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论艺术塑造都市性格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论艺术塑造都市性格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从完整意义上来看,城市是地理中枢,是经济组织,是制度过程,是社会活动的舞台——是聚集统一体的美学符号。一方面它是普通家庭和经济活动的物质框架,另一方面它是更重要的活动和人类文化更高层次需要的展示环境。”——刘易斯•芒福德(LewisMumford)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场所,传达着人们的物质、文化以及生活水平等诸多方面的信息,它是社会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统一体。“如何塑造一个好的城市?”或许这是一个根本无法给出准确答案的问题(图1)。城市如同它所涵盖的丰富内容一样,其构成是极其复杂的,大大超出了我们目前所能掌握的学科领域。近几年来,城市课题的研究受到了国内人士广泛关注,这在很大程度上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使得城市在自我完善的基础上,不得不在区域规模拓展和城市现代化建设方面寻求新的发展。在这种快速发展大趋势下,每天有大量新建筑不断改变着城市的原有肌理,旧有城市模式受到了极大冲击,由此引发的大量城市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面对城市中如此复杂的问题,我们逐渐认识到,多学科、不同领域研究的结合和互补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城市形象艺术理论便是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以城市为研究对象,以协调处理和合理安排城市中为人们所能认知的各形态要素为基础,创建富于艺术特质的城市物质环境,树立具有地域文脉特色的城市形象建设理论。其着眼点在于:对城市空间中可感知的物质形态进行分析和研究,从多学科角度探寻城市形象设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研究城市的一个新视角,城市形象的艺术建构课题成为探寻城市视觉印象以及人类感知方面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其他相关城市学科的必要补充,也是城市合理规划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何为城市形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城市建设方面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城市化进程持续加速,尤其在近十多年间,国内的大中城市普遍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改革浪潮。城市形象研究主要针对目前所普遍存在的两个方面问题而提出:一是城市形象的趋同现象问题;二是城市形象的现代化标准问题。正如我们所能觉察到的,目前的国内城市处在疾速扩张和大规模建设的过程中,这引发了大量的问题:诸如城市由于规模过大带来的人口压力和交通拥堵,以及盲目地拆毁历史建筑建设现代标准化住宅,导致大部分城市的形象趋同(图2)。而形象趋同问题在人们逐渐意识到提升城市的环境品质和品牌形象的情况下,成为了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城市形象趋同现象也存在着某种必然性。互联网等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国内城市面临着国际化浪潮的极大冲击,在拉近了我们与世界距离的同时,也必然将西方的城市标准和形象特征引入到我们对于城市的诠释中。如何在新形势下提高城市的品质和质量,使传统城市形态得到传承和发展,这也成为了摆在目前设计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此外,何为现代化城市?它的标准又是什么?在城市形象的体现上,现在往往存在着这样的误区:普遍将西方现代主义的城市形态作为现代化城市的标准。规整宽阔的道路、玻璃幕墙“方盒子”建筑、空旷的广场与大面积草坪,这被认为是城市赖以发展和与国际接轨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然而,反观西方所谓代表着现代化极高水平的城市,常常是丰富多样的历史与现代并置的,甚至是有些更为偏重传统文脉的继承与延续(图3)。从城市形象的角度,我们也不难看出,现代主义强调功能性的探索与当代社会的多元化特征已不相协调,有必要提出更为有效的、多样统一的城市形象设计研究课题。城市形象研究作为城市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针对城市中可感知的物质形态元素及其内涵进行探讨的重要理论。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表象反映,可以将城市形象定义为:“城市中事物的表象特征和外部形态特点,包括了城市一切复杂多变的表象特征,以及透过这些表象所能感受到的特定精神内涵。它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既是代表着具体实在的物质文化内容,又是城市精神文化的反映。”现在,我们在城市课题的研究中普遍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始终贯彻以科学手段来解决现有问题的原则,过分强调功能主导的作用,造成面对图纸、脱离实际的研究方式,这些方式显得过于理性和生硬。此外,在解决形象秩序的混乱方面,却总是找不到有效的措施,对建立城市的形象特色也毫无办法可寻。城市形象建设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也是一个艺术问题(图4)。试想,我们怎能完全让数据合理但视觉丑陋的城市空间煎熬着我们的审美承受力啊?在这里,探寻城市形象的艺术审美特征和建立和谐的视觉秩序原则才是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手段。城市形象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利用城市形象元素及其组合关系的历史与现状研究,可建立城市独特的外部形象特征,展现地域风貌和城市的个性魅力;②基于城市传统符号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使新建区域取得与城市文脉的和谐统一;③在不同的区域为城市建立一套视觉秩序原则,创造多样有序的城市形象特征。当前,从某种意义上说,建构城市鲜明独特的视觉印象和形象特色变得尤为重要和突出。对现代城市形态进行系统的研究在西方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已经开始,然而在我国尚处在启蒙阶段。如何使城市形象在继承传统文脉的基础上,拓展现代城市风貌?如何使城市形象建立在传统理性分析之上,展开多样化的艺术特征?在建立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中,如何兼顾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这一切关于城市形象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和实践中作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二、城市形象之艺术视角

