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翰墨飘香塑人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翰墨飘香塑人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书法艺术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书法教育可以使学生增长文化知识、丰富情感体验、磨练意志品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较完善的人格特质。

[关键词] 书法 人格 知识 情感 意志 创造

将人与对象之间的统一、完美与和谐,最终归于“道”,是中国传统的审美取向。这在中国书法上也有突出的表现,书法审美的传统中,一点一画的式样及其组合状态都能代表书者风骨,体现自然法则,可以从中看到书者的性情、学识、修养、人品等。在传统文化体系中,书法是一种人格自我完善的手段,现在通过书法的研习,艺术境界的追求和锤炼,仍然可以提高、净化心灵,升华生命境界,并将内在因素由内而外,发之于书,所谓“陶冶性灵、变化气质”,大抵就是此意。

人格也称个性,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小学普遍开展的书法教育,现代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强调:艺术教育应以人格教育为主,技术为次。基础教育阶段的书法教学就应当摒弃“美术化”、“技能化”的实用性追逐,以文化教育为根基,从知、情、意、行几个方面,着力于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一、增长文化知识

沈鹏先生说:“书法如果远离了文化,远离了人文精神,便失落了自身。”翻开中国书法史,历代大学问家无不是书法家,而书家无不是饱读诗书者。在古代,书法是文化与艺术的双重载体,书法家与文人高度统一,书写内容是流芳百世的诗词歌赋,或者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丰厚的文化底蕴以上等的书法加以表现,便能给我们以绝顶的审美享受。从东晋的书圣、唐代的欧颜柳、宋代的苏黄米蔡、以致当代的启功先生,无不对诗词书画有着很深的造诣。

丰厚的学养是高尚人格的基础,黄庭坚说:“学书须要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余尝言,士大夫处事可以白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一个学书者,除了在习字上下功夫,更需从历史、诗文、绘画、印章等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尤其文学修养,胸有千秋史,掌上百万兵,修养丰厚,创作自能随心所欲。学习书法的过程便应该是书法技巧与文化修养共同提升的过程。

书法教学应适当增加理论教学课时数,开设古代书法文献导读等相关课程,学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审视书法的流派和时代的风格,提高对书法的认知欣赏水平。在书法史的教学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书法名家的作品及其创作背景,丰富文化知识,领悟书法之美,了解书家的人品学识,化成自己完善人格、成就人生的动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美术与书法等人文学科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学科整合,以丰富各门学科的文化内涵。如语文教材中,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苏轼的《赤壁赋》、文征明书写的王勃的《滕王阁序》,在封面与彩页做了书法配图,飘洒俊逸或端庄典雅的书法,结合奇诗美文,构筑起五彩缤纷的艺术殿堂。把本属于第二课堂艺术教育的书法教学与重点学科、艺术学科结合起来,互相渗透,形成对诗文书画的整体认知,提高对于书法、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的认知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书法教学应当形成以书法实践为主、诗文书画的鉴赏为辅,行知合一的学科教学模式。

二、丰富情感体验

苏轼曾在其书论《韦唐氏六家后》中指出“古之论书者,兼论其平生,苟非其人,虽工不贵。”可见,对于书法的品评标准,与书写者的人品道德、伦理观念也紧密联系。字如其人,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书写者的精神面貌和志趣性格。唐代颜真卿书体豁达大度、雍容大方、深厚有力,正是颜真卿堂堂正正之人品的生动写照;柳公权为人正直,当穆宗皇帝问其用笔之法,柳公权以“心正则笔正”答之,柳书风骨铮铮的书体正是他为人的写照,史称“颜筋柳骨”。 欣赏王羲之的《平安帖》与《何如帖》、《奉橘帖》,三帖连为一纸,行笔流畅,侧媚多姿,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亦不为过。不正契合了那侧卧于东床,潇洒从容的青年才俊的形象。怀素、张旭的狂草,把欣赏者带入一个飘逸旷达、气象万千的境界,大醉、狂走、落笔成书的傲岸不羁的个性跃然纸上,无愧“颠张醉素”的名号。

书者,情动于心,发于笔端。古人说:“不依情,不能发笔,不按理,不能成画。”正是由于有那种“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的情与理的撞击和融合,才能与情思的调度,才使得书法艺术产生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有些作品侧重于表现情绪,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有些作品侧重表现情性、情趣。如的草书作品,表现出大气磅礴的伟人胸襟和翻江倒海的英雄气魄。鲁迅先生的书法作品,则凝重蕴藉、刚气内涵、苍远简和,表现出一种老辣深刻而又冲淡含蓄的情性。

学习书法就是与书家心灵对话的过程,书法作品构筑了书家和欣赏者之间的桥梁,书家以书写对线条传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生必须运用观察力、理解力,经过细致的观察、会心的揣摩,方可领悟。细致观察笔法墨法、结字规律、布局章法,进而感受书法作品的风神韵致,书家个性以及书写之际的情绪状态。学生可以体味书家的各种情绪、情趣、情感,间接地了解人类的心灵世界,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提高自己的审美情操与人格修养。以高尚的人格情操、独特的人格魅力统帅自己的书法作品。

