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吉林省博物院藏明青花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吉林省博物院藏明青花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明代,青花瓷成为景德镇瓷器的主要产品,工艺已非常成熟,可以说明代是青花的明代。

明代青花瓷器在元代基础上不断创新,成为当时瓷业生产的主流。

明代青花瓷器的一大特点是青花料有很大变化,一般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以永乐、宣德为代表,使用进口苏泥勃青(又称苏麻离青)料,色浓重、绚丽、鲜艳;中期以成化为代表,使用国产平等青料,色泽淡雅幽静;晚期以嘉靖、万历为代表,使用的是回青料,色彩蓝中泛紫。

吉林省博物院藏青花瓷近百件,造型不同,呈色各异,现选出十余件,结合各时期青花瓷的发展特点加以介绍。

明永乐青花缠枝花卉纹盘(图1)

馆藏传世品,口径37.5厘米。盘口沿作花口形,盘心饰以牡丹花、桂花、牵牛花、莲花和茶花作缠枝花卉,盘壁以12组折枝花环绕一周,折沿以连续一圈缠枝花纹装饰。造型优美活泼,白釉肥厚莹辙,青花色彩明艳深沉,是永乐青花标准器。

青花瓷发展到明代永乐、宣德年间,彻底改变了元青花多层次繁缛构图、满饰全器的艺术风格,改以疏朗明快、清新活泼,充满朝气为时代特色。青花的发色因为多采用含铁量高的苏泥勃青钴料而呈现出蓝中泛黑褐结晶斑的特殊效果。后世多有仿造,但都很难望其项背。

明宣德青花缠枝花纹罐(图2)

罐直口,短颈,溜肩,腹下敛,造型优美,制作工艺精湛。“苏麻离青”深入胎骨,自然晕散,釉质细腻肥厚,釉面莹润。胎体洁白坚致。绘画精致,罐身的缠枝花纹繁而不乱,独具风韵。保存完好,为传世同类器中之上品。为国家一级文物。

永宣时期的青花原料采用外国贡品“苏麻离青”,含铁量高,浓重处容易产生黑铁锈斑;且含锰量低,降低了青中含紫含红色调的因素,因而易发出宝石蓝的光泽。青花呈色浓艳,有自然形成的深蓝或铁黑色结晶斑。表面通常有轻微的凹凸,形成了“橘皮纹”。另外“苏麻离青”有晕散效应,独具风韵,是瓷器装饰美学中的亮点。

明景泰青花高士图梅瓶(图3)

馆藏传世品,高32厘米。这件景泰青花梅瓶造型敦厚,釉色白中闪青,深蓝色青花十分浓艳。所绘高士宽袍博巾,迎风而行,辅以大片灵芝状云气纹,宛若在腾云驾雾,身后一童子携琴紧随。瓶肩部绘制的海水、海马率性灵动,尚有宣德青花的遗风。底足露胎微泛红,俗称“火石红”。是一件难得的景泰青花瓷精品。

明代正统、景泰、天顺三朝的瓷器被称为“空白期瓷器”。这一时期虽然景德镇御窑厂仍旧烧造,但由于政局动荡,瓷器上很少见到正式的年款。以往人们对这一时期的瓷器面貌认识不清,以至于有“黑暗期瓷器”之说。

明成化青花岁寒三友杯(图4)

馆藏传世品,口径7.5厘米。 直口,筒状腹,圈足。外壁口沿处饰回文一周,腹壁上描绘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釉层肥厚滋润,有细小开片。青花色淡略灰,不甚清晰。从此杯造型的小巧玲珑、青色的淡雅柔和,以及白釉不泛青而略显牙黄的特征来看,应属成化时期的器物。成化时进口的“苏麻离青”断绝,改为国产平等青料。因此这一时期的青花呈现出与明初永宣青花完全不同的淡雅色调,整体上是一种清新雅致的风格。

明弘治青花人物花草罐(图5)

馆藏传世品,口径7.1厘米。直口,鼓腹,腹下部内收、圈足。底无釉。颈部环饰莲瓣纹,腹部为人物花草纹,近足处为竖条纹。弘治时期,史料记载官窑的烧造活动不多,曾几度停烧青花瓷。但民窑并没有受到官窑的影响,青花瓷烧造仍然较多。弘治瓷器历来有“成弘不分”之说,但就人物纹饰来讲,官窑人物纹饰不及成化时丰富,构图较成化时更为纤巧柔细,线条更加流畅洒脱,布局的空间较多。弘治民窑有一种简单粗放颇具写意风格的人物纹饰,画面生动,线条流畅飘逸,具有明早期遗韵。这件弘治青花罐,人物画法简练,寥寥数笔即已传神,人物上扬的发髻和洒脱的衣纹均为弘治民窑特征。

明嘉靖青花玉壶春瓶(图6)

1959年由上海文管会调拨,口径8.7厘米。喇叭口,细长颈,垂腹,平底,圈足。从口沿至圈足沿纹饰依次为缠枝花卉、变体莲瓣纹、缠枝花卉花蕾、云雷纹。器底四字双行青花楷书款“嘉靖年制”。 图案疏密相间,细条自然流畅。嘉靖青花色调有多种,早期呈色多显蓝黑,中晚呈色略浅,无蓝黑现象。若青花呈色浓艳泛紫,则是“回青”料中加进“石青”的缘故。此器呈色中等,属嘉靖中期。

