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当前“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主要以验证性操作为主,缺少与计算机实际应用相关的设计性实验,无法调动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探讨了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模式,对实验任务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从实验教学的课时数调整、考核比重以及教师教学工作量评定等方面论述了与改革相关的保障措施。

关键词:任务驱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0-0060-03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现状问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面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包括理论和实验两个环节的教学内容。然而,修完“计算机文化基础”这门课程后,学生在实际生活与学习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还比较弱,很多学生不了解计算机硬件设备的专业名称和主要技术参数,无法独立安装操作系统和常用工具软件,无法按照学术规范排版毕业论文等等。

实验教学是目前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途径。[1]培养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主要目的。目前我国高校的实验教学普遍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即验证性实验内容比重过高,而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内容很少。[2]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大多数是要求学生完成理论课上由教师演示的操作步骤,或者一些简单的组合操作,缺少综合设计的实验内容。由此导致学生每次实验课完成的都是一个“小部件”,无法组装成完整的“作品”,学生难以体会其中的成就感;而且实验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缺乏联系,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此外,面向不同专业和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实验内容都是“一刀切”,谈不上设计性和创新性。

如何改变这种实验教学现状,提高学生进行实验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呢?笔者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有感兴趣的事情可做,做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事情,做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因此,本文尝试从任务驱动的思路探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

二、实验任务的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围绕任务,通过对学习资源的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或者小组协作来完成任务,从而掌握任务(或问题)所包含的知识。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解决问题和创新实践的习惯与能力。

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将转变以往“验证性实验操作”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专业学习、兴趣爱好出发,设计一系列有实际应用意义的任务用于实验教学。计算机软硬件、办公软件操作、数据库设计等相关知识巧妙地包含于各个任务当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知识,达到实验教学目的。

实验任务的选择与设计是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改革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因为任务的优劣是调动学生动手实践积极性的关键,教师需要经过周密计划来选择与设计实验任务。

1.实验任务来自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应用

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工具,学习、生活、社交都离不开计算机。“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任务设计应该紧紧围绕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完成实验任务后的成果能够真正为大学生所使用。笔者根据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应用需要,设计了如表1所示的实验任务。

大学生刚刚踏入校园时,学校开展的各种迎新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招新都是宣传海报设计、竞聘演讲(电子讲稿)、个人简介的实际应用情景。把这些真实的生活情景移植到“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任务中,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动手实践的热情。而且,完成任务后所得到的作品立刻就可以派上用场,又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成就感,促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下一个实验任务,形成良性循环。

表1所列出来的实验任务案例面向所有专业的学生,因为这些任务所涉及的应用场景是绝大多数学生都会遇到的。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对计算机技术的不同要求,设计一些提高性的实验任务。比如对于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图像处理、视音频编辑方面提高实验任务的要求。而对于财会类专业的学生,则可以在数据库技术应用方面设计提高性的实验任务。师范类专业的学生,还可以让学生使用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以实地实践为主的实验教学任务设计

在以往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资源的限制,有关计算机硬件和网络连接相关基础知识的实验教学很少有机会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主要以教师演示为主。在基于任务驱动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实验教学,可以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校园计算机维修服务“活动、分批组织学生到学校计算机机房维修部门和校园网络管理部门进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完成实地实践的任务。具体的实验任务可以和这些维修部门的管理人员共同协商,根据实际维修工作灵活安排。这些实地实验任务适合以小组协作的方式进行安排,最后的实验结果主要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包括硬件故障描述、问题诊断、处理过程、维修结果以及各成员的分工情况等内容。

三、实验任务的实施

由于新的实验任务不再是简单的验证性操作,而是需要学生根据任务目的去设计具体的作品形式,再根据作品效果去研究所需要的功能操作,最后通过动手实践这些功能去完成任务。所以这是一个促使学生不断思考、尝试、修正的探索过程。同样的任务,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设计效果,而同一种设计效果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软件操作组合来实现。这种允许自由设计和灵活操作的形式往往最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实验任务(如个人名片、个人简历、电子演说讲稿、宣传海报等)面向不同的学生就具有不同的个性化设计元素,所以每个学生所使用的操作工具和步骤都不尽相同,甚至允许学生使用不同的软件版本来实现所要的功能。因此,不同学生的实验任务的实施不再以完成指定的软件操作步骤为主要教学目的,而是以最后完成任务的质量(或作品效果)为考量标准。

