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津笔下,活色生香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津笔下,活色生香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看李津的画,就如同看他的人生。李津是自己画中的导演兼演员,他在画中给自己和女人们编故事,在逗自己玩的同时也逗别人开心。

艺术家介绍:

李津1958年生于天津,1983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该校中国画系副教授。他在水墨画的形式之下,展示了浓郁的生活气息,人物场景鲜活有趣,被美术界称为天才式艺术家。

之前未见其人,在大家的描述中,李津是一位身穿大牌花衬衫,提着一个标志性的彩色菜篮子,性格放荡不羁,带着酒性的老顽童。此次拜访了他的工作室,在他顽童式的豪放性情外,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隐藏于内心的平和与通达。而李津的画作,在食色之外,也透露着一种现实的力量与释放。

本期封面画作《观蝶图》,展现的是李津观念中的蝴蝶,线条与色彩在一种极为兴奋的状态下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种酒性的欢愉为这件作品带来了一种特有的感悟与情怀。李津的“观蝶”充满着纯真又难以捉摸的情趣,在顽童心态中,你很难区分他是在期待自己化蝶飞舞,还是仅仅在好奇地看着它们。这正与李津的生活态度――玩趣生活――如出一辙。

生命被还原为“一篮子的肉”

李津被认为是当代水墨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饮食男女》系列,打破了传统水墨在人们心目中的高雅情怀,他将水墨从形而上的“意境”观转为个体价值的释放,在大俗大雅之间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种人的“肉性”,在大形大色中,被放大的食念成为与这个时代对话的直接力量。这种食与色被转化为一种“光辉”式的美感,这令作品的力量积极而单纯,看不见些许的邪念。

李津对食物的爱几乎到了痴狂的程度,这与袁枚、蔡澜那些美食家还不同,重点不在色香味的品尝层面,他痴狂地瞄准了食物被煎烤蒸炸煮熟的样子,并把它们统统搬到宣纸上,带进自己的画面中。在中国美术史上,热爱食物的画家有很多。比如齐白石喜食油焖大虾,每次聚餐主人都会给他奉上双份;张大千喜欢鱼翅捞饭,曾托人从北京空运南京。但这些美食并未出现在他们的作品中,就算齐白石画对虾,也都是活的。李津以画“熟食”而成为中国美术史上的特例。

与食物的结缘要追溯到李津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探险,他与朋友一起去了,在抛硬币的天意之下,他们进入了最危险的沙漠。这群人像赌徒一般,自己与自己执拗着。当时他们搭乘藏族人的矿车进入沙漠,由于年轻莽撞,中途几经意外,险些丧命。在沙漠里,李津感到了食物的神圣,一路上他曾连续挨饿30多个小时,炎炎烈日,前途渺渺。在那个时候,生存与死亡之间,最真实的人性,成为一种沉重的力量被置入他的生命体验,沙漠之中的艰难旅程、对天葬近距离的接触、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友爱,被演化成为一种复杂的力量与情绪。此时,食物已经是生命与欲望本身。所以在李津的画作中,大酒、大肉、美女佳肴展示着人性最直白的需求,这种直接恰恰是人类处于当下物质丰富的社会之中所被掩埋的对生命感受的单纯与冲动。

在创作“美食”时,李津都一反传统文人画的留白做法,密密麻麻的题字,将菜谱和食物相关的地域文化记录下来,营造一种美满、丰盛的视觉享乐感。

在诗人朱朱的文章中也曾提到李津的之旅,“第二个令他得益的地方是,对于当地宗教氛围的体验使他反思了年轻时代过于激越的悲剧意识,后者是由1980年代涌入中国的西方现代主义人文思想所带来的理想主义倾向……在他有关的回忆中,对于天葬仪式里生命被还原为‘一篮子的肉’的目睹,造成的个人震撼非比寻常――他绘画中对于的迷狂表达也许可以追溯至此,仿佛是通过层层叠叠的色相书写来抵消这一时刻所留下的心理黑洞。”

李津的绘画多以人物以及饮食为主,在吃、喝、玩儿、乐中,让我们看到了当代观念中最重要的主题――对自我意识与价值的建构。自我成为绘画的出发点,李津的人物是带有故事情节与人性体验的,人物在纸面上像是着体温,人物关系进入到一种隐秘的小趣味情节里,像进入了某种文学体系的建构,充满了幻想与荒诞。而鸡、鸭、鱼、肉,不管生的、熟的都像在生活情节里,我们看见的那条腊肉、那根葱、那盘菜,不知哪个桥段,处处充满了生机与想象。李津的作品,总暗含着一种“酒神的狂欢”,不管是醒着还是醉着,总是有着一股特有的晕乎劲儿,真实、直白与欢乐。

很水墨,很现代,很有趣

少年李津的成长,跟动荡的年代是重叠的。那个物质匮乏、充满不安的年代,深深地影响了他那一代人的心灵。父母认为“一个男孩子只要不出去惹事,能在家画点画也是好的”,于是,李津报考了美术学院。他的表姨是中国水墨艺术家周思聪,在李津选择专业时,她认为油画属于舶来品,在上个世纪70年代,想接触经典油画的画册都十分困难,所以建议李津走上了传统国画的道路。

在当代艺术的大环境下,水墨画是继承还是创新是辩论许久的话题。而李津的作品让人忍俊不禁,跳出了辩论的思维。它们在艺术语言上“很水墨”,内容上又“很当代”。传统画风于他是一种工具,为自由表达而服务,而非创作上的牢笼。在他的作品中,笔墨宣纸是表达的方式,而他独特的观察角度,强烈的个人情感,充满了当代艺术的特色。

《李津作品30》便是很好的例证,这幅作品为彩色水墨画,有写意般的植物营造环境;人物平铺其中,这种不强调光线、透视、造型的处理正是中国画的特色:而内容上,却与传统大相径庭。场景取自画家在纽约参加圣帕特里克节,画家本人穿着节日庆祝的服装,两位女性艳丽妩媚,气氛轻松随意。这种语言和表达的驾驭关系,正如衣穿人还是人穿衣的讨论。李津的作品就像把端正严肃的西装穿出了顽童乐趣,借画展示自己,寻找快乐。

带着一种对生命的理解,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洞悉李津的画作。在他的作品中,我所看到的是一种文学式的幽默,一切是生动的,在这生动背后隐藏着人性。或许我们不该把李津以水墨体系、当代艺术、抑或文人传统来界定。在他的笔下,一些被转化为一种对美好的想象。一桌热腾腾的红烧肉,一切都是鲜活且有现场感的。在世俗与崇高之间,甜美与力量之间,这种复杂的辩证关系成为一种特别的艺术力量。

李津就是这样一位顽童般的艺术家,顽童地含着一股儿大师范儿,粗狂中带着细腻,胡子邋遢中也暗藏着油头粉面。在这些矛盾之中,呈现的是他鲜活的多面性与童真心态。不管他多老、多年轻,还像那个丢着硬币赌命的年轻人。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没有沉重,而是通过更加通达与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的乐趣与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