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OpenStack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10月25日,每半年一届的openstack峰会(OpenStack Summit)即将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揭幕,中国移动参加了峰会的重头戏之一“超级用户大奖”的竞逐。看看以往那些超级用户――CERN(欧洲核子研究组织)、AT&T、NTT DOCOMO(日本最大的移动通信运营商)等,正是它们所起到的带头和示范作用,才让OpenStack快速走向了企业级应用市场。
无论中国移动能否在本届OpenStack峰会上最终赢得超级用户大奖,它都是中国的骄傲――中国移动在全球范围内首次构建了超过1000个节点的OpenStack单集群,并因此成了OpenStack千节点工作组的牵头人。基于OpenStack架构,中国移动在云计算的道路上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以及具有独创性的开发和应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OpenStack不仅要做大,更要做强。中国移动的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企业有能力构建超大规模的OpenStack集群。接下来,摆在所有中国OpenStack厂商和用户面前的一个挑战就是,如何将OpenStack应用引向纵深,将应用OpenStack的成功经验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分享,并引领OpenStack未来的发展。
OpenStack是云计算
最好的支撑
中国移动在云计算方面的探索起步很早,2007年就开始了针对云计算的研究工作。2009年,中国移动正式开始构建自己的IaaS平台,考虑到传统的IT架构并不能满足应用的需求,所以决定采用开放的平台和软件。不过,由于当时OpenStack还不太成熟,所以中国移动在几个备选的开源软件中最终选择了OpenNebula。
中国移动第一次就这样与OpenStack擦肩而过了。从2013年开始,OpenStack步入快速成长阶段。2015年的OpenStack项目研究报告显示,累计有4.1万余人为OpenStack贡献了2000多万行代码,180个国家的近600个公司支持OpenStack项目,OpenStack是全球发展最快的开源社区之一。正是看到OpenStack整个产业环境趋于成熟,完全可以支持商业化的运营,中国移动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OpenStack。
经过谨慎的评估和测试,中国移动逐渐将云计算的重心向OpenStack倾斜,并于2014年和2015年分别了基于OpenStack的“大云”3.0和“大云”4.0两个版本。据中国移动(苏州)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少陵介绍,中国移动基于OpenStack kilo版本的“大云”4.0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应用,总计部署规模超过4000个节点。
“OpenStack是开放架构,具有平台无关性、分布式、标准化、易用性和可持续交付等优点,所以我们才选择了它。”孙少陵表示,中国移动基于OpenStack建立了完整的产品线,即基于OpenStack构建了管理域和业务域共计12个主要产品、三大类操作系统,形成了完整的IaaS、PaaS和SaaS产品体系和解决方案。
在云计算方面,中国移动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有备而来,甚至将自己的未来交到了云计算手上。2013年12月24日,中国移动决定在苏州成立研发中心,注册资金6亿元,计划招聘4500人,主要开发与云计算、大数据和IT支撑系统相关的产品。苏州研发中心将成为中国移动内部产品开发的重要力量和支撑。
苏州研发中心的职责主要有三方面:第一,为集团内部提供一些核心的软件产品;第二,打造IT整体解决方案,为集团业务的运营提供强有力的IT支持;第三,不断提升自身在产品开发和运营方面的能力,为集团实现向IT服务商转型奠定基础。孙少陵进一步解释说:“AT&T正欲转型为一家软件公司。我们成立苏州研发中心也有类似的愿景,以便更快速地交付更多的产品和解决方案,从而改变中国移动的基因,从一个传统的管道服务商向数字化服务商转变,不断增强自身的IT能力。”
一座现代化的占地500亩的研发中心已经在苏州拔地而起。中国移动的这个研发基地现有700多人,其中研发人员占85%,专门从事OpenStack研发的有200多人。有了在研发上的如此大的投入,中国移动距成为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IT服务商又近了一步。
越过OpenStack那道坎
在云计算平台全面转向OpenStack后,中国移动的私有云和公有云建设突飞猛进。