在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上,由于实验任务具有设计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课不再适合以往“一次理论课后紧跟一次上机课”的轮流循环模式。具体的课时安排可以根据实验任务要求,先集中一段时间讲授完相对完整的教学内容(比如计算机基本结构部分或者Word软件操作部分),然后再安排连续的一段实验教学时间让学生完成相应的实验任务,类似一次小型的课程设计。

在最后课程结束时,则要求学生把该课程所有的实验任务整合在一起,完成综合性的任务。比如:让学生建立个人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电子档案袋,整合和管理该课程所有的实验作品,既有效保存了各个学生的实验成果,也是学生学习过程的一种记录;或者收集学生所有的实验作品制作专题集,比如个人头像专辑、海报专辑、策划书专辑、名片专辑等。而在文字处理相关教学内容部分,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本书,并在Word中原样编排这本书(包括封面、封底、目录、标题、正文、标注、附录、参考文献的排版),这项实验任务的实施对于大学生以后的毕业论文排版与设计非常有用。

四、实验任务的评价

在完成了实验任务后,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同时提交实验作品和实验报告。实验作品体现了学生完成任务的最终效果,而实验报告则要求学生把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操作工具、步骤、解决思路进行陈述。对于小组协作完成的实验任务,实验报告上还需要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情况。在实验任务完成情况的成绩评定上,实验作品占60-70%,实验报告占30-40%。

由于实验任务和学生的实际应用情景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对实验作品的评价应该同时考虑知识的丰富性和作品的实用性。不是使用的操作步骤越多、越复杂就越好,能够实现任务目的、简洁明了、快捷方便等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要素也需加以考虑。比如个人名片设计,信息简明扼要、界面美观大方、有个人特色是最重要的评价标准,背景图案、字体大小与颜色设置等相关操作要围绕这些标准“适量运用”,不能因为没有使用到哪一个操作步骤而降低成绩。

对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评价,应以鼓励为主。特别是因为大学生在入学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完成的实验作品也会相差甚远。了解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对不理想的实验作品提出修改意见,或者通过搭配协作小组让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对于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学生,可以通过进阶级的专题形式(比如网页设计高级应用、PowerPoint高级应用等)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此外,除了成绩评定,还可以通过开展比赛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实验作品,比如开展海报设计大赛、网页设计大赛、个人名片秀、个人头像秀等活动,以提高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积极性和成就感。

五、相关保障措施

多数实验依附于各课程教学,实验课被当成理论课的附属,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能力。[3]当前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也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4]无论是课时数量还是考核权重,实验教学都处于“附属”地位。要改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模式,必须要转变这种“附属”关系。

1.增加实验教学课时

为了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设计性和综合性的实验任务,并且提高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必须增加实验教学的课时数。考虑到当前大学生入学前的计算机技术平均水平在逐年提高,因此实验教学的课时可以提高到总课时的60-70%。在减少课时的理论教学中,教师只需要讲授重点和难点知识,而其它基础性知识和基本操作则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网上习题库、常见问题答疑系统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课余自学。这种方式也有利于避免以往理论教学的“一刀切”现象,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又可以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提供便利。

2.改革实验教学考核方式

提高实验教学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是提高学生完成实验任务的主要动力。在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中,实验课总成绩的考核对象包括平时的实验任务和期末的综合性实验任务两部分。而实验课成绩在该课程总成绩中所占的比重也应该提高到60-70%。

3.改革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量评定标准

相比以往“验证性操作”的实验教学,在基于任务驱动的“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模式中,教师需要在任务设计、任务评价两个阶段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这部分工作量是不能简单以课时数来衡量的,而应该结合实验的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以及学生反馈与实验效果等方面对实验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进行科学、公正的评价。改革当前以课时数为标准的教学工作量评定机制,注重考核教师对实验的设计与评价工作、对学生的实验辅导以及学生实验作品质量等方面的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推动“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

参考文献:

[1]王伟,孟祥贵,安寅.“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2).

[2][3]付丽,罗钧,孟丽娅.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1(1).

[4]杨露,孙怡,张守网.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改革与实验室管理的实践与探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