书法教育要在大量书写实践中,陶冶学生性灵,弘扬真善美,塑造其高尚的情操。

三、磨练意志品质

沃勒曾说,尽管我们用判断力思考问题,但最终解决问题的还是意志,而不是才智。意志力是人格中的重要组成因素,对人的一生有着重大影响,人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有意志力作保证。

书法训练可以培养学生坚忍不拔、不怕困难、勇于承担的优良心理素质。练习书法,必须进入一个全身心的投入状态,这种状态叫静止状态。无论这种状态能坚持多久,持之以恒,就能养成逢字不苟、动笔必矩、严谨认真的好习惯。实践表明,学习书法急功近利,反而欲速则不达。要心静气和、端正姿势、持之以恒地苦练。如果没有长期艰苦的磨炼,就无法领悟到艺术真谛,难以敲开艺术之门。“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些“墨水满池;颓笔成冢;画被洞穿。”的故事告诉我们,像王羲之父子,欧、颜、柳、赵这些大书法家是靠着坚韧不拔的意志,不怕困难、挫折、失败的品格,才有千古流芳的成就。

书法要求一气呵成、不可重复,有助于增加学生的责任意识。书法有笔顺要求,又不可以涂抹,这就要求书写者在落笔之前胸中有数,想好每一点画的位置,点挑勾折间呼应关系,字间大小体势的呼应。偶尔出现败笔,也能随机而动,适时调整,做到意在笔先,又能随势应变。

如今的孩子有着优越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有着几代人的呵护,但是自理能力差、缺少的是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学生要让自己的行动有明确的目的性,克服各种外界干扰和娱乐诱惑,拒绝各种暗示,让自己的行动保持一致性,克服优柔寡断、任性、怯懦等不良意志品质。书法不可更改的特点也能培养学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态度,在行动之初考虑到行动的后果,点画不理想,积极补救主动调整,克服轻率、漫不经心、执拗的不良品质。学生学习书法也是在学习持之以恒,学习运筹帷幄,学习遇到困难与挫折时,随势而变,积极补救,从而逐步形成锲而不舍、耐心细致、乘势而动、勇于承担的的优良品质。

意志力是推动行动进行的内部动力。书法教育应当强调意念的驱动力,并在书法实践训练中重视意志品质的培养。

四、培养创造能力

萧伯纳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取得成功的人,都努力去寻找他们想要的机会,如果找不到时,他们会自己创造机会。创造力是现代人成功最重要的品质。

书法艺术是以自由精神为艺术创作手段的。其本质形式是以汉字书写的方式,通过笔墨起伏的轻重粗细、行笔速度的快慢顿挫和空间布局的大小疏密,使线条产生优美的诗意感和流畅的节奏感。书法是中国造型艺术门类中的精华,正是这些线条自由而无穷的变化,造就了书法的魅力。

书法家无不具有卓越的创造能力和鲜明的创作个性。东晋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是其与朋友在山阴兰亭流觞饮酒、赋诗唱和,面对良辰美景、高朋挚友,乘兴写下的诗集序文的手稿。文中抒发的人生无常,美景易逝的感慨之情,与遒美健秀和笔画多变的书风,相映成趣而动人心魄。比如,现代两位书法家于右任、林散之,他们对唐代怀素的《小草千字文》都有机身的临摹功力,但于右任融会章草、狂草精髓,参以魏碑的笔意而创新,带有金石气;林散之则融会汉隶入草,方圆并用,透出书卷气。

承袭传统是书法创新的源泉,学习书法中,勤于临帖是掌握书法技巧的最基本方法,但真正的书法创作也不只是临摹得来的。毕肖原帖,不带有学生个性的作品往往难以很好地完成,书法的创造性表现在对优秀字帖的有机组合,学生把记忆中的表象加以分解组合,在主观意志的支配下,根据情感状态,完成的带有个性特征的书写。

创造性的学习,还需要发散思维,练习书法过程中要不拘一种风格体势,探索多种风格,还可以在确立一种风格后,尝试在细微的笔画间展露个性。

学习者的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创造活动,书写者把自己的认知、情感、心灵的话语通过或浓或淡的笔墨舒展出来,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书写者的知、情、意、行的个性特征,每一次书写都是一次身心投入的创造过程,这样的书法学习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创造的过程。

知情意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共同推动行动的产生和持续,行为越高级,对知情意的要求越高,因此书法教学书法学习一定要以书法行为辅导为核心,书法习作为纽带,用竞赛创作的方式激励学生保持着创作热情,提高书法学习效率。

书法的练习使人与书法趋向统一、完美与和谐,由“书”悟“道”。书法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但健康人格的培养是个复杂的工程,还有赖于其他学科教育教学,以及社会环境、家庭教育,要通过人际交往逐步完善。因此,要树立书法文化教育的理念,建立行知合一的书法教学模式,更要着力营造书香校园、和谐社会的良好氛围,才能使得学生在挥毫创作之时、翰墨飘香之际,提高认知水平,丰富情感体验,砥砺意志品质,逐步形成良好的审美情趣、较完善的人格特质。

参考文献:

[1]郑晓华.书法要自觉成为先进文化的代表――沈鹏先生谈新世纪书法[J].书法,2001,(5).

[2]沈鹏.传统与“一画”[J].中国书法,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