明万历青花葵花蕉叶纹盘(图7)

口径22厘米。敞口,折腹,矮圈足。器壁较薄,胎质略显粗糙,圈足底粘有砂粒。釉面偶有缩釉现象,底白釉,无款。盘内盘壁为8个花瓣状开光,内绘四蕉叶、四葵花,间隔以几何、带状纹饰地;盘心为八角形构图,饰有蕉叶及几何纹饰。盘外壁的纹饰很有特点,8个类似花瓣状的纹饰内分别点画5个圆点为纹,十分简洁。这种风格一望而知带有一定的外域即欧洲纹饰特点,与所谓“克拉克”瓷十分相似。可以认为此盘是明万历时期专为欧洲烧制的一种外销瓷器。

明代瓷器对外输出有四种情况:一、政府对外国之赠予;二、各“入贡”国使节回程之贸易;三、永、宣年间郑和大规模远航贸易;四、民间之海外贸易。而16世纪中国和欧洲贸易往来之航线开辟后,民间贸易渐成主流,葡萄牙、西班牙、荷兰等国商人相继来到中国,开展瓷器贸易。至万历一朝,瓷器的输出量加大,据《荷兰东印度公司与瓷器》一书记载,1610年一条船载运9227件瓷器至荷兰,1612年为38641件,1614年为69057件,1636年为259380件,1639年达366000件。大部分外销瓷是按欧洲需要特制的,如西餐餐具。另一种造型虽为中国瓷器习见之碗、盘、罐等,但图案纹饰带有欧洲风格。本盘即属后一种,其外壁所饰之花纹与17世纪早期荷兰碗、盘上常见的纹饰颇为相似。中国瓷器销往欧洲后,深受各阶层人士喜爱,并对欧洲瓷业的产生与发展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明万历青花龙纹罐(图8)

馆藏传世品,高26厘米。直口,丰肩,鼓腹,圈足。口、颈部饰缠枝莲纹,腹部以缠枝莲纹为地,绘一龙穿行其间,近底足处饰一周变体莲瓣。底书双圈六字三行楷书款“大明万历年制”。纹饰中龙的形象十分纤弱,与明初龙的威猛大不相同。纤弱无力是明末瓷器上龙纹的普遍特征。明末青花的呈色蓝中泛紫,无晕散,清晰明快,为典型的回青钴料的呈色。据载明代嘉靖、万历(指万历早期)时期,青花使用回青,配以一定比例的石子青,烧成后色泽蓝中泛紫,浓艳而又无铁斑,幽靓可爱,为明代青花史上又一个突出的阶段。

明天启青花牡丹双耳瓶(图9)

馆藏传世品,口径9厘米,撇口,细颈,颈上饰一对兽耳。溜肩,Ц梗腹部瘦长。足部略呈喇叭状外撇,足边缘有切削痕。外口沿及颈、腹、足胫均饰花卉纹,间以仰、覆莲瓣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山石牡丹纹。釉层较厚。青花发色虽不浓厚,但鲜艳明快。画面开阔,笔意潇洒酣畅,着笔不多,但艺术效果非凡。天启一朝处于明末风雨飘摇的动荡之中,官窑器极少,而民窑器处于由明向清转变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万历末年延续至康熙初年,其间的民窑作品被称作“过渡期”瓷。特点是使用国产浙料,青花发色明快淡雅,绘画风格上受文人画的影响比较明显。

明崇祯青花十八罗汉朝观音图炉(图10)

1966年由故宫博物院调拨,高13.5厘米。敞口,圆唇,束颈,鼓腹,圈足外撇。口沿下装饰两道弦纹,下连倒垂的蕉叶纹。腹部上下各有两道弦纹,中间为十八罗汉朝观音图。圈足处为一圈齿纹。外壁近底倭角衔接露胎处呈宽带形,釉边刮削整齐,与胎体结合处有一圈火石红色。底部砂底无釉。炉的胎体坚致细白,釉面平整光洁,虽然已具备了清代瓷器釉面的一些特点,但不像清代釉面坚硬,略显柔润,有一种肌肤般的质感。观音面相饱满,弯眉细目,作俯视状,慈祥温和。十八罗汉身材魁梧,身着交领僧衣,相貌各异。山石边上的“胡椒点”、水草状的树木以及炉身另一面纹饰中山间回绕盘旋的“括号云”等,都是晚明崇祯时期的常见纹饰。所画人物细致工丽,为明崇祯民窑青花所罕见。青花发色艳丽,渲染层次分明,已具备了康熙青花瓷的某些特征。

明崇祯青花松竹梅纹瓶(图11)

馆藏传世品,口径9.5厘米。瓶细长颈,侈口微撇,假圈足。胎质厚重。青花纹饰采用三段式布局,瓶身主体绘以传统的松、竹、梅“岁寒三友”图,青花色泽艳丽。绘画一改以前的单线平涂,而融合国画皴法与晕染分层的表现手法,增强了艺术表现力。 责编 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