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上撼天堂,下震地狱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上撼天堂,下震地狱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莫言的小说《檀香刑》将美与丑的审美元素发挥到了极致。小说中的民俗之美,人物之美令人荡气回肠;而酷刑之丑和人性之丑又令人毛骨悚然。极端而形成鲜明对比的美与丑,使得这部小说拥有“上撼天堂,下震地狱”般的审美效果。

关键词:《檀香刑》;美;丑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07-01

一、美的绽放

(一)民俗之美

《檀香刑》最大的民俗特色是以猫腔贯穿始终,猫腔唱词的大量出现使小说的语言具有了音乐性的美感,表现出了戏曲化和韵律化的特征的阅读。如第十五章《眉娘诉说》这段:“遥望着班房青屋顶,遥望着大堂屋顶青,泪珠子噼里啪啦落前胸。想起爹爹正在班房把罪受,想起了爹爹待儿一片情。想起你教儿学猫腔,流水身段把子功。儿随你走村过店把戏唱,青衣花旦小桃红……”这样流畅浅显的韵味,大有北京吆喝式的美感,“是一首充满感情的生活之歌,能够给心灵短暂的慰藉,又是一闪而逝的美的感受①”。此外,莫言在《檀香刑》里所讲述的斗须、比脚、宴乡贤、看夫人、闹清明、荡秋千、找虎须、设神坛等场景,负载着较多的民间特色,形成了纯粹的民间风格,尤其是地方小戏猫腔,具有强烈的民俗色彩,使小说《檀香刑》呈现出鲜明的民俗美。

(二)人物之美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里将美分为两类,一类是刚性美,即“骏马秋风冀北”;一类是柔性美,即“杏花春雨江南”。《檀香刑》里的孙眉娘是这两者的统一。

她的柔性美,一方面体现在她的天生丽质;另一方面体现在她对心上人钱丁的柔情蜜意。

她的刚性美更令人称道。她敢爱敢恨,爱上钱大老爷后,她自知身份地位的差距将他们永远隔离在两个世界,她还是不顾一切地去找他“寻个解脱”;她的大脚更是她反叛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婆婆要亲自动手用剔骨的利刃修理她的大脚时,“她飞起一脚……婆婆应声倒地。她冲上前,骑在婆婆身上,如同武松打虎,一顿老拳,擂得婆婆哭天抢地”,好一个不为世俗观念所左右的孙眉娘!正是这种刚性美,才更体现了她人性的光辉与魅力,使得她成为这部作品里不朽的人物之一。

二、丑的狂欢

(一)酷刑之丑

《檀香刑》对行刑过程的渲染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审丑意识,本该被诅咒的东西却被作家写得轰轰烈烈,津津有味。

如处死私盗金枪的太监小虫子,用的是“阎王闩”刑,许多读者无法克服书中对酷刑逼真描写的文字所带来的心理反应,而“阎王闩”不过是“檀香刑”的一个小小的铺垫。

这些惨绝人寰的酷刑无疑是一种艺术化的“审丑”, “艺术可以化自然丑为艺术美,《诗学》第四章里说,‘事物本身原来使我们看到就起痛感的,在经过忠实描绘之后,在艺术作品中却可以使我们看到就起,例如最讨人嫌的动物和死尸的形象’。②”作者的创作过程中始终有审美理想这个红线贯穿着,这就犹如一道美的光束,可以刺穿丑,使其丑态毕露,作者正是借这些腐朽专制的昏君佞臣的残酷暴力行径,强烈震撼着我们每一个有良知的观者的心,使我们的内心升腾着强烈的痛斥和批判的嘲笑,获得洞悉人性深层意蕴的,这是单纯的“美”难以达到的效果。

(二)人性之丑

鲁迅先生早已明察的“吃人”的历史和看客心理在莫言笔下以一种极度的方式又一次得到艺术的体现。那些无需号召与集合的普通百姓,欣赏着别人的不幸,满足着自己的感官刺激。在咸丰年间凌迟美丽的刑场上“北京城万人空巷,菜市口刑场那儿,被踩死、挤死的看客就有二十多个”。行刑中,当美女那挂着金耳环的耳垂被扔到地上时,“一群如痴如狂的观众,犹如汹涌的潮水,突破了监刑队的密集防线,扑了上来。疯狂的人群吓跑了吃人肉的凶禽猛兽”。好一群“奋不顾身”的看客!人性的丑恶在这里豁然洞开,袒露无遗。

观众已不再是单纯的看客,而成为了津津有味的欣赏者,眼睛是麻木的,心灵是冷漠的,莫言借赵甲之口道出人性之丑“所有的人,都是两面兽,一面是仁义道德、三纲五常;一面是男盗女娟、嗜血。”这一场场酷刑的幕后导演是人性的阴影,这阴影是无数个体人性之丑的叠加物。

莫言的《檀香刑》将丑与美两个极端的审美因素集合在一起,以丑称美,美丑交织。当我们沉醉于欲扬顿挫的猫腔和眉娘刚柔并济的美时,仿若置身天堂般惬意;当我们震惊于一场场酷刑的血腥和看客们的麻木时,又一下子沉入地狱般的冰冷。在美丑与共的极端体验中,我们感受到《檀香刑》“上撼天堂,下震地狱”般的审美效果。

注释:

①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24.

②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7.

参考文献:

[1]莫言.檀香刑[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2]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4]宗白华.宗白华讲稿[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孔范今.莫言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