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滨州沿海经济产业情况及气象服务现状需求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滨州沿海经济产业情况及气象服务现状需求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根据滨州海洋产业现状与规划,综合分析目前海洋气象服务能力和制约因素,研究和强化气象服务措施,使之更加有针对性地完善气象业务能力建设,强化气象服务手段,突出气象服务重点,提升服务能力,逐步适应滨州海洋经济发展的气象需求。

关键词:沿海经济;气象服务现状;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P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195

1 基本情况

滨州市海岸线长239km,约占山东省的8%;滩涂17万hm2,约占山东省的31%;-15m浅海20万hm2,主要经济产业有盐业生产和盐化工企业、滩涂和浅海养殖、海洋捕捞业、港口和风力发电等。

1.1 盐业生产与盐化工

目前全市已形成以埕口盐化集团、鲁北盐场、无棣海化公司、车网城盐场、沾化海源盐化有限公司等为龙头的16家盐业生产及盐化工企业,宜盐面积10.93万hm2,盐化工产能占全省产能的13%,原盐生产能力达到500万t,烧碱生产能力120万t、环氧丙烷生产能力20万t,溴素2.5万t、环氧氯丙烷生产能力10万t。

影响盐业生产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量、蒸发量、风力和温度,主要气象灾害天气是暴雨和风暴潮,为减少和避免降水与风暴潮对盐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各产盐业企业推广塑苫措施,目前塑苫结晶面积达到0.32万hm2,占总结晶生产面积的95%以上。由于采取塑苫的经济效益止损点约为降水量5mm左右,各盐业完成塑苫时效在2~3h期间,滨州市气象局和沿海县气象局与各盐业企业建立了长效专项气象服务机制和气象服务信息传播渠道。

1.2 沿海滩涂养殖

目前滨州市海水养殖主要分为海上、滩涂、池塘、底播和工厂化立体水方等方式,养殖品种主要有鲈鱼、大菱鲆、半滑舌鳎、海参、对虾、梭子蟹、螺、蛤、海蜇等,养殖总面积为90681hm2。

影响滨州沿海滩涂养殖的主要灾害是暴雨和风暴潮等天气,由于这2种灾害天气属小概率事件,加之灾害防御的投入成本较大,致使各养殖企业对防御灾害的认识与防御能力都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数养殖企业也没有与气象部门建立起稳固畅通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输机制,各养殖企业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获取方面往往是通过常规的公众气象信息渠道或其上级管理部门等,这使其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受到很大的局限性。

1.3 海洋捕捞业

目前滨州市共有渔业船舶1045艘,渔船主要作业生产区在黄渤海,分布在滨州近海、莱州湾、威东渔场、石岛渔场、海州湾渔场等,大部分渔船在近海、近岸捕捞。

影响海洋捕捞船舶的主要气象灾害天气是大风和海雾等天气,滨州市成立海上搜救中心以来,与滨州海洋与渔业局、滨州海事处建立大风预报预警信息传送渠道,遇大风灾害天气,在第一时间向海洋与渔业局、滨州海事处进行服务,他们及时通过现有服务渠道通知海上作业船只提前做好预防;指导无棣和沾化县气象局及时向沿海乡镇进行服务;对沿海自动站气象站进行加密布设,目前最靠近沿海的有6要素站1个,5要素站3个,4要素站1个。

1.4 港口建设

滨州港规划为3大港区,即海港港区、大口河港区和套儿河港区。目前套儿河港区,建成投用500~3000t级通用散杂货泊位18个,年吞吐能力325万t;大口河港区现有1000t级泊位7个,均运营良好。海港港区规划建设深水泊位120个,先期规划3~10万t级泊位53个,年设计吞吐能力为6000万~1亿t。一期工程建设2个3万吨级通用散杂货码头和3个5万t级液体化工码头,年设计吞吐能力2000万t。

