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关于大豆菌核病防治体系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关于大豆菌核病防治体系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随着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开展,社会对于农业领域的种植环节、生产环节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当下的社会经济需要,进行农作物的病害防治模式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文章就大豆病害的相关问题展开分析,从而确保大豆防病害能力的提升,以保证农作物的增长。在日常农业工作中,导致大豆病害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大豆菌核病,它是影响大豆病害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对大豆菌核病发生及其防治措施的应用,展开其抗大豆菌核病品种的有效选择,进行菌核病的积极防治。

关键词:大豆;菌核病;管理应用:存在问题;技术

前言

在农业生产领域中,影响大豆菌核病预防工作开展的因素是非常多的,比如大豆植物的自身性质、土壤因素、外界环境因素、人工操作因素等,这都是影响大豆的病害问题出现的重要因素。在大豆菌核病防治分析中,要展开各个应用环节的剖析,从而确保大豆的菌核病的有效防治,确保该环节的综合运作效益的提升。

1 关于大豆菌核病的分析

在日常农业生产工作中,大豆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一种重要的油料作物。通过对大豆的应用,可以确保食用油渠道的正常运行。随着大豆种植范围及其规模的扩大,这些年来大豆菌核病非常猖獗,其出现了大规模的病害范围,影响了大豆产量及其品质的提升。受到该种病害的影响,大豆的产量会产生一系列的减产,并且其应用品质也会大大降低,特别不利于日常粮食及其工作领域的大豆产物的应用。大豆菌核病在流行年份减产20%~30%,严重地块减产达50%~90%,甚至绝产。近几年,由于向日葵种植面积的加大和大豆重迎茬日趋严重,加剧了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宋淑云等对松嫩平原大豆菌核病发生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呈现逐年加重的趋势。了解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和防治方法,对于大豆菌核病的研究至关重要。

在日常大豆病害工作中,我们可以得知,大豆菌核病是是从存在的。特别是在生育期,在其花旗会产生较大的危害。一般来说,大豆菌核病的发生位置主要集中于大豆的叶面、豆荚等部分。尤其是大豆的茎秆部分,一般来说,受到的影响是比较严重的。在其大豆的幼苗期内其发病的损害是比较低的,这时候碰到下雨天气,并且如果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就可能加大大豆的病情,蔓延了这病的范围,可能会导致幼苗的大规模的死亡。受到大豆自身生长结构的影响,其叶片染病通常发生在植株的下半部分。尤其是其叶面的斑点的出现,这种病斑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发生扩散,其扩散的范围视具体情况而定。病斑中心灰褐色, 四周暗褐色,外有黄色晕圈;湿度大时亦生白色菌丝,叶片腐烂脱落。从花期开始发病加重,多从植株主茎中下部分枝处开始发病, 在感病部位产生褪绿、不规则、水浸状斑,向上下蔓延并环绕茎部,后变成红褐色。潮湿时病斑上长满棉絮状白色菌丝,之后变成黑色鼠粪状的颗粒,称为菌核。发病后期,病茎髓部变空,菌核充塞其中。干燥条件下茎皮纵向撕裂,维管束外露似乱麻,严重的病荚不能结实, 全荚苍白,轻度病荚可结实,病粒腐烂或干瘪;严重的病茎中空,全株枯死呈灰白色,枯死后病株外部的菌核极易脱落到土壤中,因此,该病又称为死秧子病或白腐病。

在该种类型病害蔓延过程中,会发生一系列的联锁反应,比如其前茬种植为油菜、其他豆科植物的,都可能出现大豆的菌核病的发生及其传染。尤其是某些种植菜豆的前茬地,都会出现较大的发病率,从而影响了现实的大豆的正常生长。在这种植被的大豆田应用模式下,其菌核病的发病几率是比较高的,远远高出正常的轮作大豆田种植的发病率。在上述环节的分析中,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实现对大豆菌核病的积极预防,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受到大豆的种类的影响,其发病的具体情况也是不一样的。通过对大豆菌核病的田间调查发现,不同大豆品种由于株高、分枝、叶形、株型等特征的不同, 长势繁茂程度不同,其抗病性有一定差异。大豆品种不同,自身对环境的适应性与抗御性也有所不同,通过对不同品种间抗病性的调查,其结果是在轮作中前茬相同、播种期相近的情况下,不同品种的抗病能力差异很大,发病率最高的达14%,最低的品种仅为0或0.2%,由此可见,在生产上应适当考虑利用抗病品种。

在大豆的生育期内,如果其外界气候条件良好,可以确保大豆的正常生产,如果其长时间处于不好的外界条件,难免会提升大豆的发病率,比如降雨量的多少、降水湿度、风速等的影响。特别是7、8月份,受到持续的低温、较高湿度的天气的影响,对于大豆菌核病的泛滥是有促进作用的。并且在其种植过程中,如果其种植密度大的地块,因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易发施用有机肥多的地块以及距离家属区近垃圾粪便多的地块发病重。另外,施用氮肥过多的田块,大豆生长繁茂,田间郁蔽,通风透光条件差,造成土壤湿度过大,也有利于大豆菌核病发生。整地方式不合理会造成病害的发生,深翻可有利于控制菌核病的发生。

2 大豆菌核病防治方案的优化

为了满足当下的大豆菌核病的防治需要,展开相关的防治措施是非常必要的。首先,我们要进行大豆种植轮作制度的应用,要避免与一些农作物进行轮作,比如油菜、向日葵等。当然了,为了更好的进行大豆菌核病的预防,要保持与禾本科作物的轮作时间。在应用过程中,也要进行无病种子田的应用,进行抗病品种的选择。目前来说,为了更好的进行大豆的品质及其产量的提升,进行种子田的稀植模式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减少菌核病的种子传播。耕作栽培防治,发病田块收割后要及时深翻,将土表的菌核埋入20 厘米以下的土层内。发病地块要单独收获,及时清除田间散落的病株残体和根茬,减少初侵染源。根据品种的特性合理密植,公顷保苗25~32 万株。地块尽量平整,病田收获后应深翻,在大豆封垄前及时中耕培土。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大豆田间湿度。适当控制氮肥的用量,防止大豆徒长。

为了满足现实工作的需要,展开相关的化学防治模块是非常必要的,进行其喷药环节的控制。在喷药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药剂,比如速克灵、农利灵等。在药剂选择过程中,也要进行用药量的控制,以满足大豆的健康发展的需要。比如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每公顷750~1000克,对水喷雾;25%的施保克乳油,每公顷1 050 毫克,对水喷雾。一般于发病初期防治一次,7~10 天后再喷一次,但一定要喷得均匀,才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在种植过程中,可以进行一系列的生物防治模式的应用,比如对细菌寄生菌及其真菌寄生菌的应用,确保其相关试验环节的正常开展。在离体试验中,可以发现黄绿木霉菌混剂对于菌核病病斑有良好的抑制作用。黄绿木霉菌处理对大豆根、第一复叶、第三复叶的PAL、PPO、POD 活性均有明显增强作用。纳米银水剂对大豆菌核病核盘菌具有较好的抑制能力,菌丝在纳米银有效中浓度下的生长受到很强抑制。

3 结束语

通过对大豆菌核病防治措施的分析,以满足当下的农业大豆种植的需要,保证其品质及其产量的提升,从而满足当下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丹,许艳丽.大豆菌核病的识别与综合防治[J].大豆通报,2006(3):15-16.

[2]刘宇.大豆菌核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