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民生档案看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民生档案是伴随着党和国家的民生政策而产生的,本文从产生背景、服务理念、馆藏体系、服务范围、发展趋势等视角论述了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对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生;民生档案;社会档案意识
一、民生档案概要
(一)民生档案。“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如“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是人民的生计。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范围较广,即:凡是同民生有关的事物都属于民生范畴,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等。
民生档案是伴随着党和国家对民生工作的重视而出现的一个名词,是民生问题在档案界的体现。民生档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形成的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各类档案的统称。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档案并不是档案学上的一个实体概念,它是与民生问题有关的各类档案的统称,是一个集合概念,就是说,民生档案它并不是从档案实体的角度来类分档案,形成与文书、科技档案那样单独的一种档案类型。而是档案界为顺应国家服务民生的政策而提出来的,它的提出在于为今后的档案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即要求档案工作要面向社会,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一种服务理念。
(二)民生档案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民生问题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民生主要关乎人民的生存权等基础性的社会保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财政能力的提高,人们在基本生活状况得到满足后,对物质精神文化的追求还会提出更高的要求,民生的范围也随之扩大,民生不仅包括基本的生存保障,公共、食品安全、环境状况,还包括知情权、参与权以及大众文化等精神层面的内容。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民生问题的内容是不断发展的。民生档案是民生问题在档案界的体现,现阶段民生档案主要涉及:社会保障档案、国企转制档案、义务教育档案、医疗保险档案、住房档案、招工与就业档案等多方面内容。随着我国民生工作的深入开展,民生档案的内涵也将随之变化,民生档案的种类也会不断增加和调整。既会包括有关公民基本权益保障的档案,还会包括公民社会事务参与权等精神文化需求权利方面的档案。
二、从民生档案看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
(一)民生档案产生的背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社会财富的不断积累,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增强,在此大背景下,全体人民如何更好地共享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成为人民关注的热点。2007年党的十七大隆重召开,将民生问题作为党和政府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的重要战略目标单独列为一章加以强调。指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了贯彻党和政府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2007年12月29日国家档案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档发〔2007〕12号的通知,要求各级档案行政部门,要把做好民生档案工作作为档案部门贯彻十七大精神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举措来抓,本着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展到哪里,民生档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则,努力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要着力建立服务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确保民生档案造福民生。为响应国家档案局号召,各省市档案局(馆)纷纷把民生档案工作纳入工作范围,并把做好民生档案作为各级档案部门的工作重点。
(二)积极面向公众的服务。目前,我国档案事业因缺乏广泛的群众参与,社会化程度较低,档案作为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未能得到很好的体现。民生档案的提出是档案部门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档案服务理念的升华。民生档案的理念核心是“以民为本”“为民服务”的思想,是新时期档案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向。民生档案的提出使档案工作从 “重馆藏”向“重利用”、从“重管理”向“重服务”、从“重物”向“重人”的轨迹逐步实现档案向社会的理性回归。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顺应了民众的需求,也顺应了档案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民生档案的提出,体现了一种积极面向公众和主动开放的服务理念。它不仅是对传统档案管理理念的一次颠覆,更是档案社会化的一次飞跃,将成为我国档案社会化转型的突破口。
(三)民生档案优化了馆藏结构,为档案资源社会化提供了物质基础。长期以来,档案部门一直将自身定位于政府机关的辅助机构,注重对政务档案的征集,而对基础组织及个人的档案缺乏重视,导致档案馆的馆藏以政务内容为主的官方文书档案比重较大,而有关基层组织、社会团体、公民个人的档案数量较少。据宿城区档案馆统计,在其馆藏的46843卷档案中,反映政务内容的文书档案就占了74.6%,这种结构单一的馆藏体系,使档案馆所担负的保管国家记忆和社会记忆的职责无法得到完整体现。民生档案的提出,要求将民生档案列为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解决民生问题提供依据和参考,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多年以来档案馆的这种结构单一格局,为优化馆藏结构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随着各地档案馆对民生档案征集工作的深入开展,越来越多关系普通人民群众基本权利和利益的档案进入馆藏,民生档案比例不断扩大。档案馆面向民生的多元化的馆藏资源体系的逐步建立,将为档案资源的社会化利用和共享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社会化进程提供物质保障。
(四)服务范围扩大化。档案社会化必须依赖档案用户的社会化,以往档案部门更多地强调档案的保密性从而弱化了它服务社会的属性,民生档案的提出,(下转第130页)(上接第128页)转变了档案工作中重机关团体利用、轻个人利用,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实现了档案用户的社会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确立,档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凭证作用。近年来,我馆前来查找工龄、婚姻、退伍兵等档案,以享受国家出台的惠民政策以及维护自身利益的普通民众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例如,2014、2015年我馆共接待民生档案利用者890人次、调卷1348卷和1490人次、调卷2021卷;而今年以来增长势头更大,平均每天接待民生档案利用者达8人次,凸显了档案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所发挥的重要凭证作用。档案服务范围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为行政管理、科学研究和生产等领域,已扩展到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医疗、养老、教育等基本社会保障以及维护百姓的合法权益等方面。民生档案工作使档案提供利用的客体转向普通百姓,服务对象由少数扩展到社会全体成员的大多数。
(五)随着民生档案内容的不断扩展,档案的社会化程度将不断提升。目前,我国民生档案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涉及人们生活基本的社会保障,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生档案的内容也将随之变化。伴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不断深入,民众依法获取自身信息的知情权的不断提升,民生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基本的社会保障,还会包括人们对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人民既要共享改革发展以来我国在物质方面所取得的现代化成果,还要享有自由、平等获取信息文化成果的合法权利,使民众充分行使管理国家事务和民主监督的政治权利,真正地参与到现代化进程中来。可见,随着民生档案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展,档案的社会化程度也将不断提升。
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离不开档案所发挥的作用,以往由于档案价值的滞后性和过分强调档案的保密性,使档案的社会化程度不高。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使档案真真切切地走进人们的现实生活,惠及社会的全体成员,提高了社会对档案工作的认同度,扩大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使档案工作真正履行了“记录历史、传承文明、服务社会”的基本职能,使档案已不再是某一阶层或某一集团的特权和专利,而成为全社会共享的文化资源和社会记忆,从这个角度来说,民生档案工作的开展,将成为提升档案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档案服务民生:理念与模式[J].档案学通讯,2009(5):77-80.
[2]郑锦霞.档案社会化的重新审视:民生档案[J].兰台世界,2010(10):39-40.
[3]肖秋会,张欣.关于民生档案的理论思考[J].档案与建设,2013(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