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音乐作品学习步骤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音乐作品学习步骤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金秋十月,我们再次迎来了爱乐者们期待已久的音乐盛宴——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感受音乐与我们内心交流时产生的共鸣。由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已经步入第七个年头了,它包含了曲目丰富而又生动的范例式大师课,信息量广博而又深入浅出并透露出大师们自然流露真情的专题讲座,近距离聆听既有崇高艺术品位又有世界一流、标杆性的大师级音乐会,激烈竞争同时也能相互学习的艺术节选手协奏曲比赛。这样的艺术节形式不变,但艺术节在经历过七年的成长后,已由当年以拉近世界一流钢琴大师与我们之间距离的初衷,逐步升华为一座我们心灵与音乐作品精神内涵之间沟通的桥梁以及宝贵的钢琴艺术交流平台。

本届艺术节邀请了七位钢琴大师:奥地利钢琴家保罗· 巴杜拉-斯柯达、美国钢琴家奥古斯丁· 阿涅瓦斯、美籍匈牙利钢琴家塔玛什· 翁格、美国钢琴家所罗门· 米考夫斯基、香港钢琴家郭嘉特、波兰钢琴家皮奥特· 帕莱切尼、德国钢琴家简· 吉拉赛克· 凡· 阿尼姆。大师们充满个人魅力的艺术气质和对音乐作品精练老道的诠释,让我们啧啧称赞的同时,更引发内心深切的思考。利用这样一个能使自己“静”下来思考的机会,整理和提炼平日的一些教学思路和体会,希望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掌握好进入音乐作品精神世界的合理步骤。

作品的相关资料收集

音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在时间的进程中,运用音响给听众描绘出一幅画面。每当我们拿到一首作品,尤其是心中热爱已久,早已迫不及待地渴望演奏的作品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琴盖并开始弹奏。但正如刚才提到的“听觉的艺术”,我们有没有问问自己:“在你的手指准备好之前,你的思路和你的听觉做好演奏该曲的准备了吗?”一首作品的精彩诠释是能够最终呈现给听众的一件经过几个月甚至几年精工细雕而成的“艺术品”。在这一艺术创作过程中,需要我们静下心来追求细节的严谨和整体构架的紧凑,因此,在动手弹奏作品之前,有关作品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是学习一首作品的首要任务。我们将乐谱看一遍,注意作者、曲名、作品号、谱号、调号、拍号、力度记号和表情术语,并查证作曲的年代。还要了解作品所属时期的风格和派别,作品要表现的内容,以及表达的方式方法。我们可以查找与作曲家甚至演奏家相关的自传、访谈、唱片、乐评等等,来进行分析和对作品演奏方法予以独立的思考,并逐步在脑海中建立起该作品的声音效果。按照作品的速度要求,打着拍子看着谱子,用“心”将作品想一次。

“法国人的音乐时常显示出法国式的优雅和清灵,而德国人的音乐总是显得那么固守原则,有了对于不同音乐风格的把握和诠释力,观众才会愿意听”,艺术节上香港钢琴家郭嘉特这样对我们说。的确,在一场音乐会或音乐比赛中,听到风格模糊且特点丢失的演奏总是让人感到沮丧。斯特拉文斯基在《音乐之诗》中对风格所下的定义是:“作曲家组织其概念与运用其技艺语言的独特方式,为一首作品的特征与精神”。风格可分为个人风格、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要理解作品的内涵必须从这三方面着手研究。当我们准备聆听或学习一首作品时,关于风格、情绪、结构以及采用何种力度、触键和表达方式等等的思考就已经开始了。由此可见,通过资料的收集整理形成的理解与思考,能帮助演奏者在动手演奏之前在内心建立听觉的构想,是为将来能够驾驭作品的第一个学习步骤