“唯一可操作的规则是相信你的眼睛而不是一纸清单。(城市的)总体设计依然是一种艺术,不是由各部分组合而成的科学。——凯文•林奇(KevinLynch)城市形象是以探讨城市内部可辨析的形态元素及其内涵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研究课题,它是通过物质形态塑造建立城市视觉形象体系的。由于城市形象设计主要是对城市中各种形态元素的协调处理和合理安排,所以,可以将城市形象建构视为一门城市空间中的造型艺术。早在19世纪末就有学者卡米诺•西特(CamilloSitte)从城市形态的角度提出了“城市建设艺术”(TheArtofBuildingCities)的理论,主张在城市设计中不仅要追求功能合理,还要遵循艺术原则。他从一个建筑师的角度对于古典城市的具体形态特征做了较为全面的剖析,这种城市形态秩序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为早期成功的现代城市形象建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在再来复述他的这些仅从形态角度分析城市形象的观点未免有些过时,但是城市形象建设仍然不单单是一个技术和方法问题,而更多地表现为一件巨型的艺术作品。在《不列颠百科全书》中将城市设计概括为“对城市环境形态所作的各种合理处理和艺术安排”。2在这里,建造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环境与具有整体艺术风貌同样重要,功能与形象的兼顾往往是城市形象设计成败的关键。将城市的艺术建构作为合理规划的补充,在这个倡导以科学为主导的年代里,于设计之初便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其与强调城市的功能性原则共同成为构建城市和谐形态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中,应把握好整体与局部以及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使不同元素的空间尺度、材质肌理、形态变化以及色彩搭配形成一种和谐的关系,既有对比,又有统一,在尽量创造出的丰富变化中寻求一种整体的平衡(图5)。将城市与艺术相联系,总是让人回忆起古典城市的面貌。在极其漫长的城市建设历程中,古典城市往往依赖于长期的自然生长形成城市格局和形象特征,不断变化的空间中利用了大量的雕塑作品和装饰细节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的艺术画面。这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古典雕塑与城市空间的结合、不同空间层次的展开和变化、建筑细部的雕饰,这一切使得城市外部形象既具有变化丰富且布局合理的空间格局,又充满浓厚的艺术特质(图6、7)。即使是在以严谨的等级观念作为空间结构布局依据的中国传统城市中,仍然能够感受到某种特有的艺术气质(图8)。究其原因,可以认为这与城市中建筑等形象元素的细部特征以及透过空间等外部形象所传递出的深层文化内涵密切相关。面对现代城市的建设,虽然与古典城市相比具有更为快速和多元的特点,但仍然可以反映出某种艺术潜质。人类的审美取向在长期演进过程中也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从欣赏古典写实风格逐渐过渡到对于抽象元素等多元风格的理解和鉴赏,因此完全沿袭古典城市艺术的传统已经不能符合时展的潮流。那么,如何在现代城市的标准化建设中,仍然延续和发展传统城市形象艺术的丰富感受呢?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我们只能留待今后在城市更新实践中作更进一步的探讨。但是有一点可以明确,单靠增加艺术品的数量还远远不够,我们更加期待一个充满完美细节、讲求艺术质量、多样统一、整体且精致的城市空间。城市形象艺术的建构正在于对市整体与局部和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形象元素特征进行的协调处理和艺术创造,并以此建立起城市特有的形象体系和审美感受。

