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尤金?奈达翻译理论的局限性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自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奈达的翻译理论逐步发展成为最有影响的翻译理论之一。功能对等和读者反映理论在翻译领域被广泛评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一理论也受到巨大的挑战。它对于翻译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意义受到质疑。本文通过对功能对等理论和读者反映理论的探究,分析了这一理论所面对的问题和批评。进而功能对等理论在翻译理论中的地位和意义将得到重新的评价。

关键词:功能对等;读者反映理论;重新评价

1.导入

著名的美国语言学家尤金・奈达,对翻译理论和实践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奈达基于现代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社会符号学,通信理论和信息理论,对翻译实践和理论做出了重大突破。奈达理论的核心,功能对等和读者反应理论,要求译者主要关注文本的意义,而不拘泥于原本的语言,并且重视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反应。然而,他的理论有着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使得理论本身和实践的适用性面临尴尬。

2.功能对等理论初探

奈达通过大量对《圣经》的翻译,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理论。对于动态对等(功能对等),他定义如下,“动态对等翻译旨在力求表达的完全自然性,并试图符合译本受众的自身文化中的行为模式,受众也无就须理解源语言的文化结构。”(奈达2009:12)。这一阐述其实和翻译中的同化理论异曲同工。事实上,源文本差异是非常大的。这些差异不仅反映了作者的背景和风格的多样性,也丰富了多彩的人类文明。但如果译者痴迷于“表达的完全自然性”的影响,他们可能扭曲了源语文本的风格,很难忠于源文本。甚至他们可能简化语言和破坏源文本的美感,这样,读者可能会被误导。例如,尼达建议“洁白如雪”可以翻译为“洁白如白鹭的羽毛”,如果受众不熟悉雪(2009:10)。而奈达确实低估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想象的能力。随着全球化和国际化的影响,人们可以理解和适应陌生的、抽象的东西。与此同时,奈达也低估了人们寻求真理的决心。翻译作品的读者希望了解当地的风俗,传统和特色。他们读翻译作品时,如果发现文中的世界和自己的国家没有区别,他们可能怀疑或被误导。这不利于人们了解外面的文化,从长远来看,它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总是尽力使他们的翻译作品自然理想地呈现。对于这一问题的标准,奈达和泰伯也认为:“翻译就是用译入语中受体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首先在意义上,其次在风格”(尼达,泰伯1969:13)。根据功能对等理论,衡量翻译质量的最终标准是让读者正确理解原始信息。因此内容的对等先于形式的对等。进而翻译策略应该反映深层结构的功能对等,而不是表面结构的形式对等。功能对等重视对原文的依赖性,力求一种更自然的翻译,因此译文的可读性比保存原始的措辞更重要。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力将消息或信息传递给观众。但这一理论存在一些问题。首先,翻译的信息应该包括风格和意义。不同类型的文本,风格和意义占据不同位置的重要性。但根据奈达以上描述,意义先于风格。实际上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尤其是诗歌的翻译,风格本身就是将信息传递给读者的重要方式。如果对其形式不足够重视,甚至忽视,诗歌翻译也就不完整而且诗中所隐含的美也可能会丢失。除了文学作品,在翻译应用文时,译者应该努力平衡的风格和意义这两个载体,力求协调。例如,广告的翻译,风格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所以当翻译成其他语言时,节奏,头韵和修辞必须被全面考虑。其次,这个问题存在于“最接近的自然对等”。仔细看一下这个描述,有些问题是不言而喻的。在英语中,“对等”这个词来源于“平等”这个词,这两个词都是没有比较级的(Quirk 1985:435)。但尼达用“最接近”限定“对等”这个词,它实际上是自相矛盾。奈达自己也表示道,“因为没有语言是完全相同的,无论意义还是其表现形式,因此,顺理成章地,语言的完全对等是不可能的”(2009:8),鉴于语言、文化、历史、地理的众多的差异,翻译本身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更不用说对等了。

3.读者反应理论探析

在奈达的理论中,动态对等在本质上被追究为“读者反应”作理论。“所有翻译,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必须关注受体的反应,因此,翻译的最终目的,就影响其目标受众而言,是评估翻译的一个基本要素”(奈达2009:14)。这样奈达就将评价翻译作品的任务由评论家转到读者。因为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读者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作品也会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读者的主观性表明,它不能被视为标准来评价翻译作品。他进而以他在《圣经》的翻译实践为例,“圣经的翻译不仅要提供人们能理解的信息,而且人们可以感受到它的相关性,可以付诸行动”(2002:775)。奈达不仅强调读者对翻译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且还重视翻译信息的影响。无疑奈达过分强调了翻译的责任。

另外,依托读者反应理论,奈达也探讨了翻译的本质。“翻译意味着交流,这个过程取决于翻译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奈达1993:116)。在某种程度上,翻译确实是一种交流,增进人们的相互了解。但另一方面,翻译不仅涉及到翻译作品的读者他们的反应,但也应注意源文本的重要性和其读者的。实际上,奈达过分强调翻译作品的读者的字者,而忽略沟通的二元性。

奈达对于动态关系的陈述也有一定的局限性。“源文本中所传递的受众和信息的关系应该对等于译本中受众和信息的关系”(奈达1964:159)。奈达认为,一个理想的有效的翻译应该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功能、信息和反应上实现对等。但因为读者的文化背景、信仰、教育背景、兴趣、和价值观的差异,他们会对相同的作品有不同的态度,对衡量作品有不同的标准。

4.结论

毫无疑问,尤金・奈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理论家之一。作为其理论核心的功能对等理论也是基于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翻译经验。但是奈达的理论渊源时西方文化和语言,尤其是圣经文化。因此相对于圣经翻译而言,这一理论对于其它文学作品的翻译适用性遭遇尴尬。他对于其它文化和语言探究甚少,因此它的翻译理论对于印欧语系之间的翻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对于其它文化相对有着局限性。但他调查对东方文化和其他语言的知识是有限的而他的理解和熟悉英语。(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Bibliography

[1]Ma,H.J.& Miao,J.(2009).Selected Reading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Nida,Eugene A.(1964).Towards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Leiden:Brill.

[3]Nida,Eugene A.& Taber,C.R.(1969).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Leiden:Brill.

[4]Nida,Eugene A.(1993).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 Hai:Shang 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Quirk,Randolph et al.(1985)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New York:Longman.

[6]Shen,Y.P.(2002).Selected Reading of Western Translation Theories.Bei 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