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的争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的争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法定节假曰休假制度进入改革后的第二年具体实施,本文就实施初期问题尚未出现之前分析改革前后的舆论争论,并由此分析政府在出台这项公共政策期间所做的一些举措,及对公共利益的影响。

关键词: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争议

法定节假日休假制度从1999年开始以后就一直存在争议,包括该不该休,该休多少天,此项公共政策到底是惠利于民还是添乱于民,到2008年调整后的制度,中间又经历了些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政府做出第二轮休假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些方法舆论又有何信息反馈,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案例回放

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从1999年国庆节起,每年的春节、“五一”节和国庆节都放假三天。虽然法定的三个公众假期是三天,但在实施中一直是通过上移下借两个周末的形式,来形成每年长达三个七天的全国性长假,“黄金周”从此诞生。2008年国家节假日调整正式实行,实行9年之久的“五一”黄金周终被取消:国家法定节假日总天数增加1天,由原来的10天增加到11天,增加清明、 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日,同时将春节放假的起始时间调整为除夕,允许周末上移下错,与国家法定节假日形成两个七天的“黄金周”(春节和国庆节)和五个三天的“小长假”(元旦、清明、国际劳动节、端午、中秋),增加了假日的次数和扩展了节假目的分布。

二、舆论观点

1 改革前舆论的正方观点

国假日的延长为民众出行、购物和休闲提供了时间上的便利,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各地在每个“黄金周”后必然的经济捷报,强化了人们对“黄金周”经济特性的认识,而“黄金周”的意义不止于经济:“黄金周”凝聚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更充分地实现了公民的休息权,而且人来人往也反映着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景象,

2 改革前舆论的反方观点

(1)景点人满为患,超负荷接待导致旅游资源的过度损坏。由于我国没有切实推行带薪年休假制度,大多数劳动者的旅游计划都集中在“黄金周”的长假中。这种排浪式的消费使旅游业旺淡比例严重失调,导致了长假期间旅游地容量的饱和与严重超载,不仅安全事故增多,而且也造成了对旅游地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的失衡。

(2)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旅游价格上涨。假日旅游的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旅游接待能力与旅游人数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由于旅游景区地域分布不均导致的。致使“黄金周”假期期间交通拥挤,出游困难现象日益凸显。

(3)管理混乱,服务质量下滑,消费者利益受损,虽然相关部门加大了在假日期间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但仍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和消费需求,导致管理滞后,问题解决不及时,市场管理不规范,服务质量并设有达到广大消费者预期的效果。

(4)社会成本增加。每逢“黄金周”,相关部门都要抽调大量入力专门从事此项工作,公共管理费用逐年增加。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由于职工集体休假,各项工作在此期间全面中止,这种状态不利于政府机关的正常、高效运作,对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行产生较大的影响和波动。

(5)劳动者工资方面。在“黄金周”期间,一些处于一线的劳动者例如服务行业人员等,仍然需要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并且在此期间的工作强度相对于平时还要增大,不能得到应有的休息休假。我国劳动法及相关的劳动法律法规虽然做出了对节假日期间及加班加点工资的具体规定,但由于中国劳资关系不对等的现状,在执行的过程中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

三、休假政策改革新方案

1 出台前奏

(1)公民参与制定。2007年11月9日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草案)在新华网、人民网、国家发改委等网站上公布,并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网友们对“国家法定节日增加一天”绝大部分持支持态度,对于“保留十一和春节两个黄金周”,几大网站上的支持率都在80%以上。对于“传统节日连休3天小长假”,也获得了至少七成的支持率。“国家推行带薪休假制度”, 更是获得了高达90,24%的支持率, 说明普通民众对这一制度及早实施的殷切希望。

2 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让文化传播成为旗帜

在2008年以前,我国的法定节假日中只有春节一个传统节日,再加上元旦也仅有2个节日,法定节假日安排缺乏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在这一背景下,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祭,在2005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为“人类传说及无形遗产著作”,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以韩国的胜利而告终,给予公众和舆论以极大的刺激,端午节之争演变为国家之间的文化实力之争,法定节假日安排的政治文化内涵已经向传统文化和民俗文化层面转移。

公共政策意在从规范意义上探讨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利益制衡,通过政治学和行政学的原理及模型分析对国家、地方和团体层面的政策制定、执行与评估进行研究,为高质量的公共政策提供咨询。当公民是政府颁布的公共政策最直接影响者,当政策恰当时,满足公共需求时,它的帕累托效应达到最大,此时,公私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反之,当公共政策违背公民的利益时,公众给的就只有抱怨和反感,甚至阻碍政策实施,所以,只有在政策制定之前,广泛采集信息,建立科学模型,评价体系和不同的方案结果预测体系,才能制定出最科学,最高效的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