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30例患者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 患者骨折均愈合。结论 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在某些情况下, 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创伤小、手术简单、安全性高、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基层医疗机构推广使用。

【关键词】 微创;股骨;近端骨折; 空心螺钉; 内固定

股骨近端骨折是临床常见、多发病。持续牵引长期卧床易发生褥疮等并发症;切开复位内固定, 由于某些患者年龄大、身体差、基础病多, 存在高风险。针对上述困惑, 作者尝试采用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30例患者, 取得了一定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06~2013年本院在局部麻醉下, 开展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近端骨折30例。其中男14例, 女16例;年龄58~96岁,70岁以上26例, 平均年龄77岁;均为行走跌倒。合并脑梗死后遗症3例, 糖尿病2例, 肺气肿1例, 重度贫血1例, 儿麻后遗症1例, 高血压7例;合并两种以上严重疾病6例。均不愿切开复位内固定及长期卧床牵引。伤后至手术时间2~6 d。

1. 2 诊断标准 30例均符合AO组织技术推荐《骨科内固定》[1]中股骨近端A1、A2及B1、B2骨折的诊断标准。其中A1.1型 5例、A1.2型 6例、A1.3型 4例、A2.1型 9例;B1.1型4例、B2.1型2例。

1. 3 方法

1. 3. 1 术前准备 先行皮牵引, 术前检查;无明显微创手术禁忌证者, 与患者及家属交代切开复位内固定、微创空心螺钉内固定、保守治疗卧床牵引3种方法的作用、利弊、可能的后果。对最终选择微创空心钉内固定的患者, 进行评估, 做好围手术期治疗, 术前2 h静脉滴注抗生素。

1. 3. 2 手术方法 取仰卧位, 患臀垫高15°, C臂X光机下复位, 纠正短缩, 使骨折端达到基本解剖对位。常规消毒铺巾, 选择进针点, 0.5%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 于股骨大粗隆下3~5 cm处, 沿股骨距钻入1枚导针, 至股骨头中心。再在股骨颈上方置入2枚导针, 呈倒三角形, 透视正侧位显示3枚导针满意后, 测量需拧入的螺钉长度。沿导针于皮肤作0.8 cm纵行切口, 尖刀片剥至骨质, 中空钻头扩孔, 拧入直径为7.3 mm的空心钉,钉头距股骨头软骨下0.5~1 cm,钉尾紧贴股骨外侧。观察内固定位置良好, 伤口无活动性出血后, 退出导针, 无菌辅料加压包扎。

1. 3. 3 术后处理 术后3~6 d抗生素治疗, 患肢中立外展位, 丁字鞋4~6周。可床上行功能锻炼, 3个月内禁盘腿, 下地时间相对延长, 3个月后根据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逐渐负重。

2 结果

本组均闭合复位、局麻下微创手术成功。术后X线示:30例复位基本满意, 内固定位置良好。皮肤切口均Ⅰ期愈合4~7 d,早期无内固定松动及骨折移位。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时间1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个月。按Harris功能评分标准:优15例,良8例,可6例,差1例,优良率为76.7%。

3 讨论

3. 1 适应证 闭合复位三枚空心螺钉内固定术是治疗新鲜股骨颈骨折的首选方法[1], 股骨粗隆间骨折有钉板、髓内系统等, 各自都有适应证[2]。基层医疗机构对高龄、体弱、病多的患者, 行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 风险较大, 部分患者不愿意切开手术;老人长期卧床, 极易出现心脑血管病等严重并发症;某些老人依从性差, 难以真正坚持牵引, 常导致严重移位;长期压床,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针对年龄较大, 股骨近端A1、A2、B1、B2型骨折, 不能或不愿切开内固定及卧床牵引的患者, 作者认为适合采用微创空心钉内固定。

3. 2 注意点 术前仔细阅读X线片, 做好评估、围手术期治疗、方案利弊的解释等。强调固定的相对性, 要求患者在骨折未愈合前不允许患肢完全负重。术中复位良好后, 才可行内固定, 定位针争取1次打入。中空钻不进导针的螺纹,以防导针脱落,使空心钉螺纹与股骨头牢固结合。螺钉与股骨干所成的内侧角应≥颈干角。螺钉在骨内, 不能穿出股骨颈及头部, 螺纹超过骨折线, 钉尾紧贴股骨外侧, 防止劈裂或钉尾钻入骨皮质。“倒三角形”空心钉排列,更符合生物力学原理,从而承受更多载荷。

3. 3 优越性 本方法具有创伤小(0.8 cm切口)、手术时间短(30~60 min)、出血少(

参考文献

[1] 荣国威. 骨科内固定. 第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5: 98-99.

[2] 董天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中华创伤杂志, 2003(2):73-75.

[收稿日期:2014-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