作品的逻辑性分析

“乐谱好似一张地图,在拿到手时要找出最理想的路线并把握合理时机以保证顺利走好这段路程,从而最终到达目的地”,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美籍匈牙利钢琴家塔玛什· 翁格的大师课给予我们这样的启发。每一首音乐作品总有其特有的基本规则和逻辑性。当我们开始动手弹奏作品时,即需要手上动作与大脑思考并进不断聆听和分析:作品中的一个音进行到下一个音,音乐线索如何发展并且要发展到哪儿?以下几点是在这一分析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1)分析乐句的重点。思考每一个音的含义以及在这个乐句所占位置的重要性。我们应以乐句的语气、结构、节奏以及和声进行等要素为依据,找出每个句子中的逻辑重音,句子有了重心和导向性,音乐的轮廓起伏也就显现出来了。之后应该以此重音为基点,在乐句之间搭起桥梁,感受并保持乐句之间的发展关系所赋予的倾向性,让音符在具有明确方向性的引导下不间断地行进。

(2)分析乐段的重点。理顺乐句在进行过程中的前后关系,是问句、答句还是连接句,是展开或是补充。让我们回到谱面上来,弹一遍乐句的和弦进行,体会作曲家运用不同功能的和弦赋予音乐的色彩变化,分析并明了乐句的主次关系,感受到音乐的抑扬顿挫。通过几次这样的尝试、推敲之后,演奏者会逐渐地对乐段中各乐句间的起承转合、层次布局有准确而敏锐的洞悉。乐段内部结构更合理的同时,音乐情节也顺畅地发展起来了。有了这样清晰的乐段构成,再依据作品的曲式特点,继而扩展规划并搭建起全曲明确的结构。音乐内容生动流畅的叙述是听众乐于接受的。

(3)伴奏声部的意义。“请你单独弹奏一下左手的伴奏声部,”德国钢琴家简·吉拉赛克·凡·阿尼姆请学生单独弹奏斯克里亚宾第四奏鸣曲的左手部分。显而易见,大师是希望学生对左手的和弦进行有更准确的认识,并借此来读懂音乐发展的线条和作曲家的音乐构思。钢琴是一件多声部乐器,为了加强对多声部的感受和控制能力,要学习伴奏声部的和声,准确表达出拍点清晰又有弹性的节奏律动,来衬托主旋律。练习中可以用室内乐或乐队的乐器来比拟钢琴上不同的声部,想管乐及弦乐所特有的气息运用和弓弦摩擦的振动和声音共鸣,体会乐队队员相互配合时气息及肢体语言的交流,来避免在钢琴上由一人完成多声部弹奏时出现声部模糊或缺少声部间积极配合、具有生动性的演奏状态。当我们聆听伟大钢琴家霍洛维茨的演奏,他总能表达出让人惊喜又耐人寻味的主旋律动机或是意义深远的隐藏的和声发展线条,这些打动人心的细节来源于容易被人忽略的伴奏声部。布佐尼曾这样说:“演奏者和大演奏家的区别,就在于后者能表现出音乐中更多的细节。”由此可见,只要用心观察、分析和思考,我们就能从音乐这幅“地图”中挖掘出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

作品的音乐形象塑造

“弹奏时要感觉你的手腕和手臂也在和音乐一起呼吸,手指则是延伸的画笔,在画布上作画。”波兰钢琴家皮奥特·帕莱切尼赋予了钢琴触键技巧充满诗意的描述。正如伟大的俄罗斯钢琴家教育家涅高兹所坚持的:“技术服务于音乐。”两位钢琴家表达了各自对技术与音乐关系的理解。此刻我们可以把技术理解为(除了快速、和弦、八度、大跳等等对大小肌肉、韧带、骨骼的运动要求以外),人与琴、人与音乐之间和谐的关系以及手指触键中具有敏感控制的技巧修养。演奏者对一首作品的学习就进入了第三步骤。

首先,我们要运用具备音乐品位的标准来确定技术练习的目标是什么?困难段落在哪?用什么办法解决。练习中带着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听觉标准来协调每个手指的动作,细心关注钢琴在手指动作下发出的声音是否符合所要塑造的音乐形象。分手练习是巩固手指动作精确度很有效的练习方法,可以尝试在分手弹奏的基础上,唱出另一只手应弹的部分。经过这样的练习,对下一步双手弹奏时的协调统合以及耳朵对声部的平衡听觉都有促进作用。还有一种变化节奏或分解声部的放慢练习也是很有效的,但同时我们要避免进入一种机械性的状态,应想办法在变化练习时积极地检验练习效果。尝试变化音色或音量,用心体会不同重量、不同力度、不同角度、不同速度中,手臂、手腕、手掌和手指协同配合的弹奏动作所得到的各种音响或音乐感觉。对于不同音乐的表达,不同风格的诠释,我们的手指应好似一个智能减震器一样,不断调整触键方式以得到不同的声音效果,让听众从你的演奏中进入多彩的音画世界。

