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代换机制在英语从句分类中的作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代换机制在英语从句分类中的作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本文基于原型-模型论,从共轭相生关系的角度,具体分析英语句子生成机制中代换机制英语从句分类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我们认为,以代换机制来定义,区分不同种类的英语从句,可以清晰、高效地理解复合句的句式结构,更好地弄清复合句在实际语义生成中的层次关系,便于我们学习和掌握不同种类的从句。

关键词 原型―模型论 代换机制 英语基本句型 英语从句分类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73

Role of Substitution Mechanism in English Clause Classification

CHANG Yang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0)

Abstract Based on the prototype - model theory, the angular relationship conjugate with students from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an important basis for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English sentences in English clause substitution mechanism classification. We believe that in order to substitute mechanism to define, distinguish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English clause, can clearly and effectively to understand complex sentences sentence structure and better understand the complex sentences in actual generation of the semantic hierarchy, for us to learn and master the different types of clauses.

Key words prototype - model theory; substitution mechanism; basic English sentences; English clause categories

0引言

关于人类语言的起源,不同的语言学家与语言学派别各有不同的研究和见解。从“bow-bow”theory ,”pooh-pooh”theory 到“yo-he-yo”theory, 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语言起源的思考。结合不同学者对语言起源的研究,我们知道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人类语言的发展与人类历史的发展一脉相承,由初级阶段向更高层次发展演变。从“最早的语言单位就是一个声音或一个声音的重复”(张今 姜玲 2005:4),到后来发展到一般的简单句子,再到复杂句的出现(各种复合句型,衍生句型)。根据张今教授的研究,从共轭相生的角度来看,英语句型的生成机制共有6种:

即动词中心机制,对应机制(此2种为原始生成机制);捏合机制,代换机制(此2种机制生成各种复合句型―并列与从属);转化机制,隐喻机制(此两种机制生成各种衍生句型)(张今 姜玲 2005:7)。我们现在主要讨论代换机制在生成各种复合句型特别是从句时,对从句分类的影响和基础性作用。

1代换机制的定义

“所谓代换机制,是指利用不同类型的语结去替换基本句型中的句子成分……例如,我们可以用不定式、动名词、名词性从句、抽象名词词组去代替基本句型中的主语、宾语、表语……但要指出的是,代换机制是针对每一个基本句型而言,而不是针对每一个具体的英语句子而言”(张今 姜玲 2005:45)。

例如:I need your help.

此例句是一个具体的英语句子,其中主语“I”和宾语“your help”是不能用不定式,动名词,名词性从句去替换的。也就是说代换机制中,我们要代换,替换的是某个句子成分,而不是具体的某一个句子里某个具体表意的语结。

1.1代换机制在主从句分类中的作用

首先,我们要对英语基本句型有所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代换机制在主从句分类中的作用。英语的基本句型,不同的语法学家有不同的划分方法,有的把英语基本句型分成5类:SV, SVO,SVIO,SVC,SVOC; 有的把英语基本句型分成7类,尤其是英国Quirk,R.et al在1985年主编的《英语语法大全》,以“句子五成分论”(许国璋 1991:354)即:主语(S),动词(V),宾语(O),补语(C)和状语(A)构成七种句型:“SV,SVO,SVIO,SVC,SVOC,SVA,SVOA”(Quirk,R.et al. 1985:556)。结合英语7个基本句型,“原型―模型论”(张今 姜玲 2005:3)

1.2 代换机制在其余种类从句分类中的体现

以上我们通过英语中的7个基本句型来讨论了代换机制在从句分类中的重要作用,并且从代换机制出发,清楚而又方便地将从句分类成主语从句,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和状语从句。然而,我们还有定语从句和同位语从句没有通过以上七个基本句型的代换机制体现。这是怎么回事呢?Quirk,R.et al的7个英语基本句型的分类是依据“五种句子成分(主、动、宾、补、状),其中没有列传统语法中所称的‘定语’,这是因为作者所列的五种成分是在句子的层次上立论的,通常所称‘定语’是在短语层次上立论的”(许国璋 1991: 356)。也就是说,定语都依附于或者说修饰主语,宾语,或表语,使定语体现在了短语层次上,使他们隐含起来,无法在七个基本句型中明确地体现,最终也使定语从句不能像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状语从句那样明显地在七个基本句型中,通过代换机制清晰地显现出来。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把定语从句看作短语层次,如上例中where LuXun once lived 为名词短语(the house where...)的一部分,它只是在短语层次上发生作用,而不是在句子层次上发生作用。这样也就决定了定语从句的分类不像其他从句分类时体现显性特征。

最后,我们讨论同位语从句。这里要说明许多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误把“同位语”当作“同谓语”。差一字而谬千里。出现这样的错误是由于汉语中这两个字的发音一样,又加上英语语法中谓语成分这个名称经常使用,致使英语学习者混淆概念。

首先,同位语和定语一样,是在短语层面立论的。其次,同位语可以理解为同位置的语言成分,并且与其同位的成分处在同一语法和语义范畴,说明或解释前面的同位成分。同位语可以有主语同位语,宾语同位语,以及表语同位语。

通过以上例句,我们可以发现同位语和定语一样,也是在短语层次上立论。因而Quirk,R.et al以五种句子成分立论的七个英语基本句型中,也没有列出传统语法所称的“同位语”。最后也使同位语从句的分类出现隐性特征。

1.3 代换机制给我们的启示

代换机制可以使我们清晰地把从句进行分类,当基本句型中的某个句子成分(谓语动词除外)被一个从句代换,我们就得出相应种类的从句。另外,英语中7个基本句型在描述简单句时,仅出现1个动词;在代换机制下,由于用一个从句代换了基本句型中的某个语言成分(谓语动词除外),造成一个完整的复合句中出现2个动词。于是,通过代换机制,我们发现,当复合句中出现2个动词,就表明这里存在一个从句;出现3个动词时,就表明这里存在两个从句;4个动词,就表明这里存在三个从句;……(从句种类可以相同,可以不同)。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英语句子中动词是中心和灵魂――“谓语动词在句子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句子类型的选择主要依靠句子中的动词,因此动词是句子类型选择的主要因素”(姜玲,2008:15)。

2结语

以上对代换机制在英语从句分类中的分析表明,英语句型的生成机制――代换机制,以英语7个基本句型为基础,在原型―模型论的指导下可以很好地构建出不同种类的从句。同时,这种成功的构建也有赖于7个英语基本句型以及“英语句子构造的基本特点‘树式结构’,英语句子的扩展或者复杂化仍是在主干上进行的……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有比较明确的对应关系……词类和句子成分采用双轨制……担任句子成分的不一定是单词,还可以是短语和从句”(潘文国,2005:197-199)。在基本句型中,所有句子成分,谓语除外,都可以被从句代换,这也是共轭相生原理的具体体现。如沈家暄所说:“简单产生力量”(沈家煊 2008:4-5)。我们借助句子的生成机制――代换机制,把复杂的从句进行分类,深入浅出。

参考文献

[1] Quirk, et al.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Longman,1985.

[2] 姜玲.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15.

[3] 潘文国.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197-199.

[4] 沈家煊.语言中的整合现象[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8(4):4-5.

[5] 许国璋.论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1:354-356.

[6] 张今,姜玲.英语句型的动态研究[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