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如何在新闻中挖掘新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当下,新闻资讯此起彼伏,即使记者全天候等待捕捉新闻,往往也存在稍纵即逝的遗憾。对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记者要善于运用“慧眼”,及时识别其内涵的新闻价值,深入挖掘新闻中的新闻,然后因势利导,运用进行时的方法,捕捉新闻事实的时代意义;怀着追本溯源的毅力,善始善终地进行报道,力争取得最佳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新媒体对报纸等传统媒体的冲击越来越大。作为传统媒体人,在做新闻报道时要把稿子当成互联网产品来做,做到快速、极致和专注。
一、善于从新闻个体背后洞察新闻的典型性,实现报道的独特性
众所周知,一件事情、一个人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去观察和认识。由于观察的范围和认识的角度、深度不同,挖掘出来的新闻有时会截然不同。新闻多有不同,关键在于记者是否能从已有的新闻事实中,把最有价值的新闻挑选出来,在不让新闻漏掉的前提下,进而挖掘新闻个体背后所具有的典型性。2013年6月2日至16日,《河南日报》共刊登了消息、通讯、图片、评论、采访札记等10篇新闻报道,来报道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普通大学生邢二朋三跳黄河、勇救3名素不相识的落水者的见义勇为事迹。报道推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90后成长的关注。
《河南日报》作为河南省委机关报,对邢二朋的报道关注度之高,可以说是近年来有关人物报道中比较少见的。这个普通的大学生,因为一次救人行动成为名人。而成为名人的前提,是他做完善事后默默离开,当事人千方百计找到他后才使这个英勇壮举发酵。对于邢二朋的报道,《河南日报》不是首发的媒体,但却是报道最为全面、最为深刻的媒体,并引发河南团省委举行青年英雄群体现象的大讨论,我也有幸参加了此次大讨论。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地处开封,作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驻开封的记者,我参与了这一新闻人物的报道,并撰写了其中《1万元奖金捐给更需要的人》《“他践行了90后年轻人的中国梦”――邢二朋见义勇为事迹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我叫邢二朋,我还是邢二朋》《70后和90后的英雄相会》《哦,可爱的90后》等重点报道。
相识邢二朋,是在他受到学校嘉奖的表彰大会上,当天我采写了消息《1万元奖金捐给更需要的人》。会上,邢二朋当即表示把学校颁发的1万元奖金捐给社会。听完邢二朋的简短发言,我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一般:勇敢、睿智、谦虚。更重要的是这样大的场面,这位农家孩子说:“大难不死,又成功救人,因为八个字:幸运、技能、勇敢、智慧。这八个字缺一不可。”
于是,当晚在向编辑部发完邢二朋捐钱的稿件后,我向值班总编辑交流了对邢二朋的感觉:“虽是名普普通通的大学生,这种偶然的救人行为应该包含着某种必然。这个人物可以继续深挖。”值班总编辑立即同意:深挖这位大学生身上不寻常之处,并深入探讨一下以邢二朋为代表的90后精神世界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于是就有了其后的陆续采访。后来,邢二朋荣获了2013年度十大感动河南人物,也是历届感动河南人物中年龄最小的。
写好新闻人物,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更是先进人物层出不穷的今天,新闻工作者不能回避的职业责任。当一个人物身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特色,这种特色又能和当前的宣传形势结合起来,对他的宣传能起到“以小见大”的教化作用时,这个新闻个体就完全可以成为新闻人物,这时,对他的报道完全可以做成典型人物报道。
从已发新闻报道的跟从者到新闻报道的引领者,从对新闻事实的陈述到新闻典型的再塑造,我基于以下几点把握:
第一,紧扣时代脉搏,突出时代感。新闻人物让人可信,首先要充分体现报道人物身上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征。塑造新闻人物,能否从先进人物的身上提炼出符合时代精神,具有典型引路作用的主题,是新闻工作者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需要,也是塑造新闻人物的目的和前提。时势造英雄,如果报道的人物剥离了所处的时代,或者作品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精神不能反映同时代共同的价值取向,就犹如鲜花无香,文笔再好也会黯然失色。90后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感?阳光、自信、时尚、有责任,这些在邢二朋的人物报道中都有充分展现。