三、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从未停止过。从艺术作品到工程设计,再到环境空间营造,人类无时无刻不在为自己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增添美的享受(图9、10)。在城市建造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意识到,仅仅依靠合理地解决居民的简单生活需求,在现代城市中已远远不够,人们还需要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品质和美的城市环境。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研究是在城市空间中的一门造型艺术。作为城市建设的艺术,它必然与成功艺术作品的创建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尤其表现在对美的建构上,这种联系则更为突出。不仅表现在对美的形式的理性探寻上,也存在于事物美感的直观把握中。后者有别于科学的推理和判断,而更加依靠艺术家的敏锐眼光和审美鉴赏力。甚至有的无法用逻辑分析方式来进行解释,它常常依赖于一种艺术直觉。正是在于这两种理性与感性的相互交织,构成了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原则。“美学”一词源自希腊文aisthesis,意指感觉认知,最早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于18世纪中期提出,是用来强调艺术经验是人类认知自然和艺术作品的媒介。其主要内容包括探讨美的本质与特征、美的创造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的审美感受三个方面的内容。在关于美学的众多理论研究中,普遍存在着“哲学的美学”和“科学的美学”之间的差别。美学所包含的内容相当广泛,不同的理论家对美学有着不同的定义。我们可以将美学的定义简要归纳为:“美学是对直接经验及其对象的研究。作为一门专门科学,或是从外部观察它,概念性地进行描述;或是从内部感觉它,直观地予以报道。”3由此可见,美学包含了外部观察和内部感受两个层面的内容,它是外部形象和内在意蕴的统一体。对于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来说,与美学中如何创造美的一般规律紧密相关。美感,正如前人所言,“口之于味也,有同耆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4,具有某种规律性或共同性。通常可以认为,城市形象美的创建主要包含内容和外在形式两个方面的统一。

1.城市形象美的内容如何展现城市形象中的丰富内容,也成为表现其艺术内涵的重要手段。在城市形象美的创造中,所传达出的内容和意蕴是城市形象建构的核心,也是体现城市中“美的理想”的更深层次内涵的关键所在。城市形象包含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内涵两个要素。把一种情致和内涵通过实在的事物表现出来,并赋以强有力的个性特色,才能达到真正的城市艺术面貌(图11)。在城市形象的艺术建构中,不应简单地将某些理性概念和内容加上形象的外衣,而恰恰是应该将形式表现趋向于某种非确定的、潜在的内涵和意蕴,表达出深层的思想内容。这种强调内在意蕴和感情抒发重要性的理念,在东方人的美学观里面,一直是十分推崇和竭力倡导的。“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这些都流露出传统艺术创作对于内容的关注。可以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更为重视对于内在情感和“美的理想”的抒发与表现,将艺术作品所能传达出的精神意蕴上升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标准,在表象形式中,细细品味其中暗藏的神韵和气质,使之成为美感建构的精髓。

2.城市形象美的外在形式如前所述,城市形象的内容层面在城市建设中居于重要地位,它是体现不同城市内在精神气质的主导元素。但是,即使是再丰富的内涵和意蕴,也仍然需要通过具象或抽象的外在形式展现出来,使形式与内容相统一。因此,论及城市形象的美感建构离不开对于外在形式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城市外在美感的体现,主要依赖于具体物质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表达。城市艺术形象体系也反映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尺度关系、色彩系统、材质属性、形态类型以及人的感受等方面(图12)。可以将形式与形式之间的相互关系看作城市中构成外在形式美的主要因素。在探寻形式美的法则中,我们把形式之间的协调关系总结为:节奏韵律、对称均衡、比例匀致、多样统一。此外,城市形态总是与它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英国城市规划学家吉伯德(FrederickGibberd)曾经将城市与其所处环境的良好关系归纳为:萃取、依从、延伸、几何形对比和强调。并指出,城市美的特征表现为与自然条件相呼应以及城市的文雅特征。

城市形象可以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协调、对比以及强调等处理手段,达到城市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图13)。这种和谐关系是体现城市美的基本需要,也是展现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总体而言,形式和内容不可能孤立存在,它们常常表现为一种统一的关系。如果找到了一种展现城市文化内涵的深刻内容,且有适合的、轮廓鲜明的形式表现出来,那么可以说,在两者之间就取得了某种一致性(图14)。在城市外部形象的创造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如何通过视觉上的统一与变化建构起一种和谐的美感,并与其内容相适应,将会成为展现城市形象美的重要途径。

