顺畅地演奏乐曲是结局,其余则是过程。比如学习者目前弹得乐曲是莫扎特的《土耳其进行曲》那么首先可能要练习a小调和A大调音阶、和弦,其次还得练八度、同音反复以及装饰音,那么练习曲与复调作品最好也是在a小调和A大调里去选择。当然,我们不反对有的练习者习惯从《土耳其进行曲》作品中来抽出相应的片段做技术的强化。另外,对于现代音乐作品,我们这一建议显得无力,因为十二音体系的色彩审美观与传统的调性音乐很不相同。对于现代音乐,我们的建议可能是在钢琴中寻找不同组合的和弦,当然是在十二个半音中任意组合。

另外是在发音方式上的量化,这个问题不太好描述,这里只提供一个量化的方式,既“排列组合”,怎样将指尖发力、手指发力、手腕发力、前臂发力、大臂发力以及腰部和整个身体发力相互组合,那是一个长期实践的过程。当然再加上左手和右手的不同组合,将显得更加有趣,正如画家笔下的调色板,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

二、确立标准

最初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标准概念是德国人最先应用的,德国人首先拥有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和最便捷的高速公路网。最有趣的是钢琴学习者面对最多的作曲家也是德国人:巴赫、贝多芬、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等。生活中的标准化无处不在,比如盖楼用的砖块大小、螺丝与螺帽的大小、小学生用的铅笔的粗细长短等都形成了一个标准。那么钢琴学习中的标准到底是什么?首先我们不能把它像钢琴的构造一样,比如键盘中白键与黑键的宽窄、长短各有各的标准。然而学习是一件个性化很强的事情,所以,钢琴学习中的标准不可能绝对通用,但相对的共性标准还是有的。比如说速度,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然而好多钢琴学习者并不重视作曲家的要求。比如拉赫玛尼诺夫的《℃小调前奏曲》,作曲家第一部分标记的速度是Lento(意大利语),慢板的意思,而慢板要求每分钟弹奏56个四分音符,那么八分音符自然是112个,其余音符也可以轻松计算得出,但好多学习者却无视标记,弹得很快或很慢,当然速度的标记也有一定的区间范围,与时代风格也联系紧密,但如果作曲家已经标出了速度的要求,那我们一要遵守这个标准,尤其是非文字化的速度标记,如:J=88、J=108、J=132等,而文字化标记便是Allegretto(小快板)要求每分钟演奏108个四分音符,当然有时会根据实际情况演奏在100至120之间。而Allegro(快板),要求每分钟演奏132个四分音符,当然有时也会选择在120至144之间。Moderto(中板)要求每分钟演奏88个左右的四分音符。

同时,还有力度的标准化问题,在谈到这一点之前,我们必须明白力度的标准仅仅限于同一作品之内,作品A的仟到了作品B也许只是PP。ff,PP均为意大利文的缩写,ff是很强的意思PP是很弱的意思,音乐述语词典上有很详尽的解释。就同一首作品而言,力度是有标准的,如果用触键的快慢来得到不同的力度,那么从慢到快以次是:PPP、PP、mp、p、mp、f、ff、fff。而节奏、节拍以及断、连、跳的演奏标准,一般钢琴学习者都是心中有数的,这里不再多谈。就一部作品最终演奏结果有没有标准,回答是肯定的,那就是世界级钢琴家的现场演奏或者唱片录音。如果没有这个条件的学习者,当地钢琴家的演奏和老师的示范演奏也可以暂作标准,可是对于钢琴学习者最可贵的并不是标准本身,而是学习者通过标准来确定了自己的位置和距离标准的远近,从而制定自己能够达到标准的方法和路径。当然标准的意义正如高考中的满分,虽然没有多少考生能得到满分,但还是有很多的考生进入了名牌大学。但如果没有对这个满分的追逐,那后果是皆然不同的,可见确定标准对于钢琴学习的重要性。

三、单位组装

钢琴学习者面对作品正如建筑师面对一座高楼,首先进入脑海的应该是“单位组装”。面对一座楼,常人只体会到它的高大雄伟,而建筑师则看到了它的内部结构单位:砖块、沙子、钢筋和水泥,当然还有直观的楼层与样式。那么钢琴学习者在面对所弹奏的作品时一定不能只是一遍遍地整体练习,而是要明白“单位”与“组装”的意义和“滴水穿石”的道理。一首作品摆在你的面前,你是一遍一遍地弹呢?还是一个“单位”一个“单位”地弹,回答各种各样。练习成功了,表演的时候肯定是一个整体弹奏。然而在现实中,好多人在没有练习成功,甚至刚开始练习,就是一遍一遍地弹奏。这是与“单位组装”原则严重相违背的作法。这样一遍一遍地弹奏,在重复了正确的同时也同样重复了错误。当然,单位有大有小:一个音是一个单位,一拍是一个单位,一小节也是一个单位,而一句更是一个单位,当然一段、一部分也是一个单位,最后这个作品还是一个单位,叫一曲。钢琴学习者当前所用的单位与他的弹奏能力和对该作品的熟练程度是分不开的。从能力出发由小到大地划分一下单位,一个音、一拍、一个小节、一个乐节、一个乐句、一个乐段、一个乐部、一首乐曲。当识谱基本解决以后,建议练习者多以句子为单位练习。当然,在练习的过程当中这些单位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合适、不合适自己之别。