第二,坚持真实性原则,突出亲切感。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同样是做人物报道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唯其真实才能感人,在塑造新闻人物时,要完全忠实于新闻人物的真实事迹和思想实际,最大限度地贴近新闻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情感,并尽可能地选取亲见亲闻的第一手材料来缩短读者与新闻事实、新闻人物之间的距离,唤起读者因人物真实、故事可信而产生的亲切感。在报道作为学生的他时,我选取了邢二朋多年学习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也有学习排名倒数的经历,选取了创业比赛失败的经历,甚至也选取了他有一个女朋友的生活场景;邢二朋又是一个英雄,他有超乎常人之处:从小能吃苦、有一颗知恩图报之心、有自强不息的超强意志。为突出人物的亲切感,报道中运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注意到了能表现情节和细节的材料的运用,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与可读性,还把人物的精神境界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弘扬主旋律,突出崇高感。邢二朋是一个英雄,他的身上必然有着一种信念的支撑。作为新闻的人物报道,在提供一种社会规范的同时,还要在共同的文化背景下,通过人物刻画,展示一种价值取向与理想信念,这是我写作邢二朋这个人物报道的内在要求。报道邢二朋,不仅要关注邢二朋成长历程的各种社会行为,更要关注支配这些行为的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品格,着力凸显人物的思想内涵和人格魅力。我认为,深刻理解先进人物对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引领作用,把握新闻规律,才能使典型人物报道常报常新,永葆青春。
二、善于从枯燥的数字中化腐朽为神奇,增强新闻感染力
我们天天和数字打交道,要善于做数字文章。《河南日报》2009年1月23日一版刊发的消息《2010年:河南总人口将达到1亿》荣获了第二十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三等奖。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河南人口突破1亿,1亿这个数字本身就具备重要意义。但是对于枯燥的数字,是简单的数字播报还是精心谋篇,这是考验一名新闻记者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的重要体现。
用新闻手法达到宣传效果,是这篇报道的一个特色。党报新闻报道很容易直接就事论事、“开门见山”,遇到重大主题宣传几乎用宣传口号来直奔主题,效果常常事倍功半,有时还适得其反。有经验的新闻报道者,在新闻写作中往往让事实说话,用数据印证,宣传的意图巧妙地隐含在事实和数字中。这篇报道处处围绕河南人口突破1亿来说话,数据翔实,逻辑推论令人信服。全文运用了20多个新闻数据,按逻辑需要渐次推出,一环扣一环,一点也不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和累赘。如导语一段,先写河南总人口和自然增长率,读者自然想到每年会增加多少人,以这个速度,将来人口又是多少。文章顺着读者的思维展开,各个数据自然穿插,内在逻辑点流畅而严密,读起来很轻松。结尾处作者没有按照常规消息总结式结尾,缀上一串荣誉称号,如河南省荣获“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等,而是跳出藩篱,巧妙引用了时任省委书记回答网友提问时的答话,反映河南人口工作的成就和难度,信手拈来,尤其是最后一句“一松劲,一眨眼就可能多出生几十万人口”,形象生动,紧扣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新闻报道中,数字作用显而易见,而且多种多样。但数字本身毕竟单调、枯燥,所以使用数字需要讲究技巧,最佳的境界是让数字活蹦欢跳起来,起到与叙述、描写同样的传播效果。具体操作方法:一是精心筛选数字,要选择那些紧扣主题,既有典型性,又有代表性,最能反映发展变化,揭示事物本质的数字;二是使数字形象化,数字不好懂,又不好记,如果用读者熟知的事物或知识作形象化比喻,就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巧用数字,可以增强新闻可信性和说服力,增加新闻背后新闻的张力。一篇好的新闻报道,除了为读者提供有效信息之外,还应当生动、形象。通过恰当的方法巧用数据,用其做背景材料,必然会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形象和具体,会使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内容更加易懂。
2012年12月3日,《河南日报》刊登了我采写的消息《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说到底,这是一篇反映县域经济的常规性报道。2012年,是焦裕禄同志到兰考工作50年。如何把50年间兰考人民“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新闻事实表现出来,如果用工作成绩报道的思维采写,罗列成绩,那么兰考50年的变化也就仅仅是一篇普普通通的经验性报道。
在这篇短消息中,报道点放在了兰考火车站。这是一个极具典型意义的场景。“兰考火车站上,北风怒号,大雪纷飞。车站的屋檐下,挂着尺把长的冰柱。国家运送兰考灾民前往丰收地区的专车,正从这里飞驰而过。也还有一些灾民,穿着国家救济的棉衣,蜷曲在货车上,拥挤在候车室里……”这一幕,记录在穆青等写下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中。