四、塑造艺术化的城市形象:以奥运景观雕塑方案设计为例

未来的城市建设具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知性,我们无法为其设定一条明确的发展路线。在城市不断遇到的复杂问题中,我们逐渐认清,多学科结合将会对未来城市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原先小规模的城市不断地向“巨型城市”演进,其规模不断扩大,人口已接近城市所能承受的极限。此外,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使得原有城市格局和邻里模式经历着重要的变革。西班牙学者卡斯特(ManuelCastells)曾将现代城市命名为“流动空间”,指出:“未来的主导趋势是迈向网络化的、无历史的流动空间,它意欲将其逻辑强加在分散的、片段化的场所里,让这些地方之间的关联逐渐丧失,越来越无法分享文化规则。”

当前,城市的更新速度已无法和传统城市依靠自然生长的状态相比较,我们必须为其制定出明确的发展计划和改造目标。在传统城市的发展演变中,主要依赖漫长的城市的自身变化,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征,它们往往历经了漫长的建设过程才形成城市鲜明的特色,在长期的发展演进过程中,城市更新在小规模的局部区域有机地展开,并力求与原有环境相协调。只有经过这样极为审慎、细致、循序渐进的改造过程,才能构成古典城市独特的魅力。然而,现代城市更新过程则截然不同,要在短时期内建立现代城市的形象体系,并符合城市功能的需求,体现出多样性活力,确非易事。城市在经历过盲目的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诸多现实问题,也很难完全摆脱。因此,现代城市形象研究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日益恶化的城市环境也将会为城市形象的塑造带来巨大的困难,此外除了单纯的表象问题之外更有内在矛盾根源值得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依据上述内容可以看出,城市形象研究必然要与其他学科紧密结合,不断总结和验证形象改造的缺失,为进一步的艺术建构奠定基础。以笔者所参与的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之民族大道的标志性雕塑设计方案为例,该设计从城市形象更新的角度,对城市环境中雕塑作品的概念作了新的阐释。位于北四环路南侧的民族大道是奥运景观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北京城传统中轴线的延伸,它由南至北将原有的熊猫环岛和奥林匹克公园串联起来,形成集步行、休闲与行车观览于一体的重要城市节点(图15)。

在这一南北长近1公里、东西宽约70m的狭长空间中,单体标志性雕塑的设置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如此庞大开放空间的需求,应由内容更为宽泛、与空间结合紧密的公共艺术作品取而代之,使步行观览者以及驱车经过的驾驶者均能留下深刻的视觉意象。基于这一主题,笔者经过反复的推敲与尝试,最终决定以象征五十六个民族的彩色图腾柱来充实整个空间,色彩靓丽且造型简洁的柱式结构,在南北走向的民族大道空间中序列展开,形成时而靠拢、时而分散的不同围合空间,这一创意理念一改传统的城市雕塑模式,以具有某种建筑特征以及超强纪念性的抽象表现形式来丰富所处狭长空间的单调与乏味,通过艺术化处理手段树立了区域的城市形象特色(图16、17)。变化多样的色彩也成为点缀奥运景观环境的一道闪亮的风景线,五十六根图腾柱的色彩取自各民族不同的传统服饰图样,每根立柱由上至下运用抽象概括的手段组成了一整套民族特色装饰,其颜色组合的多样性特征也表达了中华民族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如何既能满足步行参观者的视觉要求,又能适应驾车快速经过时人们对事物的感知方式,也是解决民族大道雕塑设计一个主要难点。造型简洁的柱式组合并配以鲜亮的色彩,其优点也正是在于:不仅可以对步行穿越其间的观览者通过排列组合上的转换产生视觉体验的变化,而且更为重要的会给快速经过的人群产生较强的感知印象(图18、19)。为完善近距离观察时艺术作品的可读性,在立柱的基座处以不同民族文字和图形加以装饰。试想来自不同民族的参观者若能在此汇聚,通过抽象色彩的联想和自身民族符号或文字的找寻,不但能激发源自内心的民族自豪感,也的确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这里,将城市雕塑概念所进行的拓展,使得城市空间中的艺术作品逐渐转向与所处环境特征相结合,不断增强其公共性和参与性,积极面向城市形象未来的发展。此外,怎样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环保技术,借助太阳能等新型能源,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设计中考虑的重要因素,通过更进一步的研究和与专业人士相配合,结合多门类的知识,变单体雕塑作品展示为不断适应城市发展的公共艺术空间。

由此可见,我们在城市更新中要认识到,城市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城市形象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在城市形象研究中必然要结合更多的科技手段和人类在改造过程中自身形成的建设经验,依据城市建设艺术原则,展开对城市形象设计的多学科思考。