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湖北随州出土曾候乙墓铜冰鉴(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湖北随州出土曾候乙墓铜冰鉴(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位于现在湖北北部随枣走廊、河南南部南阳盆地的这些地区是西周“汉阳诸姬”分布的地区,分封的目的是为了遏制南方日益强大的子爵诸侯楚国。在楚灭曾之前,曾国是周王朝分封诸同姓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他的文化受到来自北方中原周文化的影响,铜冰鉴的造型、纹饰和铭文、冶铸上表现了与中原文化的一致性。但由于楚国在春秋中期以后政治、军事和经济实力的逐渐强大,楚周边诸国包括曾国在内的文化又同时受到了南方楚文化的影响,特别是战国初年曾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曾国的文化也就成了楚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可以说这件古代冷暖两用的古代“冰箱”是南北不同文化艺术相互碰撞的产物。

[关键词]冰鉴 青铜 失蜡法 鸟虫篆 蟠螭纹 蕉叶纹 过滤器

中图分类号:K876.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3-0293-01

近日长江中下游又进入到了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中,在炎炎夏日里若能品尝到冰箱中经过冰镇的冷饮,莫过于是夏日中最大的快慰。一想到冰箱其实这个词其实十分有趣,在我们的印象之中箱是一种类似于盒子的东西,比如一箱水果或是一箱玩具。若要取其中的物品往往是从顶部取物的。但我们现在的冰箱门却开在侧面而并非是顶面,或许你会想到冰柜,因为冰柜的门就是开在顶部的。仔细寻思柜这个词,你会立马想到比如一书柜的书,一柜子衣服。你或许会发现冰箱和冰柜这两个词似乎被颠倒命错了名。但其实中国远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有了类似冰箱功能的器物,而且这个“冰箱”的门就是开于顶部的。所以冰箱一词古已有之,人们习惯地将我们现在侧面开门的冰箱称为冰箱而把后来顶部开阖的称为冰柜了。这完全是因为冰箱这个词的先入为主而并非是古人造词定名的错误。

那么两千多年前的“冰箱”长个什么样子呢?看了后你会发现这确实跟你脑子里箱这个字的概念相符合,因为他就是顶上开启的。湖北省北部随州城郊擂鼓墩一号大型古墓是上个世纪七十末年现的,以出土的巨型编钟著称于世。就在这次考古大发现中就出了两件古代“冰箱”且与著名的大编钟同出土于中墓室,显出一派贵族们当年钟鸣鼎食的快意生活。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籍《周礼・天官・凌人》中就有“大丧共夷盘冰”、“祭祀共冰鉴”的记载,所以尊盘、鉴缶亦可称为“冰盘”、“冰鉴”。但是他们却有着另外一个名字叫“铜冰鉴"。

1978年在湖北随县出土的时候有一对这样的铜冰鉴。不过他并不是一样大的,有一个大些一个小些像两个孪生兄弟。他们的所有者是当时被夹在南方大国楚国与中原诸侯国间的曾国侯乙的。初步的判定年代是春秋之末战国之初,赵魏韩三家分晋之时。距今大约是2500年左右。

铜冰鉴主要由六部分组成分别是外面上大下小的方形鉴身与鉴盖,内部略小型的方形尊缶及缶盖,以及一个长柄的带流勺和一个漏斗状的青铜过滤器。鉴高63.2cm、缶高51.8cm、鉴边长62.8-63.4cm、重170kg。过滤器通高88.5cm、重4.6kg。由方鉴、方缶组合而成,缶置于鉴内。鉴直口,方唇,短颈,深腹,四个兽形足承托鉴底。鉴身四角及四边中部榫接八个方形或曲尺形附饰和八条龙形耳。方鉴的顶盖面板中空,留有方孔以套合方否颈部。鉴盖浮雕变形蟠螭纹,鉴体浮雕蟠螭纹,下腹饰蕉叶纹;方缶小口,方唇,斜肩,鼓腹,平底。缶上装饰勾连纹、菱形带纹、蕉叶纹等。放置时,方鉴底部安装有三个十分精细的活扣弯钩设计,当与尊缶的足部榫眼对应时,其中一个弯钩带有活动的倒钩功能,能十分稳固地将内部的尊缶圈足与外部的方鉴地板相扣紧不松动从而固定方缶。像这样的自动倒扣装置在同期出土的青铜器上也屡有运用。这不得不说是古人制造器物时的一种巧思。总体可以上说是“外鉴内缶”,鉴与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在炎炎夏日里可以放置冰块以冰镇缶内的美酒。不过也可以在寒冷的冬日放入热水靠热的传导与对流加热缶中的冷酒使之成为暖意十足的美酒佳酿。当时古籍中有记述中原地区有大象、犀牛等热带动物出没,可见位于更靠近南方的曾国的气候一定更加炎热。在当暑热难耐之时,又在没有发明空调与电风扇之前,贵族们如能品尝到冰镇过的美酒,这不能不说是当时夏日里的至高享受。

一看到这个外貌古怪繁复而神秘的“冰箱”你一定会问他是用什么东西造的,答案是用青铜。说到青铜他可是人类历史上所使用的第一种合金,主要由纯铜然后加入少许的锡和铅熔混而成。但单单纯铜形态性质是十分柔软的,被称为红铜,或者纯铜。记得在小的时候上物理课玩过电线里面略带红色的铜丝,感觉质地非常柔软可以在自己的拇指上缠绕成圈然后形成弹簧状的铜线圈。如果在其表面用指甲轻轻一划便会出现一道划痕。那么如此柔软易变形的铜能制作成器物工具呢?他的牢固度我们可想而知,如果用纯铜来制作一个现代的勺子,估计在翻动饭菜的同时自身就会扭曲变形从而影响其使用了。但是当加入了锡与铅之后物理属性发生了重大变化,熔点变低,溶液流动性变好。最重要的是青铜变得十分坚硬与有韧性。关于具体的合金配比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的古书《考工记・六齐》中科学而富有经验总结性的进行了论述。不过在当时的情况环境来讲,红铜弥足珍贵,甚至铜有一个十分好听的名字那便是“金”。古代天子往往以赐“吉金”的重量,来衡量立功者所立功业的大小。古人对金的认识不象现在这样单指黄金,而是对金属类的总称。这么珍贵的东西在当时的古人看来视若珍宝,多用于重要的祭祀或是宴飨之上,很少会拿来做普通百姓日常的生产工具。我想其原因是铜原料太珍贵并不是所有地方都产铜矿,制造青铜器所需要的人力劳动成本社会成本过高。这不像制陶单单靠少数几人便可完成,家家可以生产,即所谓“一人成众器”。而青铜器的生产必须有高度的生产协调与分工才能够完成,则可谓“众人成一器”。因此铜器无比珍贵且经久耐用。在他们刚刚被制造出来的时候颜色可不像现在这样黑漆漆、绿油油的,相反他是金灿灿的。在较为昏暗的室内泛出耀眼的光芒。可以想象一下西周中期受封于汉水流域的汉阳诸姬们当年的幸福生活,那一定是个熠熠生辉钟鸣鼎食的“青铜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