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采石矶上翰墨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两岸,安徽省东部。
汉末三分天下的时候,此处是东吴领地,江东大将朱然,在马鞍山修建了自己的陵丘,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末,朱元璋在这里安营扎寨,营谋天下,至今,江边还残留着常遇春的巨大脚印哩。长江三大矶之一闻名的采石矶,就在这里。当然,马鞍山最为浓墨重彩的一页,还是唐朝诗人李白书写出来的。他行吟江畔,归葬青山,所遗所留,都成为马鞍山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
话说李白,散漫自由惯了,不能自觉自愿地囿服于纲常制度,大大咧咧地讲什么“天子呼来不上船”,注定不容于主流社会,只得浪游江湖,做在野才子,等候其他机会。套取现在的俗话,就是“过去工作不努力,今天努力找工作”,用今人的眼光分析,大诗人或许有某种程度的人格缺陷,也未可知。
李白自我放逐在荆汉大地、吴楚之间,他“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日子过得好像很滋润、很洒脱。但是,我想,他的内心应该相当痛苦。来往于吴楚两地,分明是在理想与现实间徘徊仰慕屈子高风,行吟山水;迫于生计困顿,投靠友人亲朋。这中间的苦与乐、喜与悲,只有诗人饮酒作诗的过程中,才能暂作遗忘吧。我们只看到他风光自得的一面,哪里晓得诗人内心的苦闷忧愁?与杜甫相同,“诗仙”、“诗圣”的耀眼光环,并不是来自于当时,而是后世的馈赠啊。
太白遗踪到处都有,曾经看见济南的小小匡山,还刻有太白的字样,这大概和他游历天下以及后人追慕有关。采石矶的太白楼,就源自人们的追慕情怀;清代,李白祠堂被迁移过来,慢慢积累,加上本身自然环境柔美,这里逐渐成为风景名胜区了。我个人以为那是个不大的园林,因为总体面积不大。但那楼别具一格较为独特。最为不同的是,这里还有异乎寻常的传说那年那月那日,江水没有任何改变的迹象,依旧轻轻抚摸着采石矶,然后义无返顾地向东流去;明月像银盘一样,一如既往地轻轻贴在水面上;太白先生峨冠博带,把酒低吟……好一个月朗风轻的夜晚,好一个诗意浪漫的时刻!忽然,太白像敦煌飞天一样翩翩起舞,那么专注、那么忘情,慢慢的、缓缓的,他轻投入江,一头神奇的白鲸无声无息地露出江面,驮着诗人,消失在星月之间……
这个传说很浪漫,为浪漫的人身上增添了神秘色彩。其实,长江里白鳍豚的确有,能够驮人上天的白鳍豚当然不存在。之所以这样,一方面,人们不愿接受诗人溺水的事实,宁愿编造一个神话安慰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劝慰李白悲伤的家属。不论初衷怎样,美丽的传说一经传播加工,就再也收不回来,而且越来越神越来越真实,直到今天。我们到此,对于浪漫的传说和太白楼的故事,纯属附庸风雅地听一听、看一看,并不能体会其间深刻意味,但也能获得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精神满意。
太白楼附近,有一草堂,是林散之纪念馆。林散之,书法独步当代,号称“草圣”。千年前,太白诗作通天接地、惊神泣鬼;千年后,散之的书法矫若惊龙、潇洒飘逸。从太白的诗作里,能读出散之的字“飞流直下三千尺”气魄磅礴;从散之的书法中,能看见太白的诗“孤云独去闲”气定神闲。虽然相隔千年之久,两位文艺巨人在精神上还是获得了共鸣。于是,太白楼和林散之纪念馆一起,成为采石矶上一对举世无双的珍重见证,我们面前的采石矶,也就越发厚重了。
青山采石两相望,枉费后人话短长。当以游人恣意妄为的心、恣意妄为地想、恣意妄为地写出来的时候,着实有一种轻薄为文的愧疚。我想,豁达、超脱的李白是不会怪罪我的,一个匆匆过客的只言片语,怎会损及日月的光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