音乐的表达中,我们如果为了避免空洞呆板的语调,使音乐始终处于亢奋或单一的状态也是不可行的。我们应该尝试变换角色,学习乐队中所有乐器的发音和声音特点,以一名指挥家的角度,试着用打拍子的方式,将全曲的节拍节奏感加以练习巩固。从头至尾的思考,体味每一乐段的不同特点及其意义和表达,用想象力和内心听觉构想作品的音质、色彩、旋律的线条、结构的层次,以及声部进行和音乐动力感。如果我们能够目标明确地训练出条理清晰并具有宏观性的音乐听觉、听觉记忆和音乐思维,就能迅速提升音乐的塑造能力。

作品演绎的进一步完善

“直到音乐会开始之前,我仍然会使用节拍器来核对节拍并巩固节奏律动。”已经85岁高龄的奥地利钢琴家保罗· 巴杜拉· 斯柯达先生从西服的上衣口袋里拿出节拍器,高举着它并用诚恳的语气告诉学生们。可见,一首作品要达到理想的艺术标准,必定要对其进行永无止境的推敲、雕琢,甚至探寻更高深的音乐层次,追寻演奏者心中“完美”的艺术境界,这除了要有天资之外,更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和勤勉的努力。回想我们学习过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作品,当你翻开乐谱再次练习时,乐谱上之前不曾被发现的记号突然映入眼帘。其实这样的情况有时会出现,这就要求每一位学习音乐的人要善于阅读琴谱,并坚持不断地在谱面上找出新的内容和被忽略的细节。

乐曲演奏的完整流畅是衡量舞台演奏艺术性的标准之一。钢琴作品的音域宽广、声部复杂、结构织体变化多样,这些因素加大了我们背谱的难度;而且,即使再好的记忆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也有容易出错的时候。正因如此,我们更需要通过对背谱方法的研究来最大限度地保证我们在舞台上的演奏:(1)运用听觉背谱。用声音的记忆法,对音高、旋律及和声进行组织和听辨。(2)运用视觉背谱。我们可以把眼睛当作照相机,将谱面“拍摄”下来印在脑海里。使演奏者在台上背谱时,可以看见脑中的乐谱。(3)运用动作记忆背谱。就是在演奏中,记下所有动作。(4)通过分析来背谱。理解乐曲曲式结构、和声框架、调性安排以及音乐素材和动机的重复、发展、变形,辨认作品中各个部分和主题的异同,并计算小节数。以上四种背谱方法熟练综合掌握,习惯于不看谱而能默想出每一个音符和表情记号,通过这样坚实的谱面记忆来确保自己舞台演奏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音乐与生活密不可分。我们需要有丰富的生活经历,留存这些感受并用于音乐的情感表达之中”,当学生请教如何使自己的演奏更加打动人心时,美国钢琴家奥古斯丁· 阿涅瓦斯这样回答。作品的艺术性创作需要个性,每个人的生活阅历正是这种个性创作的灵感来源。我们客观地分析,发现能在钢琴大赛中获奖的,能够在舞台上受欢迎的,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品位与风格。由此可见,作品的艺术性创作,最重要的是如何寻找属于自己的语言,挖掘自身的艺术品质,运用有“深度”的直觉创造出自己特有的并被大多数听众认可的音乐表达方式。

结语

音乐是一首诗、一幅画、一面镜子、一丝回忆——音乐即是人生,人生即为音乐!艺术人生,学无止境,让我们永不停歇地成长、前进。期待着下一届的北京国际钢琴艺术节,下一次的艺术盛宴,再为我们打开音乐的听觉和延绵不止的音乐畅想!

郭 芸: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学科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