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关联理论对古诗意境翻译的阐释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关联理论对古诗意境翻译的阐释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如何在古诗意境的英译中再创造与原诗歌同等效值的意境,一直是古诗英译中最难之处。Gutt总结提出的关联翻译理论则是如何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即通过找出原文中的语义、句法和语音交际线索,译者需要对原诗意境和译文读者情感审美和心理做出最佳关联的调整。

【关键词】关联理论 古诗意境 翻译

一、引言

意境是诗歌表现的核心范畴,乃诗之本体,诗之灵魂。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意境”一词的提出,见于唐代王昌龄撰《诗格》一书:“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由“物境”到“情境”再到“意境”的升华过程,即由“实”到“虚”,故而,“意境”比“物境”、“情境”更为虚化。“诗就是在翻译中失去的东西”,古诗意境翻译实为难中之难。本文旨在以关联翻译观为理论依据,讨论古诗意境翻译的最佳关联程度。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

Gutt认为,译文应该是一个目标语语言文本,这个文本与原文本解释性地相似,译文应该是同原文释义相似性的接收语语段,并且唯一能够区别译文和其他形式的解释性应用文本的标准是原文和译文分属两种不同的语言。关联原则从需要传达的信息及其表达的方式两方面极大地限制了译文:译文应该产生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恰当的方式进行表达以便能使读者在不用付出额外努力的条件下获取原文想要传达的信息。在关联理论视域中,翻译研究的对象是译者的大脑信息处理机制的运作过程,翻译的过程是一个寻求关联链和最佳关联的认知过程。Gutt认为,每一个明示的交际行为本身都具有最佳关联性,即受话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恰当的处理努力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越强,则读者在阅读中无须付出太多推理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语境含义或假设);反之,若文本话语的内在关联性很弱则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须付出较多推理努力才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因此,语义表述的作用就在于它能够充当对交际者意图假设的“来源”,换言之,它们能提供交际线索。意境深远,内在关联性较为含蓄,为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和推理空间。

最佳关联性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也是翻译研究追求的原则标准。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阅读期盼相吻合。因此在古诗意境翻译中,译者应在原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原文话语之间寻找最佳关联,取得最大语境效果,即领会原文作者的全部意义和意图尽一切努力寻找最佳关联,力求在语义、语法、语音等多层面转换上与原语保持高度关联,传达原文作者的信息意图,找出意境的最佳关联程度,促成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间接“互明”,即使译语获得与原语高度一致的审美等效。

三、古诗意境英译中“意”和“境”的再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境界为本也;气质、格律、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三者随之矣”。诗歌的意境美是客观现实美图(象)在诗人主观精神美感(意)中的相触相融,并通过独创的艺术构思,运用巧妙的艺术手段,形成理想的艺术境界。文化意象所衍生的文化意境或者情感意境则远远穿越了具体的“意”和“象”。“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古诗意境所指的“意”已经非所指意义,而是诗人情感意义,具有独特的韵味,谓之诗境,乃诗之灵魂。人们常说,“读诗难,写诗难,译诗更难”,道理就在此。

来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许渊冲译:

My friend has left the west where theYellow CraneTowers.

For Yangzhou in spring green with willows and red with flowers.

His lessening sail is lost in the boundless blue sky,

Where I see but the endless River rolling by.

许渊冲先生提出:“如果三者不可得兼,那么首先可以不要求音似,也可以不要求形似;但是无论如何,都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他认为“意美”一般包含四个内容:一是忠实地再现原诗的物境;二是保持与原诗相同的情境;三是深刻反映原诗的意境;四是使译文读者得到与原文相同的象境。在此译文中许渊冲总体构思上采用译意不译字的译作手法,灵活增减词语,变换句式,使得译作意境鲜明,画意深厚。译文创造性地运用对称整齐的句式,“烟花”-“green with willows” 和“ red with flowers”译出了满目的春色。英美读者获得了古诗意境美的再现。

另外,诗歌的特殊形式决定了它在词法、句法方面不同于其它文学形式的独特的表达方式。这些特殊的诗歌语言表现技巧,构成了诗歌的意境美,使诗歌具有了含蓄美。古诗的结构要求尤其严,而这些结构是英语诗歌中所缺乏的,古诗特殊的结构通常在翻译中无法再现。然而,译者找出原诗中这些特殊结构所具有的交际线索,转换意境的美感。来看李清照《声声慢》的前两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叠词造就了一种悲伤的凄美,用词凝练,语言节奏短促,是意美,音美和形美三者的结合,实乃千古名句。许渊冲翻译如下:

I look for what I miss;

I know not what it is.

I feel so sad, so drear,

So lonely, without cheer.

How hard is it

To keep me fit

In this lingering cold!

硬搬汉语的叠词修辞手段,其结果将不成行文,因此无论读者付出怎样的努力都不会得到任何的语境效果。译者必须要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出最佳关联,表达出诗词的意境美。译文把“寻寻觅觅”译为“I look for what I miss”,把“冷冷清清”“I know not what it is”,最大程度上保持了原诗的句子结构美感。运用主语的重复,so的重复,和音韵的重复,把这些诗句紧凑成节,富有音韵感,意境之美自在其中。

四、结语

研究结论认为,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意境的重现是可以借助最大的关联实现的。译者只有掌握原诗的信息要素,创造性地展现原诗的意境,才能使译文既准确地表达原诗的意义,使译文读者在付出尽可能少的努力上获取原文读者能够得到的最大意境审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