港口气象服务需求主要是降水、温度、海雾和大风预报预警服务,目前市气象局还没有与各港区建立起有效的气象信息服务传输机制。

2 海洋气象服务现状与分析

2.1 盐业生产

为各盐业生产企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降水、大风、蒸发、温度和风暴潮等。借助滨州新一代天气雷达和现已建成的自动气象站,加之有20多年的盐业气象服务经验,对于中雨及以上量级的降水天气都能够及时准确的进行服务。目前盐业专项服务的主要薄弱点是中雨以下的小量级降水定量预报方面,因空报或实际降水量小于5mm而采取塑苫致使产生一定的塑苫成本经济损失;因漏报或错报造成5mm以上降水产生而没有及时进行塑苫措施。

2.2 海上生产作业及运输安全

及时为海上生产作业及运输安全提供气象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服务内容主要是大风、海雾天气。海上生产作业及运输船舶的气象信息获取主要以收听天津广播电台天气预报为主。

由于海上生产作业船舶和运输船舶大多属于个体所有人,为此滨州市气象局利用滨州市海洋与渔业局、滨州海事处对海上作业船舶的行政管理与安全保障职能,与其建立了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息传输机制,遇有灾害天气影响及时通过现有渠道向海洋与渔业局、滨州海事处通报,他们及时向海上船舶进行气象灾害防御提示。目前制约气象服务的主要因素是由于上级海洋预报的精细程度不够,加之近海没有监测点,致使大风预报量级误差较大,难以实现短时和临近预报的准确跟踪服务。

2.3 沿海及近海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系统

以临港产业集群发展和海上捕捞、施工作业、海上搜救等气象服务为重点,重点加强大风、海雾、风暴潮等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系统建设。积极向国家和地方申请气象业务建设项目,增加近海区域气象探测设备,以逐步完善近海气象信息探测系统建设,提升对大风、海雾、风暴潮等灾害天气的监测能力,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探测资料共享,提高对灾害天气的预报预警准确率和时效性。

3 存在问题

3.1 海洋产业方面

由于滨州沿海地理、地貌特点,加之滨州海洋经济发展只是近几年才逐渐步入良性发展态势,整个海洋经济产业的集约式机制和管理模式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应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大多还是中小企业或家族式个体企业,防御气象灾害的措施和资金投入有限,加之气象灾害防御意识较为薄弱,容易在较大一部分群体企业中产生忽视气象灾害影响或产生麻痹大意思想。

3.2 气象能力建设方面

陆地区域综合气象探测能力不断加强,针对陆地区域的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准确率已明显提高,气象服务能够基本满足服务用户需求。但目前滨州近海或海上综合气象探测能力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尤其是滨州沿海地处山东省最北部,天气系统上游,海上大风、海雾和风暴潮等预报分析资料寥寥无几,缺乏对灾害天气的有效监测,对灾害天气的预报预测往往根据陆地影响情况进行外推,这也就难以真正做好提前预报预警工作,而且缺乏实况检验,预报准确率也难以有效提高。

4 建议

4.1 制约海洋气象服务的主要因素

缺乏可以应用分析的基础探测资料,滨州沿海和近海为渤海区域天气上游,高空资料的空白和缺乏将对于整个区域天气系统的预测预报起到明显的制约作用,建议在加强近海气象探测设施项目建设方面应从省级或国家级层面上统筹规划建设。

4.2 当前近海及海上气象探测设施有限

可用于滨州区域的海上大风、海雾和风暴潮等预报分析资料寥寥无几,建议省气象局进一步加强探测资料共享总体规划,尤其是与河北、天津等地海上探测资料、天气雷达探测、灾害天气联防等工作的协调力度。

4.3 沿海、近海公共预报预警信息的

建议依托现有的渠道,以目前海洋、海事等政府部门传播渠道为主,专业气象信息在目前的渠道基础上,进一步完善WAP网站等方式。

作者简介:牛丽玲(1962-),女,山东滨州惠民人,高级工程师,从事应用气象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