从单位组装的原则来看,和弦音的构成以及和弦序进以后形成的“和声”脉动也是需要认真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一点,笔者建议钢琴学习者必须同学习乐理知识、和声,当然可能情况下接触一下复调理论和配器知识,对我们在进行和弦音的组装和和弦与和弦的组装都是有帮助的。单位组装的原则的背后有一个深远的启示,那就是明白单位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组装。正如你坐在一个汽车轮子上是无法到达目的地的,但没有轮子的汽车也无法让你到达目的地。

从演奏者身体结构来看,这个原则也有实际的意义。演奏是一个应用全部身体的过程,但不是时刻都用全部的身体。对于钢琴学习者来讲,只要是有关节存在的地方都是可分出“单位”的,左手与右手的“组装”,脚与手的“组装”等。讲透彻一点,我们的身体只是榔头的延伸而已,所以了解钢琴构造的原理也在“单位组装”这个原则之内。

四、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顾名思义是与时代同行。对于钢琴学习者而言,一直弹奏过去的作品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所以可以选择当今世界流行的一些新作品,以表达对你身处的这个时代的情感和心情。钢琴学习者一定要抽出时间去弹一弹这些钢琴改编曲,因为那些熟悉而流行的旋律会让你对左手编配的和弦及音型很敏感,这样会反过来作用于古曲音乐的弹奏。

如今的钢琴学习者大多是由《小汤普森》和《拜厄》入门,经过车尔尼的漫长磨练,最后有少部分人弹奏肖邦、李斯特的作品。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一种学习习惯很难确立,如果一旦确立,无论它优与劣,改变起来会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当然,可以理解并不是不可改变,也许还有很多种学习钢琴的新路径,只是我们现在还没有发现而已。我们从美国爵士钢琴家辉煌的成功上可以受到一些启示。

中国的钢琴文献大多是改革开放以前的,这与我们对当代音乐文化的关心和关注不够是密不可分的。每个钢琴学习者都有责任把目前的音乐文化乃至目前的各种文化溶入到自己的钢琴学习当中,也许你在边弹边唱周杰伦的歌曲《青花瓷》时就会有一种全新的体会,也许你在弹唱戏曲时就有模仿的冲动,作曲家张朝创作的《皮黄》钢琴曲是近几年中国出现的一首上乘之作。

五、开拓创新

很多人都说过,创新是艺术的生命所在。虽然大多的学习均是由模仿开始,然而一生都在模仿,那将是一种悲哀。如今的电视艺术在艺术创作的意义上其实在引导民众走向衰退。我们的电视艺术在娱乐节目上把模仿搞过了头,这种导向很不好。由于电视艺术受众面最广,所以它对其它艺术的影响是巨大的,笔者为什么要在钢琴学习中谈到电视艺术就是这个道理。人们都知道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所以,学习钢琴也要与生活接轨,我们所表演的作品要让大家能听得懂,不是一味地“鹦鹉学舌”。那么不一味地模仿的唯一出路就是“开拓创新”。

如今的钢琴学习者还如果像建国初期的钢琴学习者一样按步就班地学习将不利于民族音乐文化的提升。也许对于大多数的钢琴学习者来说,创作好像只是作曲家的专利,其实这个观念是导致创作不景气的主要原因。在谈到作曲家、钢琴家时,我们大多都觉得很神圣,这些“家”的确很神圣,但千万不要忘记在这些钢琴家和作曲家成功之前也是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而他们和普通人唯一的区别是他们在做普通人的时候就把“钢琴”当作了家,把“作曲”当作了家,而这个家是指童年时的爸爸妈妈,老年时的儿女,他们从家庭的“家”往钢琴家、作曲家这个“家”的过渡中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所以老百姓给他们戴上了钢琴家、作曲家这顶神圣的桂冠,而并非他自己,或者某个机构与某个大学。钢琴学习者的开拓与创新并不是非要成名成家。比如学习数学的人不一定都是为了成为数学家,但每个走进学校大门的人都必须学习数一样,钢琴的学习开拓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法国的德彪西在这一点上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典范。我们要从钢琴上寻找出我们内心最想要的那个声音,也许我们总是找不到,但是还是要去找,这一点,正如人类对宇宙世界的了解和渴望。中国钢琴学习者要像当初的琵琶学习者一样,寻找出中国的声音,那么钢琴在若干年以后,当人们提起这个乐器的时候,并没有觉得它是来自国外,比如今天中国人的乒乓球,虽然它当初来自国外,但如今没有哪个中国人认为这个乒乓球是外国的。所以,开拓创新的原则是钢琴学习中最重要的原则,其他四项原则从本质上讲都是为了完成这项原则。

任何学习都如大海捞针,但还是要认真。钢琴的学习永远平等于任何其它学科的学习,它既不高于其它学科也不低于其它学科。比如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所言:没有哪一种领域高于别的领域。没有哪一种方法论优于别的方法论。数学知识并不比语言学或历史学知识严密。它只不过具有“精确”这一特性,这一特性不能等同于严密性。要求历史也具有精确性,便是对人文科学严密观的歪曲。那么,以上五点钢琴学习的原则并不防碍其它原则的产生,同时它不可能“精确”,只希望有助于钢琴学习者的学习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