50年的时光里,兰考火车站见证了兰考的发展史:逃荒、打工、返乡、致富。这四个极具典型意义的“镜头”都让兰考火车站捕捉到了。我在报道切口选择上,对兰考火车站赋予生命,让火车站来“诉说”兰考经济社会的发展。800多字的新闻报道中,我用了46个数字,通过以小见大的手法,反映了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给百姓带来的巨大影响。在运用数字的过程中,我采用了换算、对比、求证等方法,易于读者理解,同时增强了报道的震撼力,鲜明地体现了兰考50年的变化。《火车站见证兰考经济变迁》这篇报道获得了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
三、善于从前后关联的动态新闻中触摸社会变化的脉搏,在比较中提升新闻的价值
新闻报道做到独家不易,但是如果一名记者善用比较思维,挖掘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报道效果。一般来说,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多是会议材料。比如统计部门、某个部门权威人士新闻通气会上的等。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人和事当中,发现具有价值的信息呢?那就是在前后关联的新闻中、在思维比较中找新闻、写新闻。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运用比较手法,可以提升一篇报道的新闻价值。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把最新、最有价值的动态信息报道出来。而从前后关联的新闻报道和新闻事实中做比较,往往会得到最新和最有价值的新闻。那么,记者怎样才能运用好比较手段呢?比较的基础和关键是了解情况。如果对自己所负责的行业、地域情况和中心工作没有做到心中有数,比较就无从谈起。为了进行有效的比较,先要了解上情,关心时事,了解中央、地方的政策及各个时期的部署和要求,才能及时鉴别和捕捉当前最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2011年8月,我参加了在开封召开的河南省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推进会,会议上有关省领导、行业领导说了很多和农民工技能振兴有关的内容,但在10多份会议材料中,我发现了这样一句话:2010年以来,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5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到1360万人,超过省外就业人数265万人。我立即对这个信息进行了比较。经查资料发现:作为全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每年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一直是全国第一位。资料显示,2010年以前,河南省农村劳动力省外转移就业人数一直多于省内转移人数,最多的一年有接近70%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就业。
会后,我对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进行了深度采访,多方面比较河南劳动力转移这一经济信息所带来的内在价值。河南省发改委的同志说,“劳动力的流向,反映出国家经济形势的变化”。河南省经济专家指出,“河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首次省内转移人数超过省外,意味着河南在承接产业转移、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不但有了量的突破,而且有了质的提升”。这些权威人士、专家的比较说明和分析,使新闻价值得到大大提升,于是,就有了获得河南省主要领导批示的新闻消息《我省农民省内打工首次超省外》。
抓住和报道好新闻背后的新闻,除了新闻记者要有敏锐的比较思维能力,还需要有追根溯源的毅力和能力。这个毅力和能力要求记者:或者一头扎到源头,迎难而上逆“向”采访;或者在整个采访过程中,不厌其烦,不厌其细,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这一点或许能够让你采访到已有新闻报道中所没有的事件和人物细节。
2003年10月17日,《河南日报》一版刊发消息《我省彩色小麦昨日搭乘“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这篇独家新闻是我在出租车上听车载广播时捕捉到的。当年10月15日,我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第一人。当天下午,我在出租车上听到这样一条简讯:在“神舟”五号飞船上,搭乘了包括彩色小麦在内的30多种农作物种子。听到“彩色小麦”,作为负责全省农业行业报道的记者,我立刻想到这个信息可能与河南有关。因为我国彩色小麦的首创者是河南南阳著名小麦育种专家周中普、李航父子。当即我便让在南阳的朋友咨询周中普父子。但他们回答说,因为,他们也不知道是不是他们的科研成果真正搭乘了飞船。经过向周中普父子一天多的咨询,终于在飞船落地后,得到准确消息,搭乘飞船的10粒彩色小麦种子确实是出自他们之手。于是,“神舟”五号飞船胜利返航的新闻在河南又有了独家新闻。经过细致采写,《河南日报》第二天推出了我的独家报道《我省彩色小麦昨日搭乘“神舟”五号胜利返回》。这篇报道获得当年河南省新闻奖一等奖。
(作者单位:河南日报社)
编校:董方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