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传统汉建筑符号的残留与移植手法的应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传统汉建筑符号的残留与移植手法的应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传统时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当代的建筑师正是这样踏着前人的传统而不断创新的。传统汉建筑符号需要我们在现代建筑中应用与传承。

关键词:拓扑;解构;夸张

中图分类号: S339.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汉建筑符号是汉建筑文化比较直观的体现,也是很多建筑师比较喜欢的创作与研究方式,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传统汉建筑符的研究将是比较理想科学的切入口。时代的发展对建筑注入了更多内涵,新的时期新的生活方式需要新的建筑空间与艺术形式。我们既要继承汉建筑文化又不能不加分辨的全盘接收或者完全复古,那么研究传统汉建筑符号在徐州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将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

1:引借

引借,它也是一种常用的建筑符号设计手法。建筑作为社会财富的一部分在它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影响和制约并和时代文化相联系,然而建筑却不能像工业品那样更新换代,人们对建筑本身的理解和认识也是一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过程。由于以上原因,我们将传统建筑中的片段或局部按照当今人们的审美情趣投射到现代建筑中去,使其带有传统的建筑符号,这就是引借。这样设计后的建筑能起到沟通新旧的作用。当然我们对建筑符号的引借,不只局限于传统建筑的片段符号,我们还可以是从其他艺术形式比如民间风俗、服装、音乐、文学中引借需要的符号,并获得良好的审美效果。注意引借与移植是有区别的,引借只是借用符号形式,使用的是现代材料和现代工艺,而移植是把原有的符号完全搬来,用的是古代材料和古代技术。建筑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受到其它艺术形式的影响,同样我们不仅要从汉代建筑还可以从汉代的出行、服装、绘画、音乐、剪纸等各种艺术形式中引借符号用于现代建筑的设计之中。例如:汉文化景区的钟形路灯(图1)和司南小品(图2),这些小品虽然都不是原件,但是我们基本上按照原件的模式把它给拷贝下来,钟的形状、表面的图案、视觉材质等都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古钟的形象,位于汉文化景区东大门入口处的司南也基本是是按照这个原则把古件给复制了下来,这种做法就是引借,虽然是借用但是却是完整的、全面的、立体的还给历史本来的面目。

图1图2

2:拓扑

拓扑本是数学领域中的一个名词,它是研究几何图形非全等的双方在拓扑变换下不变的性质,也就是拓扑等价。举例来说,一个图形和另外一个图形如果能够完全重叠叫做全等形,一个正五边形和不同程度扭曲的五边形,大小不等比例不等的无边形之间不是全等形但存在拓扑等价关系也就是共有同一个性质那就是都是五边形。

建筑符号的演化通常表现为保持原有符号某种固定型制,或者不变的惯性,这种保持根本惯性不变而发生的形式变换就是拓扑变换。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中的惯性长期沿袭在人们的心中而形成一种先验图式,不管这些建筑符号呈现出怎么样的拓扑性变化,人们仍能保持对原有符号的整体性认识,因此我们对建筑符号进行拓扑变换,不需要拘泥符号的局部完整性以及固定的图形形式,而在于保持这些建筑符号之间关系恒定性。拓扑比引借更进一步,它不仅引借而且对建筑符号进行变形。例如:汉画像石馆(图3)和徐州名人堂(图4)的门头设计就是运用了拓扑的手法,在引借的基础上有规则、有原则、有纪律下的变形就是拓扑的真意。汉画像石馆的门头设计是把汉代明器的形象进行适当的变形和简化并把它给门头镶嵌在一起,作为一种符号来表明建筑的性质和用途。徐州名人堂的门头是在汉代屋面形象的前提下设计的,此处的屋面结构完整,但是比例上已经缩小,屋面下的建筑构件包括斗栱已经变形为梯形的直线组合,屋面的用途也发生了变化,它不在覆盖整个屋面为建筑遮风挡雨而是成为一个实心的只用于门头上的一个符号。两处建筑门头的设计都是在约束下进行的。

图3图4

3:结语

传统时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今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在不久的将来都将成为历史。我们当代的建筑师正是这样踏着前人的传统而不断创新的。传统汉建筑符号需要我们在现代建筑中应用与传承。传统汉建筑符号是中国古建筑符号体系里面的重要篇章,也是汉代文化的重要体现者,如果我们能抓住传统汉建筑符号的精髓,遵循科学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并与现代建筑形式、功能、技术以及环境结合起来,将会给传统汉建筑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得汉建筑更加具有生命力;也同样使得象徐州这样特殊的城市,城市特色更加鲜明、建筑形式更加统一、城市个性更加突出;使得更多的人了解汉建筑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彩红.中国古代象征性建筑语言符号的哲学文化研究 [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2]袁莎莎.江南传统建筑符号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6

[3]周学鹰.徐州汉墓建筑[J].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