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分析了全州县耕地质量现状,说明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概况,指出了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关键词:耕地;粮食生产基地;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1019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土壤是粮食生产的物质基础。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是耕地土壤的数量与质量,其耕地地力质量更是决定粮食产出的主要条件。要保障粮食安全,实现由“藏粮于仓”向“藏粮于地”的有机转变,就必须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升为重点的长效机制,坚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1 全州县耕地地力质量现状

全州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自建国以来就非常重视提高耕地地力质量。20世纪50―60年代增施有机肥深耕改土,并发展以绿肥为主的有机肥与化肥配合使用;20世纪70年代继续发展绿肥并开始推广氮肥深施,在注重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化肥,开始实行有机、无机配合,氮、磷、钾配合施用,土壤肥力呈上升趋势,耕地地力质量得到较好的保护;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展的第2次土壤普查,摸清了全州县土壤种类及情况、障碍因素、土壤肥力状况等,提出了因土施肥、稳定发展绿肥培肥地力、大力推行秸秆还田技术及增施磷、钾肥,注重氮、磷、钾“三要素”肥料配合施用等培肥地力、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的具体措施,耕地地力质量得到了快速提高,粮食生产也得到空前发展。2008年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对全州县耕地面积采取有代表性的5334个土样进行常规分析,累计化验87214项次,将分析结果与第2次土壤普查比较,全州县县域土壤肥力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其有机质上升8.00g/kg,全氮上升0.46g/kg,有效磷上升5.3mg/kg(见表1)。

根据全州县县域粮食产量的实际,按农业部《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NY/T309―1996)》、《广西耕地类型及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全州县2010年耕地土壤4.62万hm2面积等级划分是:高产耕地(1级、2级)面积为1.2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耕地(3级、4级)面积为2.10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45.46%;低产耕地(5级、6级)面积为1.2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92%。其中:高产水田面积为1.23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30.04%,占耕地总面积的26.62%;中产水田面积为1.80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51.28%,占耕地总面积的38.96%;低产水田面积为0.48万hm2,占水田总面积的13.68%,占耕地总面积的10.39%。旱地地力较差,无高产旱地;中产旱地面积为0.30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27.02%,占耕地面积的6.49%;低产旱地面积为0.81万hm2,占旱地总面积的72.98%,占耕地总面积的17.53%(见表2)。

2 全州县粮食生产基地建设概况

全州县总人口79.4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36万人,耕地土壤总面积为4.62万hm2,其中水田总面积为3.51万hm2,农业人口及耕地面积均约占桂林市的1/4,是桂林市人口最多,耕地面e最大的农业生产大县,粮食播种面积常年在8万hm2左右,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常年在6万hm2左右,年总产37万t以上,占粮食总产的88.09%。1987年全州县被列为全国第一批111个商品粮基地县之一,全州县粮食快速稳步上升。1990年,全州县被国务院授予粮食生产先进单位,2004年被区农业厅认定为水稻粮食无公害生产基地,荣获全区粮食生产先进县;每年为国家提供商品粮约20万t,其“藏粮于地”,不断提高耕地地力质量,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为国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2003年、2005年、2006年、2009年4次获得国家粮食生产先进县光荣称号。耕地的数量与质量是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2大关键因素,但全州县耕地后备资源严重短缺,扩大耕地面积的潜力十分有限,又加上城镇化和工业建设发展不得不占用部分耕地的严峻现实;据全州县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1983―2009年的26a间,全州县耕地面积净减0.22万hm2,年平均减少84.60hm2;2009年人均耕地仅633m2,人均水田473m2,由此可见,发挥全州县有限的耕地资源,建立起以耕地数量保护和以耕地质量提高为重点的长效机制,提升现有耕地质量,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基地建设与粮食安全的基本保障。

3 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粮食生产基地

3.1 存在的问题

3.1.1 用地养地培肥地力重视不足,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

目前,全州县一些农民片面追求眼前效益,长期采取掠夺性的方式经营耕地,对耕地重用轻养,奢望化肥增产,忽视有机肥积制、施用,冬种绿肥面积从20世纪80年代2万hm2下降到2009年1.33万hm2左右,约有30%农户完全种“卫生田”;农用化学物质投入不当及工业“三废”污染,加剧了耕地生态环境恶化,耕地土壤酸性化、板结,全州县耕地耕层土壤pH值比第2次土壤普查下降了0.8个单位,其多种原因造成中低产田面积仍较大,面积达3.39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73.38%。

