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山流水孕育出的“大地雕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山流水孕育出的“大地雕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的哈尼梯田是名闻世界的一大奇观。法国国际知名导演、影视自由摄制人杨・拉马曾两度光临元阳,他把哈尼梯田诗意、形象地称为“大地雕塑”。此后,“大地雕塑”成为哈尼梯田的代名词,而他在此不断采访哈尼山寨和久久欣赏哈尼梯田时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山岭的雕塑家》在巴黎放映后立即引起轰动,哈尼梯田随即被法国媒体称为“人类的第七大奇迹”。此片先后在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哈尼梯田不胫而走,名扬世界。此后,许多中外学者纷纷慕名前来考察,于是,哈尼族的这一“梯田文化”也便成为了一项世界性的研究课题。随着中国政府将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后,它更是名声大噪,中外游客都纷纷拥来元阳观赏这一“其价值不亚于埃及金字塔的人类奇迹”。

元阳县共有38万人口,哀牢山贯穿全县境内,山上共有梯田19万亩。哈尼梯田并非哈尼一族所独有,而是共同聚居于哀牢山上的哈尼、彝、傣、壮、苗、瑶、汉七个民族在上千年的漫长岁月里共同建造出来的,因为哈尼族人口占其中一半以上,且他们开垦梯田的历史最悠久、数量最多、耕作水平最高,故统称为“元阳哈尼梯田”。除元阳外,邻近几个县都有不少梯田,只不过规模、面积、名声都没有元阳的大,气势也没有元阳梯田壮观而已。

由于哀牢山上遍布着大面积的原始森林,在这里,从河谷平原到高山之巅落差极大,往往2000米以上,河谷的高温把红河、藤条江的水分大量蒸发升空,水蒸汽在半山区受到冷空气冷却后,形成了终年缭绕的云雾,在高山区凝聚为雨水,常年飘洒在原始森林中,被森林吸收、贮存,形成了无数的溪泉、瀑布和龙潭,这就构成了这里特殊的“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的自然奇观。

哈尼人是一个热爱和崇拜森林的民族,他们从小就知道山顶上的原始森林是老祖宗留下来的“风水林”,森林会“扯水”(把江河的水“扯”到山顶上来),是他们生存的“命根子”,每一棵树木都动不得。世世代代保护森林也就是保护了水源,这也就保障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1300多年前,哈尼人从大西北迁移到这里后,他们的头等大事首先就是在千山万岭中挖筑水沟,只要有水源的地方他们就挖沟,把潺潺流下的山水引人沟中,遇到深涧老箐他们就用竹子、棕树凿成涧槽凌空引水,这样的涧槽可以长达数十里不断,如长蛇在山间蜿蜒。遇到岩石,他们就架起柴火把岩石烧红,再泼上冷水将其炸开,使水能够流过。哀牢山上的4600条水沟,就是上千年来人们通过千辛万苦的劳动建造而成的,它凝聚了哈尼和各族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哈尼人都在水沟之下安寨定居,在寨下面建造梯田,水沟就沿寨或穿寨而过,解决了人们的饮用和洗涤问题。哈尼人还利用水沟流经村寨的有利条件,在村寨下方建一些水碾、水磨、水碓等生活设施,使水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然后再把沟水引入到寨子下面的梯田中。哈尼人终生都在梯田中劳作,故只需轻松地走下坡就可以了,也就减免了每天爬山上坡的劳累。水沟里的水流到梯田中去时,都是通过无数的如毛细血管般的小水沟再分流到块块梯田之中。哈尼人的老祖宗发明了“厄德”(分水木刻),制定了“刻木分水”的民约,简单而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分水的难题。他们在分水口上放一根横木,上面凿有宽窄不一的凹槽,槽底一样平,出水量的大小只受凹槽宽窄的限制,水要分到几块田里就凿几道槽,槽的宽窄是按挖沟时各家人投入的劳力、钱粮的多少来决定的,多投者宽,少投者窄,公平合理。因此,哈尼人世世代代永远不会为分水发生任何纠纷。

哈尼人料理肥料甚称一绝,他们极善于植肥、积肥、施肥:植肥是冬季在梯田里撒播浮萍,让它们生长起来自然成肥,同时还把蒿枝、紫泽兰泡在田里,埋在泥土中任其腐烂,到春耕时再把已经长得很茂盛的浮萍翻犁人田,就成了底肥;施肥是采用“沟水冲肥法”,过去计划经济时代,每个村寨都有几个大积肥塘,把畜圈鸡窝里的牛、马、猪、羊、鸡的肥全部贮存在积肥塘里让它沤得发黑、发臭,成为高效农家肥,春耕时挖开塘口,从大沟中放水把塘里的肥料冲入田中。如今,各家都建有自己的小积肥塘,放水前只要打声招呼,沿沟各家会堵上自己的水口,便能保证把肥水放入自己的田中。哈尼人非常纯朴,绝对不会发生损人利己偷放他人肥水的事。

哈尼人在春耕后栽完秧,便在所有水田中放养鱼苗,到秋收割稻时鱼也长大了,成为他们餐桌上的一道美食。哈尼人所有的梯田都是水田,从不留一块菜地。他们吃菜都是向大自然、向他们热爱和崇拜的大森林索取。“云南十八怪,鲜花当蔬菜”,四季如春的云南,各族人民平时食用的花卉多达160多种,哀牢山漫山遍野的奇花异卉,全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天然的保健食品,哈尼人一年四季都可以去山野间、森林里尽情采撷,天天尽可“餐花饮露”,所以,又何必再腾出宝贵的梯田来种植蔬菜呢?

元阳哈尼梯田有三大特点:一是面积大,往往都是上万亩梯田连成一片,极为壮观。二是层数多,最多达3000多层,从山脚铺排几乎到达山顶。三是坡度陡,层与层之间的坡度一般都在20~30度之间,最陡处竟达70度,形成了几近垂直、极为壮观的“天梯”。谷底平原上江河湖泊的水经过蒸发化为原始森林上空的雨水,雨水经过水沟流入梯田,再通过千层梯田,这些水又最终流入江河湖泊后蒸发升空,如此反复循环,生生不息。哈尼梯田形成的这种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堪称世界农耕文明史上的奇迹!它所呈现出的森林-村寨-梯田-江河湖泊的这种“四步同构”的农业生态系统,是中外任何地方的梯田都无法比拟的。哈尼梯田体现出的是哈尼人超凡的生存智慧,更是人与自然水融、高度和谐的生存方式。

哈尼人一生与梯田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们从小就嬉戏于梯田的田埂,从小就用泥巴来玩筑水沟、造梯田的“把戏”。长大后在“田棚”(农忙时盖在田边的简易住房)里谈情说爱,结婚时新娘的穿戴竟是田间劳动的蓑衣蔑帽。此外他们的节日庆典、礼仪、服饰、歌舞、对森林的热爱和崇拜,都是以梯田为核心。他们在这一方山水中自己创造出了一个世外桃源,但它与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不同,梯田多了一份向自然挑战的精神,凭着这种精神,哈尼人通过艰辛的劳动,才把南方的蛮荒山岭变成了人间的世外桃源。山的文明、水的文明、田的文明、人与人之间祥和相处的文明,与向自然挑战的精神长期的相互交汇、渗透,形成了哈尼人独特的“梯田文化”,它处处体现出一种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点。它所蕴含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和睦相处的古老文化特征,正是21世纪人类所向往和追求的返朴归真的精神。这也正是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最为赞赏和提倡的理念,它构成了元阳哈尼梯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主要依据,也正是它能强烈吸引着中外人士慕名而来游历、探访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