按中国移动的既定计划,2016年底即将完成共计6000个节点的公有云建设,其中广州和北京的两个集群已经上线运行。另外,到2017年5月,中国移动还将建成两个新的数据中心,即呼和浩特和哈尔滨两个数据中心,各有3000个节点,以支持私有云的运行。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都是基于OpenStack构建的。
目前,中国移动最近上线的OpenStack单群位于北京的云数据中心,共有1000个物理节点,主要包括650个计算节点、20个控制节点、20个网络节点和250个存储节点。
中国移动基于OpenStack构建的私有云承载着中国移动内部所有的业务,同时支持物理机和虚拟机,未来还要支撑NFV,其业务不仅规模大,而且复杂度非常高,堪称全球范围内最大的OpenStack商用案例。中国移动对整个平台的可靠性、安全性、灵活调控能力和弹性伸缩能力提出了极其严苛的要求。中国移动与英特尔合作,解决了系统面临的高并发、吞吐量瓶颈等问题。
“在全球范围内能够进行数千个节点的OpenStack测试和应用,目前只有中国移动拥有这样的能力。”孙少陵介绍说,“我们与英特尔一起在广州和北京的两个数据中心机房进行了测试,在部署数个千节点的过程中,双方的工程师共同设计和完善测试方案,分析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调优,不断提升吞吐率。”
上千个节点的OpenStack集群是一个门槛,以前在全球范围内还没有其他用户进行过如此大规模的测试和应用。这说明中国移动具备了企业级OpenStack的部署和应用能力。
OpenStack到底能够支撑多大的规模,以前业内并没有一个标准。通常情况下,在200个节点以下,OpenStack不会有明显的性能瓶颈,但是随着节点数量不断增加,千奇百怪的问题就会暴露出来。众所周知“木桶”原理,为了保证OpenStack大规模集群的平稳运行,英特尔的主要工作是将系统结构中存在的短板提高,从硬件平台的角度对OpenStack进行优化,使之达到最佳的性能。英特尔和中国移动合作,努力使OpenStack集群在超过4500个节点时仍然可用。
为了提升OpenStack大规模集群的性能,中国移动与英特尔从多个层面对集群进行了优化。中国移动准备将这些系统调优的经验在OpenStack巴塞罗那峰会上进行分享。
对于未来在云计算方面的探索,中国移动早就有了全盘规划,那就是实现“四化”:实现统一化的管理,让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异构的数据中心资源进行充分的资源共享,这样云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云数据中心规模不断扩张的情况下,人工管理不太现实,因此必须实现管理的自动化或者说智能化,在减少人工介入的情况下,仍然能够实现高效的管理,以及故障后的及时恢复;实现各种功能模块的服务化,通过平台化和开放API,让更多的人可以在平台上进行应用开发;实现层次化,对平台进行分层解耦,各司其职。
OpenStack在企业级应用中不断走向成熟
从其他开源平台转向以OpenStack为核心,中国移动的这种转型不仅需要魄力,更需要能力。中国移动本身具有大规模云计算应用的需求,同时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还有像英特尔这样的合作伙伴作为助力,因此才能在OpenStack的应用方面走在全球前列。
中国在OpenStack方面的进展比国外快。一方面,中国的企业更强调自主创新;另一方面,中国有各种类型的客户、各种不同的OpenStack需求和应用场景,这将有力地推动OpenStack生态和技术的创新,促进OpenStack在企业级应用中不断走向成熟。
毫无疑问,中国移动在OpenStack方面的创新具有引领作用。孙少陵表示:“我们在公有云、私有云等不同的应用环境中对OpenStack的能力进行了测试和验证,找出在各种应用场景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试错,并将问题和解决方案反馈给社区,这样才能真正推动OpenStack走向成熟。”
中国移动的经验虽然是个性化的,但是对于其他用户来说仍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基于OpenStack的软硬件结合的SDN实施上,中国移动是首创。在应用过程中,中国移动发现某些接口不开放会影响SDN的应用。中国移动的做法是将这些接口进一步标准化,并反馈给社区。另外,中国移动也会主动发起一些项目,不断积累OpenStack的实践经验。比如,中国移动发现OpenStack在管理上还有欠缺,必须通过更多的实践加以改进。
云计算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复杂。OpenStack要想更好地支持云计算就必须与容器、大数据等新兴的技术和应用对接。英特尔也十分强调生态的重要性,了Cloud for All计划,在生态系统方面进行广泛投资与合作,不断优化SDI(软件定义的架构)解决方案,以便充分发挥英特尔平台的能力,通过开放的行业标准积极推动社区发展。
OpenStack市场出现了新的拐点,中国能否抓住此契机,在OpenStack领域实现引领和主导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