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佤山地区初中文言文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文言文,可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语感和思维,提升精神品质。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初一佤族学生 创新 学法 练习 诵读 积累
偏僻山区的佤族学生说汉语困难,学习文言文更困难。其实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不仅仅是佤族学生学习文言文困难,大部分学生对文言文教学都存在着厌烦情绪,产生这种厌烦情绪的原因有三。首先,由于文言文离学生生活时代甚远,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字,生疏难懂,学生没有兴趣。其次,文言文词量大,用法灵活,这对于汉语基础还不牢固的佤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其三,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奉行的“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提不起学生的兴趣。现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篇目占的容量也大。这对于刚从小学上来,汉语基础还不牢固的初一佤族学生来说,无疑更是一个难点。因此,我们在教学文言文时要注意到文言文教学的创新,把创造性思维用到文言文教学中,务求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创造性地学习。
一、在教学设计中创新,激发兴趣,引发创造的动力
(1)整体设计
我把“读正确,了解大意,背诵课文”作为设计的重点,由于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间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读字,这就要求进行正确地认读。而文言文中的通假字往往是约定俗成的,不能任意代替,这就要求学生牢记学过的通假字,通哪个字,什么意思。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创造性地记忆,在创造性的思维中了解大意,对字词句的要求先稍降低,再由低到高。同时,初一学生活泼好动,富于幻想,但精力专注有一定的限度,所以课堂教学不应该是用同一种模式,而应该根据教材特点、学习心理、知识基础等情况,将教学过程设计得活泼多样,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保持愉快的学习情绪,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创造力。
(2)学法设计
巴甫洛夫在《生理学讲义》中指出:“一切都在于良好的方法。有了良好的方法,即便是没有多大才干的人也能作出许多成就。如果方法不好,即便是有天才的人也将一事无成。”因而,只有“授之以渔”才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活动。因而我更注意让学生了解翻译文言文的要求、原则,教会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六个方法(留、换、对、补、删、调),尽量让他们在借助注释及工具书的情况下独立完成翻译工作。用具体的例子告诉他们文言文翻译如同把佤语翻译成汉语一样,有倒装句,有省略句,掌握文言文中几个特殊句式,翻译起来就容易多了。学习文言文还重在背诵,要指导学生科学的记忆法,提高记忆的效果,并在这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记忆。
(3)练习设计
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词句方面困难较多,课堂学的和平时用的相脱节,所学的知识容易遗忘,为了帮助巩固记忆,必须加强练习。在练习的设计上,我尽可能把各类知识进行分类、综合,紧扣教材,联系课外,由浅入深,增加趣味性,以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归纳的重点为重点字词的解释,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二、在教学过程中创新,引导探索,挖掘创造的源泉
(1)导入阶段
初一的学生对文言文十分陌生,对于中国古代的文化更是不甚了解,兴趣自然不大,甚至还心存畏惧。于是,消除畏惧心理,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就成了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文言文的第一课,我们要作了精心的安排,选取了一个故事、一副对联、一首古诗作导入,让中国古代富有趣味的文化去吸引学生。以后每一课的导入,也都根据课文的内容,或引古或系今,让学生尽快地集中注意力,深入思考,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之中。
(2)感知阶段
系统论认为,一个严密合理的事物系统,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没有对整体的综合感知,对部分的分析必然是孤立的、片面的。因而文言文教学应通过第一步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的宏观语境,进而把握其微观语境,以便对每一个词、句和段落作出准确的理解。在文言文教学中,由于时代的不同,在这阶段让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及体裁特点是必要的。但最基本的方法应是以读为主,或默读、或诵读、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而深入地感知课文。
(3)理解阶段
理解,是阅读过程的深化阶段,是掌握阅读技能的最重要的标志。在理解阶段,只要合理安排,学生的想象力会不断被激发,创造能力也会被激发,因而十分重要。针对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尽可能运用直观的方法,不被个别的字词所困扰,不被个别的难点所羁绊,变换各种创新教法,试着引学生进入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最常用的就是图画法。特别是诗词的学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理解自己作画,画出诗词中的景色。通过这些手段,学生的创造力从中已显现出来了。
(4)思维阶段
教学中,在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要对读物进行评价;而在评价中,要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当然也包括了创造性思维。而我在这阶段与学生共同分析时注意紧扣住原文的字词。这样把词语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记住哪个词在哪个环节中出现,自然就记住了它的意思及作用,同时也为下一阶段的记忆作了准备。同时,由具体的语句解释、语句分析引出的理解,也为多角度理解中心作了准备。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揣摩、推测文章所包含的道理。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有创见、有独见,立足课文,开放思维,联系现实,使知识得到升华和巩固。
(5)记忆阶段
经过前面的阶段,对教材的内容,可以说学生基本理解了,但要真正吸取,还要进行记忆。文言文一个重要练习就是背诵,了解记忆的规律,科学地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记忆则更为必要。对于一些篇幅较长的文章,我们要精心于板书设计,把关键的词语突现出来。当学生对课文大意已了然于心之时,我让学生根据板书尝试背诵,学生能基本当堂背下整篇课文,课后的任务就减轻了。对于诗歌一类短小诗文的背诵,我则采取限时背诵的方法,用以刺激学生的瞬间记忆,取得很好的效果。
(6)迁移阶段
这是阅读教学的最后阶段,是阅读过程的深化和完成,阅读的出发点在“知”,终极点在“行”,目的就是在于运用知识于实际,在运用中创造。在这阶段,恰当引入课外的内容,既达到新教材加强课外诵读的要求,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狼》的时候,我引导学生学了《狼三则》的第二则,及《聊斋志异》里面的小故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作者的语言特点及这部名著的特点,同时也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三、在教学活动中创新,发展能力,丰富创造的范围
(1)交换角色
中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有相当的自我表现欲,希望表现出“成人感”。于是,我们可以选择比较简短的课文让同学们训练当小老师。由于角色的变换,同学们更乐于接受,师生的关系也更加融洽。同时,学生创造性的行为,也往往使我们得到意料之外的收获: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准备的材料,许多都是我们所缺乏的,而学生在教学计划中的各种设想,虽然不一定完全合理,但却能给予我们许多创新的灵感。
(2)主题活动
在学习《〈论语〉十二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就里面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开了个学习方法交流会,联系课文里的学习方法谈体会,并以古人的学习态度对照自已的行为。同学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既加深了对课文的印象,又促进了学习,可谓一举两得。
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我们教师的教学过程本身也需要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急于独创,而是着眼于吸收优秀教师的经验,再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及教材的具体要求,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特点的教学方法,我认为这也应该是一种创新。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材知识资料包》.北京教育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