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做一朵菊,浸泡在乌镇千年的酽水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做一朵菊,浸泡在乌镇千年的酽水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去乌镇前,先转道去浙江的平湖,息脚在做生意的朋友那儿。朋友听说我千里迢迢,只为奔乌镇去,很不以为然地笑了,说,乌镇有什么好看的?尽是些老房子,老街道,还不如去离这儿不远的南北湖,那才叫好看呢,有山有水,还可以坐汽艇玩,很热闹的。

想来是这个理啊,老房子在江南不属稀奇,哪儿都有几幢的,无非是粉墙黛瓦,画梁雕柱,再加上一些岁月的青苔,茸茸地长。可还是执意要去,感觉里,乌镇就是有些不一样的。

待我真的置身其中,我才知道,我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奔它而来。它从根子底部散发出的优雅,无与伦比,让人震撼。房对房,檐对檐,窗对窗,排门对板门。黛青的瓦,灰白的墙,拓展出一条千年的老街,蜿蜒曲折着伸向前去。望不尽的悠长。而水阁和廊桥,错落有致地排列于河沿两岸。沿街伸出的旗幡,古朴的小店铺、酒肆,延续的都是千年前的模样。只是繁华落尽,悠悠然过着的却是,最为寻常的小户人家的日子。

是的,小户人家。他们都当街而居,大门洞开,里面的一应摆设,尽收眼底。绛色的旧桌椅、白底子蓝花的器皿。迎面的条几上,泥盆里,有花,开成一簇红艳。饭时到了,一家人正围桌吃饭呢,大米饭、炒竹、红烧鱼、外加蛋花汤。简单的饭菜,家常的日子。你这边才探过头去,一家人的微笑,就送上来了。无需多话,尘世里的相遇,有时,只一个微笑,那种亲切,就能抵达心窝。

放轻脚步,缓缓走近另一户人家。主人出门去了,院门敞着,任由人进去。我抬首,在那古老的大门檐上,看见四个字:厚德载重。到底明了,这样一座千年的古镇,因何有那样的淡定和从容。

百床馆里,有上百架宁式大床静卧着,几进几出,无一处不精雕细琢,极具匠心。花鸟鱼虫,人物珍禽,依稀遥见当年的繁华与热闹。

酒坊的酒酿得正好,是乌镇出名的三白酒。胖胖的酒瓮,一个个憨憨地蹲着,成百上千,很是壮观。醮一点尝,甜香,微辣。

布作坊里,织机还在吱呀作响,仿佛从千年之前响过来,一直未曾停息过。瘦削的老阿姨,在织机前坐着,埋首织着布。而染坊门前宽阔的晒场上,搭着一排一排高大的木架,须高仰着头才能望上去。木架上,垂挂着刚刚印染好的蓝印花布,一片蓝海洋。风吹过,犹如千帆扬起。而这些蓝印花布,日后会成为蓝花小袄、蓝花筒裙、蓝花头巾、蓝花小包、蓝花伞……静静飘在古镇的巷陌、里弄、石桥上,韵味幽长得像越剧。便很想穿一袭蓝印花的衣裳,撑着蓝花伞,于微雨的天,走在那巷陌之中。身旁突然传来童稚的笑声,两个当地小孩,追逐着,跑到一片蓝花布的海洋里去了。

茅盾故居是必去的。乌镇历来文人荟萃,人才辈出,如梁昭明太子及其老师沈约,一代丞相裴休、陈与义,更有藏书家鲍延博,光绪帝的老师夏同善。而近代文学巨匠茅盾曾寓居于此,更加深了这座古镇的文化底蕴,厚重得无法掀动,只能屏了声静了气地遥望。也是几进几出的小院落,先生当年的生活起居尽收眼底。书斋门前,长有一棵葡萄,上面绿意荡漾,不知是不是先生当年植的那一株。庭院深深,有鸟从屋檐上空悄悄飞过。逝去的一天,又将成为历史了。

镇上到处有卖姑嫂饼的,酥白的一小块,放在一方小盒子里。买两块,尝,又香又糯。问当地人,这饼,是不是小姑与嫂嫂一块儿做的?当地人笑,给我讲姑嫂饼的来历,原是小姑跟嫂嫂斗气的。小姑家有祖传的做甜饼的秘方,但传男不传女,嫂嫂继承了秘方,做了甜饼卖。小姑心生妒意,趁人不注意,抓一把盐,撒到那些甜饼上。结果,这样的饼,反而比原先的要好吃得多,油而不腻,甜中带咸。于是姑嫂饼的名声就传开了。

我笑,真是无心插柳柳成阴的。一边吃着姑嫂饼,一边四处闲逛着,曲曲弯弯的巷道,四处相连着,我不知道我踩在谁的梦里面。

经不住乌篷船的诱惑,我跳上船,60块钱一个人,可沿河转一圈。在船头澹定地坐下,眼光悠悠放开去,仿佛去赴一个千年的约会。沿河一排一排的红灯笼,倒印在水里,波光碎影,荡出一片绯红,惹得人直想伸手在水里打捞一把。问摇橹的船娘,会唱歌么?她答,会。张口就来一句,人说乌镇好风光。竟是改版的《人说山西好风光》。那声音,绝对的草根,原汁原味,滋味淳厚。

上得岸来,船娘建议,你们可以去看皮影戏呀,那是我们乌镇的一大特色呢。皮影戏我知道,是些皮人儿,被人牵着,不停地作着揖,演绎着千年人生。我在大太阳底下愣怔了一会儿,说,还是不看吧。后来我一直在想,我为什么不看呢?我原是怕日后的记忆,太过饱满,我要留点空白,好时时回想的。

走累了,去茶楼喝茶。茶楼傍河而倚,宁静恬淡。一步一步,踏上木级楼梯,穿蓝花布衫蓝花布裙的茶楼女子送上茶来,轻言慢语一声,您请。就兀自下去了。茶是乌镇特产杭白菊,菊在沸水里开,清清淡淡,是素妆女子的笑靥。

凭窗而望,望见隔河人家房屋的顶,一棱一棱黛色的瓦,高低错落地密布着,淡墨染过似的,直铺到天边去了。临河的窗台上,摆满泥盆儿,里面长着些花草,有些花已经开了,从绿绿的叶间,冒出一点两点的艳红。我们猜着,那是些什么花。指甲花?杜鹃?海棠?一旁的陌生游客搭腔了,那好像是九月菊啊。回头送他一个笑,虽是陌生相逢,但心灵之间的某根脉络,在那一刻相通。

突然有小吊桶从对面的窗口落下来,是一个小女孩在用吊桶打水。我饶有兴趣地看着,吊桶缓缓落到水里面,打满水,又被摇摇晃晃地提上去。像梦。有乌篷船这时咿咿呀呀摇过,头戴蓝花巾的船娘,很有韵味地摇着橹。想起茅盾先生在散文《大地山河》里写乌镇:“……人家的后门外就是河,站在后门口,可以用吊桶打水。午夜梦回,可以听得橹声,飘然而过。”那是怎样一种俗世的沉静与热闹?

茶楼女子上来续茶,动作轻盈。10块钱的茶,可以让你尽情地喝。如果你愿意,你亦可以在这儿坐上一整天,绝对没有人来打扰你。饿了,可以就着茶,吃乌镇的特产姑嫂饼,香甜可口,入口即化。

在这茶楼里坐久了,我仿佛也成一朵菊,浸泡在乌镇年的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