3.1.2 耕地占补平衡重数量轻质量,耕地质量等级降低

占比平衡纯属是耕地数量上的平衡,耕地质量则远没有平衡。各种建设用地绝大部分占用的是城郊及平原地区的良田沃土,“占补平衡”开垦的耕地则大多是在丘陵或滩地,土壤肥力低,质量差,产量低,直接降低耕地质量等级,这部分新垦地粮食生产能力不能达到原来耕地的水平。

3.1.3 农田基础设施不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求,农田沟渠设施老化

全州县大多数农田水利设施都是20世纪50―70年代建设的,目前已老化,由于全州县财政基础薄弱,财政对农业投入不足,一些农田水利设施得不到维修,防旱、排涝能力差,无法正常灌溉农田;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缓慢,农田机耕不足,导致农田土壤耕层普遍性变浅,部分耕地土壤基础地力下降。本次调查全州县耕地水田耕层厚度平均为14.56cm,比第2次土壤普查时变浅了1.2cm,造成土壤养分含量不均衡,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影响了耕地质量的提高。

3.1.4 经费投入不足,施肥指标体系建设滞后

长期以来,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主要依赖上级下达的专项资金,但专项资金不是年年都有,没有持续性投入维持开展工作;地方性的相关施肥体系研究也未能同步进行,施肥的盲目性比较突出,难于保证提升耕地地力质量,建设好粮食生产基地。

3.2 主要对策

3.2.1 提高认识,夯实基础

深刻认识耕地在建设粮食生产的基地基础地位,狠抓粮食安全,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管理条例》,鼓励、引导农民大力恢复绿肥生产,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多施有机肥,提升耕地有机质,培肥地力,切实解决对耕地“只用不养,重用轻养”和耕地养分非均衡化问题,把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作为建设粮食生产基地的基础,夯劳夯实。

3.2.2 积极争取项目资金,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改造中低产耕地,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保障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增加农田水利及改造中低产耕地等基本设施的投入,重点实施好全州县县域综合农业开发、耕地整治、现代农业、沃土工程、有机质提升等提高耕地地力质量为主的农业项目,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加强全州县县域灌江、石砚、源口、易家、磨盘、五福6大水利枢纽工程的加固以及灌溉主支渠清淤、防渗与维修工作,增强农业防灾、抗灾、救灾能力;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步伐及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建设排灌分家、旱涝保收、便于机械化作业高标准农田,对中低产田改造真正做到改良一片、成功一片、收益一片,逐步扩大高产稳产农田的面积,并进一步重视新开垦、整理和复垦耕地质量建设,围绕土、肥、水、气、热,增施肥料、栽种豆科作物等快速培肥技术,加速新垦地土壤熟化,提升耕地地力质量,真正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秉乘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原则,积极发展种粮大户,以及加强大、中型农机具添置及农田机耕道路建设力度,提高农业机械水平,推进粮食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优质化、产供销一体化,努力提高粮食生产的产业化水平和经济效益,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3.2.3 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提高平衡施肥的针对性和科学性,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

通过健全土壤监测网络,利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开展经常性的土壤肥力与施肥效益长期定位检测,科学制定平衡施肥方案,最大限度的缩小平衡施肥的时空差异,提高测土施肥方案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可靠性的科技水平;以测土施肥等农业科技作支撑,采取“测土―配方―配肥―供应―施肥指导”一条龙服务,强化技术培训到户,配方肥推广到田,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将平衡施肥技术普及到V大农民中去,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覆盖率、入户率和到位率;重视土壤培肥,合理施肥平衡土壤养分含量,坚持有机肥与无机肥相结合,恢复发展冬季专用绿肥生产,使专用绿肥生产恢复到20世纪70―80年代水平,即绿肥种植面积在2万hm2左右。

3.2.4 依据国家法律规定,加强耕地地力质量管理,不断提升耕地地力质量,促进粮食生产基地建设

应将耕地地力质量指标作为承包责任书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承包责任书中的同时,从农业发展基金或其他经费中安排耕地地力质量管理经费,并采取有效措施对破坏耕地质量建设的违法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是耕地地力质量监管的主体,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建立耕地地力质量监督管理制度,研讨耕地地力质量及其管理、粮食生产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及时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着手制订中长期规划,逐步建立监管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蒋振岳.全州土壤[M].全州县印刷厂,1986.

[2]全州县统计局.全州县统计年鉴[M].全州县印刷厂,1950―2011.

[3]全州县土壤肥料工作站.全州县耕地力评价技术报告[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